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下筆寫這部電影,不太容易,就像要從「表面上看起來很正常的家庭」的角度去理解這個故事裡的人物關係,會陷入一種「啊!他們的家人呢?」的思維裡,或者會有那種「啊!原來他們沒有任何血緣關係,怎麼可以一 起生活呢?」
早期的是枝裕和,最近應該補一下。從《橫山家之味》,一直到《我的意外爸爸》後,才每一部他的作品都稍微追了一下。誠如大部分的評論說的,福山雅治實在無法把是枝裕和的作品演好,而我也不太看得懂《第三次殺人》這類偏離他原本把日常拍得透徹的電影。
《小偷家族》可說是把前面幾部作品裡的家族關係,一次全面性的打散,將其中的血緣完全抽離,赤裸地讓所有的人一步步走進那些情感中,在最後真相揭曉時,像煙火一樣,到天的最頂點散去,留下觀看煙火的人在當下,咀嚼著「究竟是煙消雲散?」還是「至少看見過綻放的美好?」
要說這部電影是在說「家人」與「血緣」/人與人的親疏遠近/孤獨的老後/社會的邊緣,我更認為它只是在陳述一個很少人會去將這些角色彼此拼湊起來的故事,但需要大量拆解每一個角色後面的背景。或說他們不是組成一個「家」,更藏著龐大複雜的社會結構。光是這點,就足以給這部電影高價的評分。
在這個網路世代,人與人之間的往來,常常成為每個人一邊評論人的疏離、冷漠,卻又一頭栽進去那些從網路延伸出來複雜的人際關係,而無法清楚看見彼此之間的情感,究竟是哪邊出了問題。
而關於稱謂,到底是由誰定義?要不要開口稱呼?這部電影,彷彿狠狠地將那些只看稱謂,而看不到情感的人,打了一個超級響亮的巴掌。到底是「稱謂」重要?還是擁有相互倚賴的情感重要?
除了「家人關係」、「沒有血緣羈絆」、「大社會下的疏離」外,最讓人欣喜的是關於「錢」這個意象。除了初枝婆婆靠年金收入度日外,幾個大人都有些許收入,而「偷竊」成為孩子們的收入來源。
「偷竊」看似是一種破壞道德的行為,卻反而突顯著「錢」在「生命」中,超乎一般人的認知,也許可有可無、也許像「偷竊」那樣,根本無須被道德規範住,是一種對於「錢」的指控。關於生活裡的貧窮、困頓,除了繼續「想辦法」活下去以外,那些道德、規矩,都被放在生存以後!
如果說,是枝裕和的大多數作品裡,都在談論家庭關係、日常生活,以及人與人那些微妙關係裡,觸及觀眾或多或少的內心深處,那《小偷家族》便可說是用一個沒有血緣的家族,一點一點地掀開整個社會、人人皆知的祕密。
一如祥太帶著撿回來的妹妹在雜貨店前後的幾場戲。一場一場將情緒往上堆,當祕密被揭穿的同時,我們將要以什麼樣的姿態面對我們自己?而整個社會,是不是繼續用同樣的方式運行?又或者是我們終於能在電影裡,坦承一切我們常常自以為的美好,其實都像是初枝婆婆被埋入土裡、一家本來選擇放棄祥太準備逃離那樣,都是躲避?
本來覺得最後祥太在公車上不出聲的說著「爸爸」這顆鏡頭有點多餘,寫到這裡卻發現,它竟是呼應了整個故事的主軸。
《小偷家族》万引き家族/2018
導演/編劇:是枝裕和
演員:中川雅也Lily Franky、安藤サクラ、松岡茉優、城桧吏、佐々木みゆ、樹木希林
圖片來源:http://gaga.ne.jp/manbiki-kazoku/about.html#_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