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九年搞了一個新的Facebook個人帳號後,我就開始有節奏且分門別類的開始寫比較長篇的文章。

當時不論是個人頁面或是粉絲專頁的觸擊與互動都有著一種「不跟別人互動」就無法提升觸擊的詭異,且在粉絲專頁還有一定條件的規則:圖片上的文字不能太多、文字間不要有外連的連結、你最好買一下其實也沒有什麼觸擊率的廣告,一旦與你互動(按讚、分享)的人少了,你就必然不會被看到!

接著依其大數據的演算,訊息經常是幾天後甚至到一週,才會被看見。所有有時效性的活動或是即刻救援的訊息,都像平行宇宙是發生在另一個時空裡的事。那個曾經因為「即時性」而成功串連著世界各地的抗爭活動的Facebook,在這種演算觸擊的規則中,完全失去這樣串連的功能。

Read More →

我想,這個分界點應該是從NFT被火熱炒起的那一瞬間(隨即又瞬間的失去了熱度。)

大半年來(從2021年底起),不論是方格子或是matters都很認真的朝發展NFT、web3.0、元宇宙的方向走這種潮得出水的東西,攪和在網路上的人誰不想摻一腳(就像九天玄女、健子操一樣):總是想不落人後的,至少知道別人在幹嘛?大量大量大量的社交互動都留下了那句:有興趣的話請加入我們的discord一起討論吧!

我想起了最初最初我到matters寫字的原因,以及後來留下看著人來人去的網路變化。

Read More →

我想,這篇文不會太短。因為在《無法下班的接案人生》裡,絕對不能沒有matters的存在,就像「寫作」在我的接案/斜槓人生裡,占有一席之地!所以它必須用漫長的記憶寫下這兩年發生的事!

就當作是場我與文字和其他人的奇遇,即便在那之前,我已經那樣勤勞地寫了二十年!

收入,就擺在最下方了。

Read More →

*2021/09/21的某一瞬間,Likecoin一度能以1000Likecoin換到29USDT,換算台幣大概是800左右,也就是說1Likecoin在那瞬間,可以換到0.8左右的台幣。

在上一篇討論〈要用什麼心態去看待在方格子寫文,總是像在深山大喊渴望一點回音?〉,很多人會很糾結:「都沒有人要看了,我還要在那裡寫嗎?」

在我中斷方格子同步更新的那段時間,我是在某一次打開Liker land的app時,發現有些被拍手的數據來自於方格子的文章,觀察了幾天之後,我便又開始同步更新文章至方格子,以及後來又重回medium。(讀者在哪裡,我就在哪裡

Read More →

肯定是「社群網站」給人太多的誤解,讓許多人以為「我只要將自己拋擲到網路的星空裡,別人抬頭就能看見星星。」好像「被看見」都是多麼「理所當然」的事!

我記得1995年我第一次撥接到bbs的時候,網路是全然陌生的,陌生的輸入帳密(還沒有瀏覽器能幫你記憶)、陌生的界面、陌生的使用習慣(還只能用鍵盤上上下下選擇)網路上全然是陌生的人,你看不見對方,對方也不知道你是誰,你必須擁有很多的好奇,去瀏覽那些可能訊息量不多的資訊!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