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著最後兩集的一週裡,我將一到八集趁著不用電腦的時候,邊做其他事邊重新看過一回。再將台灣社會裡大眾比較熟知與王赦角色相仿,律師黃致豪在TED上的演說及公視《有話好說》的專訪也重溫一次,像這樣「有罪辯護」最終的意義是什麼?最後真的能得到的解答又會是什麼?

讀劇本最後兩集是讓人頗擔心最後的呈現會不會太多愛、太溫暖,甚至害怕過於矯情。還好播出時的情緒收跟放都拿捏得宜,以及部分場次被更動,算是將結尾收得完美,不至於讓人覺得這樣的人世,怎麼可能有那麼輕易的和解、放下、原諒,以及充滿希望。

Read More →

從無差別事件的李曉明之死,將故事拉回精障者的困境及媒體自律的支線上。突然明白劇本裡思悅這個角色的存在意義。從第一集開始,大部分要思考的事是:「加害者真的需要人權嗎?」、「加害者家屬和被害者家屬心理」、「媒體不自律及大眾不思考」……相關問題,像思悅這個被認為「怎麼可能有那麼好的房東」究竟為何存在?

讓故事回到思覺失調的思聰、被判無期徒刑但一心求死的陳昌、被霸凌而持刀模仿李曉明的國中生與最後帶他走上結束生命一途的憂鬱症母親,以及被要求做婚前健檢思悅,甚或是後來持刀殺害機車行老闆的更生人,都在說明整個社會對於精神疾病和犯錯極低的容忍度。思悅則飾演全劇裡最重要的一角,她以極高的包容在照顧思聰和被社會遺棄的大芝!

Read More →

00
大概在2001年前後,那時還沒有facebook,也沒有smart phone,或是youtube,上網還是必須用電腦,不能當低頭族,只能上bbs或是各大討論區跟人聊天、說話,最多就只有MSN、ICQ這種聊天工具,連打個簡訊都要按鍵按到死,才能打完一則70個字的訊息。

那時大家討論戲劇,一集一篇常見的。常常像這種一週一集的電視劇,一週都在討論前一週那集,若是遇到連續劇,就是週末會有大量的討論文章,重播看了又看,筆戰打了又打,最後成為網友、有時還約出去吃飯。

而今,網紅當道,開個直播就能討論了,卻少了文字的書寫,有點可惜。能做到五集播完立馬寫,實在要了老命XDDDDDD。今天多寫一篇,所以早上把泳給游了,隔日不用早起。哪像二十出頭那會,熬他個幾日夜也不要緊,筆戰打了就是! Read More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走到最後一集,幾乎是替這個系列作個總結的方式,在說〈必須過動〉這個故事。而「父親」這個角色,也在這個故事裡徹底消失,養兒育女成為女人天經地義的責任,有點指控些什麼的意味,都從母姓了啊!!!(呵呵!這我會再寫一篇後記補述。) Read More →

若說《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的前幾單元,〈媽媽的遙控器〉說的是母親的控制,〈貓的孩子〉是外在眼光的控制,〈茉莉的最後一天〉則是茉莉對控制的脫逃,而〈孔雀〉便是說一個關於「體制內」控制的故事。

這一單元是我最早看的單元(特映),那時還有點不太能消化加入大量科幻的元素,特別那與孔雀交換(交談)的細節,而這一個故事裡,也是全書中最能看出家庭階級,以及目前四個故事中,夾著大量錢味的故事。關於「家庭階級」在電視劇的部分處理得相當好,不至於會有一種「全都是有錢人家的故事」的感覺。 Read More →

不由得第一句話就是必須讚歎尹馨的演技,整個故事幾乎都由她一個人演出,把故事一段段的拼起來,像她拼湊茉莉自殺的真相,也像茉莉一次次的痛苦一般殘忍地剝開,更像是每一個孤軍奮戰的母親獨白。表露確確實實地的孤獨感,更是那些沒有經濟收入來源的母親,內心身處最深層的不安。

已經不事生產的自己,除了把家庭、孩子照顧得宜外,還能有什麼理由可以鬆懈?還能有什麼「自己」可追求。甚或在男性的角度、外在的眼光中,都會有一套謬論認為「妳已經在家中閒閒沒事做了,為什麼連孩子都帶不好?」 Read More →

母親開始養貓以後,我突然從她眼中看見「母親」的樣子。那樣溫柔的樣貌,大概是我這輩子少數可以發現她的愛憐、疼惜,或說更孩子氣的那一面。我說的是我母親。也是我在原著裡,看到的最後一刻,感受到的事。貓的存在(或說另一種與人不同的生物。)可以喚出一點母性,溫柔的那種。

電影《厭世媽咪日記》《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的原著,「父親」這個角色,絕大多數都是不存在的。(人在,但卻在家庭關係中,沒有他的戲份。他也許也不想參與其中)而〈貓的孩子〉這個單元,讓父親以另一種壓迫的形式,從母親再轉嫁到兒子國衍身上。 Read More →

本來以為這一系列的改編偏向科幻,會無法呈現吳曉樂原著裡那種令人焦躁、不安的情緒,沒想到〈媽媽的遙控器〉,改得如此美妙,將生命裡一再的一再,與世界(父母)的對抗,寫得如此澈底,讓絕望成為妥協的理由,將希望變成永遠無法抵達的想像。

跳脫原來從家教角度的描寫,〈媽媽的遙控器〉成為全新的故事。你很難不跟著紀培偉的情境裡去感受那一再重複的日子。我想起初我們都有一種「啊這剛不是演過?」摸不著頭緒的感覺,隨著每一天跟著紀培偉的重來,終於搞清楚那是媽媽手上的搖控器作祟,讓你重複寫著同一份試題、聽著老師、同學說著同一句話,直到你向媽媽妥協,重複說著那句:「會考上好大學。」的句子,媽媽終於才放過你。 Read More →

電影從起風開始說起,鏡頭帶過「配戴口罩」的警示標語,像每天開啟空污app的提醒,總是黃橙紅在輪替,若是不經意發現app上出現空氣品質良好的綠色,還得興高采烈的截圖放上Facebook上,以茲記念。

《濁流》舉起這個時代的旗幟,說著那些工業污染背後的利益糾葛。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