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意外的,答案是肯定的:是的,編輯最好懂一點點排版與設計軟體的操作及邏輯!

「編輯」這個職業,應該是出版界最容易被誤解的一個職務了。就好比「書店店員是不是每天都在讀書」這樣的誤解。編輯要懂的事、要了解的業務範圍很廣,不是只有「文字功力很好」或是「很會寫字」及「很愛閱讀而已」。

早期我還在幹編輯的時候,有細分為文字編輯、美術編輯、執行編輯、編輯企劃⋯⋯之類的。但在我還沒有搞清楚這些職務的區分前,我就離開「編輯」這個職務。而以現階段的出版這行(台灣現狀),要把一個編輯拆成那麼多塊也不可能,所以能一個人扛下的就全部包辦了吧!

Read More →

一直覺得台灣缺乏與職業相關的圖書,可以讓小朋友從小去認識不同職業的工作細節。許多人對於「去出版社上班」「寫作」都有非常天馬行空的想像:「我好喜歡閱讀,去出版社上班可以看好多書喔~」「我很會寫作、畫畫,應該能成為一個作家或是插畫家出書吧!」殊不知「一本書的形成」有著除了喜歡閱讀、很愛寫作、很會畫畫之外,還要有更多面向的溝通討論、對創作內容的構思與察找資料⋯

《書怎麼做出來的?》是一本給六歲以上的孩童閱讀的繪本,也非常適合所有不具備出版專業但有心朝「出書」方向前進的寫作及繪圖者作為參考資料,從「靈感怎麼產生的」、「寫作過程會遇到的停滯不前」、「繪者在畫插畫時需要留意什麼細節」⋯⋯都用了非常生動的圖文說明,不只孩童可以稍稍明白「啊!書是這樣被做出來的」也許讓許多文字或繪圖創作者更加了解:「書怎麼做出來的?」

Read More →

在網上寫了一些跟「做書」「出版」有關的文章,偶爾會收到「個人出版」的email來詢問「是不是出版可以找我?」的信。很多問題回答太多次了,但幾乎都是跟「排版、設計」的部分,沒有好好寫過「出一本書的流程」(應該還是有寫過,但沒有寫太仔細。)

首先,先讓我抱怨一下:

現代的人是太常用社群平台或是即時通訊,所以忘記「寫信問別人一件事」需要至少有「您好」的開頭以及「謝謝」並在信末附上自己的大名嗎?這是基本禮貌啊親愛的!

不要把「自己的正事這麼隨便看待」,你隨便的信別人也不用太認真看待你啊!

Read More →

最近在讀熊儒賢《我的流行音樂病》回顧了我童年到成年之間的台灣流行音樂的興盛,再在整理二手書準備再一次大清理/斷捨離時拿起了這本《好書:2007→2008不能錯過的好書》來翻閱,想起了2006年中從體制內的職場離開後到隔年年底搬回高雄的這段期間,我獨立書店的人生,徹底打開了我對「書」的想像或期待或依賴。

不知道有多少人在二十歲以前「就知道自己將來要做什麼」而立定志向?又有多少人在進入職場後就給自己畫了一個目標而朝著它前進?還有多少人像我一樣,一直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能做什麼?生活日復一日的上班下班領錢花錢省錢⋯⋯

要說「真的想做什麼」?在二十出頭的時候,我對「流行音樂」的喜愛和認識,應該遠遠超過對書的喜愛,沒有想過要跟書為伍,沒有想過有一天會成為做跟書有關的設計,沒有想過想家裡後來會堆滿其實我都沒有看的書。

Read More →

應該是三四年前我設計的年收入開始以每年以前一年一半的方式在遞減,我便始終不安地待在出版界的邊邊。我接下所有能夠產出、製作的設計案子。一步一步地看著傳統出版從一個谷底跌進另一個谷底。從各式各樣的行銷手法跟著出版界一次又一次的試著將書推向讀者。

更早之前,facebook還沒有人玩,拿上網手機的人都像怪胎,總是被指著鼻子罵「不在乎外面的世界」。出版的衰退幾乎是跟著網路興盛的節奏,快速的下探。隨著所有網上興起的任何群體意識,一代一代的生活習慣因為網路的存在,幾個月就可能創造出一種新的傳播模式。但出版界始終像是絕緣體,好像所有的新媒體都與之無關似的。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