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這本書的時候,不能一口氣讀,要一個故事、一個故事慢慢讀。等到前面那個消化完以後,再讀下一個。就像十多年前看電視劇《危險心靈》的時候,有些地方我必須用四倍以上的速度快轉(當時有下載下來,不太敢看。後來快轉)才能把電劇看到結束。(書是更早之前讀完的。)一直到很後來的很後來,年過三十五之後,我才敢一集一集地重新看這部電視劇。

讀《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的時候,就像看著《危險心靈》一樣,讓人窒息,逼近一種換氣過度的境界。前者發生在家庭,後者於校園。兩者對我而言,都是無法直視的痛苦。於青少年時期的痛苦。一直到現在的現在,我才可以暫時地在「讓我去死吧!」的聲音出現時,不停地告訴自己:「嘿!你長大了。不要怕。你總還是好好的長大了。那些醜陋的壓迫、期待、霸凌,都放在過去吧!」 Read More →

《海闊天空》這部記錄片上院線時,我大概還是挑選了其他院線片觀看,所以略過了它。直到線上平台剛新上線,便也點開來看。突然想起為什麼當時沒有選擇在院線看,大概是因為主角之一提起「學歷」這件事,才讓我暫且擱下。

若回推回去,這部1996年開始紀錄的影片,這幾個主角,就是在我之後開始大變動的教改世代。也是我年少時,曾與我一起在球場打球、比我稍小幾歲的孩子們的年歲。 Read More →

終於有緣看到《學習的理由》(原名:不想考基測)。十四歲的年紀,來探討學習的理由,大概是我那個世代的人,在同樣的年紀,不會去思考的事。

楊逸帆花了數年的時間,從身邊的同學開啟這部片的拍攝,想從中找到「為什麼要考基測?」、「學習到底是為了什麼?」的答案,到最後楊逸帆從自學的決定一頭栽進基測,忘記自己只是想要體驗面對基測的心情,從分數衡量自己的表現,到最後困在分數的加加減減裡。 Read More →

初拿起這本書的那天,是朋友告訴我,這書還不錯,要我去書店裡翻一翻,喜歡的話就買回家。我在書店才看到災難來時的那個女孩抱住老師問:「老師,你會不會回來。」我就紅了眼。

我想起八八風災那時環繞我身邊參與救災、重建,現在都還在的那些人的臉,我想起他們可能有怨但無悔的辛勞,還有一點一滴,為許多人兒,為土地所盡的那些力量。我想起九二一的那個秋。

作者王政忠,為了掙脫貧困,努力的將要抵達夢想,卻在九二一這個災難裡,面臨了艱難的決擇。究竟有多少人願意到偏鄉服務?究竟有多少人願意到達偏鄉用盡一切心力就是想要讓孩子們獲得公平的對待?究竟又有多少人能不斷、不停,維持這樣的信念?王政忠真的很了不起,真的。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