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歲以前看電視劇,每次到了「親情」的情節,只要有父親而且是個溫暖的父親,我總是會哭成淚人兒,像在替童年望著父親背影的那個我,哭乾當時沒有掉下的眼淚。《俗女養成記》裡陳竹昇飾演的父親,應該是許多人內心渴望的、希望的那種父親的模樣!也許不需要像山一樣替自己遮風避雨,但也要在任何時候在自己身邊說一句:「爸爸在這裡!」就能在心裡替自己的軟弱加上一點勇氣!

可能是在某一個時間點上,我跨過了「父愛」這個關卡,所以沒有在這部電視劇裡那些父親與女兒的劇情裡掉過眼淚,總是想著這對父女的互動真是可愛,我想如果父親還在,我應該也是這樣跟他打鬧的。

Read More →

這部看了不下十次(對,十次以上)的電視劇,我一直想替它寫一篇文,但始終卡在最終陳嘉玲奔回台南和蔡永森在一起的橋段不知道該怎麼看待這一個結尾,而反覆看了數次,依然都會在這part卡住,不斷想著這部從頭到尾表現著女性「從舊時代的傳統到新時代的自主」的電視劇,為什麼在最後一刻還是進入了那個「女人啊!還是要有一個人愛著、被愛著」的結局?

《俗女養成記》大概就是女版的《花甲男孩轉大人》吧!一樣是從南部去台北,一樣從台北回到南部,一樣被問著婚姻、未來,一樣有著許許多多其實就是日常的家族親友間往來的故事,但《俗女養成記》多了從女性的角度,從小比男性社會化的社交往來、察顏觀色,依循卻不完全遵守著應有的規矩,在其中掙扎、反抗、辨證中有了陳嘉玲這個角色。

Read More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走到最後一集,幾乎是替這個系列作個總結的方式,在說〈必須過動〉這個故事。而「父親」這個角色,也在這個故事裡徹底消失,養兒育女成為女人天經地義的責任,有點指控些什麼的意味,都從母姓了啊!!!(呵呵!這我會再寫一篇後記補述。) Read More →

一直到很後來的後來,我們才發現,愛一個人不只是一場與「麵包」的角力,還有更多的是,不想留下遺憾的珍惜和努力!

每次看《荼蘼》的時候,總是要跟劇中的鄭如薇說:「快離開湯有彥!」在《荼蘼》裡的Plan A和Plan B,來到《我的男孩》時,男孩和阿姨姊姊試過Plan A後不如所願,於是走到Plan B,轉個彎再重逢,還會有什麼樣的發展?故事總要往前的。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