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藍調時光》的最後三集,玉冬和東昔母子間的故事,應該打中了不少人心裡那些隱藏很久、痛痛的傷口。關於「和解」這件事,劇本實在太溫柔,給了一個算是非常完美的結局。

從東昔的角度,他終於可以放下自己心裡曾有的創傷,與母親併肩而坐、和母親同行;從玉冬的角度,她得知了東昔有個等待他、陪伴他的人,在人生的最後一段能終於能放下對孩子的歉疚:啊!當初的選擇只不過希望孩子能有個家、有人照顧、能上學,那個年代失去丈夫又沒什麼能力的女人,也許再想不出更好的方法了。

戲如人生。東昔與母親的衝突、矛盾在戲劇以外,更是平常不過的事。但與大部分的戲劇不同的是,東昔這個角色並不像大多數戲劇中那些與父母決裂的孩子一樣,可能是為了選擇自己的路被父母反對憤而出走;可能是受到父母太多情緒勒索決定而反抗最後反目成仇⋯⋯這個角色寫入了許多戲劇衝突很少說到的「孩子的溫柔」。

Read More →

二十歲那年北上台北工作,不像父母年代的青年去外地打拚,給人一種「小大人」的感覺,也不像那個年代每個青年都十五六歲就離家工作,每個人都肩負重擔卻又青澀懵懂,彼此之間惺惺相惜、相濡以沫,而跟另一個同鄉、另一個青年,建立起那年代才有的情誼,人在異地是需要一點與家鄉有關的連結。

那年代的也有些甚好的主管,看著那些孩子離家,也經常有著照顧自己弟妹的呵護,手把手的把能力好的拉拔上小組長、小主管的位置。母親就是那個升遷飛快的小組長,我總會在她說起她的年少時,從臉上看見她無比的自信,而那個提拔她的主管,至今八十好幾,有時還會邀約母親一聚,或者總愛在電話裡開我玩笑,依然像是我的阿姨般與母親維持著不遠也不近且超過六十年的交情。

Read More →

讀故事的時候,總是容易從故事情節裡尋找一些跟生活相關聯的細節,常常容易對號入座了進去。像「母愛」一而再的,再而三不斷被延伸到所有人的心裡,有些人有了「母愛創傷」,有些人則是指控著母愛裡的「情緒勒索」,所有原生的、從母親身上染進自己體內的灰澀,總是那麼不著痕跡地啃蝕自己,分不清自己到底「要」還是「不要」母愛?說不出口究竟要母親如何拿捏自己心裡渴求的、企盼的究竟要給到哪一個刻度才算完美?

本能的。在缺口處,得找一個東西填補;在滿溢處需要挖開一個洞,流出那些已經無法負荷、名為愛,而被稱為勒索的壓迫。

Read More →

決定北上工作,我與母親正處於誰都不想跟對方多說一句話的狀態,或許應該說母親囚困著自己的那些不安,始終都讓我恐懼與她對話,不論我怎麼安靜的待在她身旁,努力的想讓她看見「我還在」都無法消減她自身的不安,以及對於擁有與失去之間的緊握或鬆手,總是無法用對力氣。

我或許擁有某種穿透的能力,能夠抽絲剝繭的望進母親的不安與焦躁中(也許不只是能望進母親的內裡)我越是理解母親的不安,就越感無能為力!我越是想要用力掰開她從不安中緊握的手要她放輕點,就越容易拉扯著彼此墜入深淵裡。

我爬不出來。

Read More →

母親應該是女性角色裡,最難捉摸的一個身分,或者應該說,比起女孩的彆扭,從旁觀的角度,切換不同的身分辨識母親的悲喜苦痛,是生命裡難以言述的艱難。特別是跟母親有著同樣的性別、有著同等的細膩和一模一樣的彆扭,就更容易深陷之中,那些關於「愛與不愛」的自我對話,常常糾住對話裡的縫隙,非得與母親來場攻防,好像占了上風,終於能攻陷母親築起的城牆。(殊不知,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母親怎麼可能會放下自己圍起的城,讓妳輕易一躍進入她的心房。)

後來抽身選擇不以孩子的角度仰望那個總是故作鎮定為了掩飾自己驚慌的母親,總是與她唇槍舌戰,該說的說了,不該說的也口無遮攔的,像命中紅心似的刺穿她看起來就是想占盡上風,實則小心翼翼不露出的軟弱。

Read More →

如果我的記憶沒錯,外婆應該是一九一一年出生的,在她生下母親時,已經年過四十;母親是外婆的么兒,上有四個大哥、三個大姊,據說她應該總共要有九個兄姊的,不在的就是早夭了。從小我最困擾的事是被母親喚到身邊,臉盲的對著我永遠認不清的那些親戚叫著舅舅阿姨叔公嬸婆,以及他們永遠搞不清楚我和姊姊到底誰是誰!

我記憶中的母親很少,兒時一直到二十七歲從北部返家前,我對母親的記憶大部分都是「工作」「賺錢」,少有什麼呵護和溫暖的印象,若是推回童年,也許有過躺在母親腿上掏耳朵和幫她拔白頭髮的記憶,其餘的我一直都不太有記憶,多半對著母親掃射來的眼光,會讓我在原地瞬間靜止,想在記憶裡搜尋「我剛剛是不是做錯了什麼?」

Read More →

有很長很長很長的時間,我提起母親曾經給過我的壓迫時,時常會聽到這一句話:「你媽一定是愛你的,你要相信這件事。」我常常覺得對方一定沒有搞清楚我想表達的不是「我媽媽愛不愛我?」這個疑問句,更沒有想要讓任何人代替母親來回答我這個問題,或者我根本不想要任何人來幫我確定「我媽到底愛不愛我!」

「你又不是我媽,你從哪裡判斷我媽是愛我的呢?」我有時會非常找麻煩的問出這句話。我確實很想知道,為什麼這世上大多數人面對孩子們對於父母的壓迫感所產生的困擾,都會做出這種「你媽一定是愛你的」回答。

尤其是「母親」,為什麼她們一定要愛孩子呢?為什麼她們就非得要大於所有人「一定愛孩子呢?」只因為她們是母親?我們就能夠以「母愛」之名,要求她們無條件的愛孩子嗎?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