開始說起《贖罪》這本書之前,一定會有人問:「這書跟《告白》哪本好看?」我大概也說過類似的比較話語:「這是另一場告白。」心裡不禁有另一種期待,期待湊佳苗的下一本書,不會再是以這樣的形式而成,否則真的會有點膩。
若說類似《贖罪》這樣長時間的劇情發展,漫畫有《二十世紀少年》、日劇有《M的悲劇》,還有諸多這樣以過去、現在及未來串成因果關係的故事情節。
要說《贖罪》比《告白》更像「自白」一點也不為過。從事發的四個女孩和死去女孩的母親的自白裡,拼湊起事件的本身,而這單一事件也影響著四個女孩的命運。雖然有人說這樣的影響太過誇張,但比起《二十世紀少年》中ともだち(tomodachi,朋友)發展而成的故事,《贖罪》來得真實許多。
在書的簡介裡,沒看過《告白》的人,會以為《贖罪》是《告白》的二部曲。因為一個是正在進行的故事,一個則是跨越了比較長的時間,回頭過去講一件事,第一時間確實會有誤解的以為。
《贖罪》跟《告白》最大的差異,正是來自這個時間。兩個都是母親的復仇,但一個是行為上的,一個則是心理層面的,但說穿了,兩個都是母親對於女兒死去後情緒上的反應。「不能原諒」的反應。
《M的悲劇》裡,有件最關鍵的事,是「多年前的歉意」,《贖罪》也是。因為缺少失去後「誠摯的」歉意,在心裡堆積起的意念,延伸到往後的人生(說起來《二十世紀少年》也是如此)。
只是,不論是《告白》、《M的悲劇》、《二十世紀少年》裡的主角都沒有《贖罪》四位女孩心理的「歉意」,而這份「歉意」大概也是書名的由來。因為背負著過去未曾說出口的道歉,所以影響了未來。
若說起「到底要贖什麼罪?」、「是對什麼事贖罪?」還不如說這四個人,只是不肯面對自己未說出口的歉意而衍生出後來的案例,這不是贖罪,而是一種心裡越不過的過去。那個失去女孩的母親,則是扮演最普通那個因為「無心之過」的而讓事情一發不可收拾的關鍵人物。
為什麼像這樣子過去的事件,會讓四個不是兇手的女孩,一直用著贖罪的心態來過生活?我想「贖罪」不是重點,而是在這過程裡,以四種不同的心態,四個不同的人生,去表現「被困住的人生」。
日劇《心理醫恭介》有一句精典的台詞「沒有跨越不了的過去!」用在這本書上超合適。為了一個女孩之死,為了死去女孩母親的恨,忘記自己不是那個加害者,也忘記了誠懇的抱歉。她們同時成為一個加害者,害了自己未來的生活。
像湊佳苗這樣用不同人來各自描述,可能有一些小地方會湊搭不上,或是哪兒銜接不好,這也沒有什麼太奇怪的。這個故事其實就是簡單的在講「你想的,不見得我也這樣想」,也因為這樣各自的認知不一樣,就發生四段(應該說五段)不一樣的人生。
如果要拿《贖罪》來跟《告白》作比較,我還真不知道怎麼比,我都一口氣看完啊~~湊佳苗擅於寫人的心理,光是看不同心理面對事情的角度及後來主角不同的發展,就算是非常精采了。(至於哪個精采呢?我覺得都滿精采的啊~)
我老覺得像湊佳苗這樣喜歡用不一樣的位置寫不同人的自白,可以像江國香織和辻仁成那樣用不同角色寫同一個故事,不同的是她可以一個人寫好幾個角色。XDD
作者:湊佳苗/譯者:陳嫺若
2010.10 皇冠出版
ISBN:9789573327219
P.S
高雄陽光正好
換日線的話:皇冠的書封實在醜爆了!
I really appreciate this post. I’ve been looking everywhere for this! Thank goodness I found it on Bing. You’ve made my day! Thank you ag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