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琳娜》正好在我出遊日本期間上映,很怕這樣的片子撐不了一週,還好幸運的還撿到一點點場次,在今天去把它看完。在此之前,朋友貼來的訊息,說《愛琳娜》的評價兩極,所以他還不敢去看。我倒是問了去看過的家人對電影的心得。我記得她剛看完的時候說:「可惜了高雄和演員!」
要從後面說起。
最後那場抗爭我滿喜歡的。喜歡,倒不是劇情,而是它把警察放進抗議群眾裡,並想像著靠北好多人都會來聲援,好美好的狀態啊!每一個都更背後、每一場勞工抗議的場合、每一個為自己權益發聲的活動,除了警察,怎麼可能沒有反方?朋友問我:「為什麼沒有媒體?」我想了想說:「在高雄,屁啦怎麼有人鳥你!」(事實上在台北也可能只有公民記者)沒有對立面的抗爭,好像太美妙了一點,但我很喜歡這場就是了,像是活在小小的幻想裡面!(而且高雄的警察真的比較草根,也比較黑,應該找很多戴立忍來演!XDDDDD)
再來是華新抗議那場,實在是太突兀了。一來演員們太不像抗議的人了,後面幾場抗議都在前面沒有醞釀(除了拆房子之外),跑出來不會很刻意嗎?。二來回到愛琳跟俊明的對話,「一定要翻身」這件事。關於朋友轉貼來的訊息,裡頭有很大一段是說「貼標籤」的事。而關於貼標籤這件事,我最想說的是「一定要翻身」這件事。
不能說你把所有對於勞工(底層)的關懷寫出來,就代表替他們發聲了。我的父親是勞工、我的母親是做代工的裁縫師,我從小到大就沒有想過要替他們翻身這件事。這種「下一代要替上一代爭一口氣」的點,讓我整個坐在電影院混身不對勁。彷彿他們辛勞的把我們養大,只是為了我們要替他們爭一口氣似的,好像他們的職業、人生,多麼讓我們這一代不齒似的。
以致於成為一個讓父母驕傲的人,永遠比「成為一個自己喜歡的人、讓自己更好的人」來得重要。說這樣的一個故事,真的能使我們擁有更多翻轉的能量嗎?(而且為什麼一定要翻轉呢?一個勞工也是很驕傲的!)
得先跳出那這個牛角尖。
整部電影挺幽默的,至少比我看林靖傑《最遙遠的距離》的心得好很多,笑果很不錯!但「想要把所有的事一次講完」這件事實在是台灣電影的大問題(之一)。想要一次把所有的事交代完,不可能在短短的一部電影完成啊!
你要講關廠工人、都更拆屋、工作不穩定的打工仔、沒有錢學音樂的歐巴馬、唱著歌遙想異鄉的移工、有錢判生沒錢判死的醫療問題(另一面是無理取鬧的醫病關係)、無法在體制裡存活轉職的警察……真的太多了。
說真的平常離社會議題太遠的群眾來說,這樣的內容是有點超出腦容量的負荷,有可能本來要激起思考的空間,卻容易啪的一下腦子打結。假設每個議題都有它必然存在需要被了解,那麼它是否要有一個更清楚的脈絡,而不是拉個小提琴就把所有的事情一次說完。
現實生活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難處,也不太可能關心到那麼多、那麼大的議題。當然有人會說,你今天不關心,明天弄到你。那麼,你關心那個人為什麼不關心了嗎?
台北以外的台灣,真的是很平行時空的世界。當我們這樣撥動著一座城市想像中的樣貌和這樣艱辛的生活環境,就是很貼近且訴說並讚揚這樣奮力向前的一座島嶼,會不會太過輕率了一些?
當音樂撫慰人心、當電影的想像貼近現實的同時,也許還需要再少掉一點點被框住的階級意識。這個世代,也許需要的不是那麼一直往底下探去的辛勞,而是一份更深刻的同理心(這可能也含括了「我開計程車其實是我的興趣,而不是我警察當不下去」之類的心情!)
喔,對了,爸爸跟阿嬤的相遇,請全部剪掉。謝謝!另外聽說有人覺得戴立忍這次角色很特別,呃,麻煩去找一下戴立忍演的電影看一下,他幾乎都是這種俗仔不然就是流氓的角色,很難有正經的XDDDD(電視《白色巨塔》算是了。)
《愛琳娜》(Elena)
導演:林靖傑 編劇:林靖傑、張文綺
演員:陳怡蓉、莊凱勛、莫子儀、龍劭華、柯叔元、黃鐙輝、戴立忍
圖片來源:《愛琳娜》官方Facebook(柯叔元早該多演電影了,台灣沒有大叔,總不能老叫戴立忍演全部大叔的角色吧!柯叔元明明也是帥大叔啊!)
部分資料來源:《愛琳娜》wiki
後補:
我覺得這部電影比較像「一個在異鄉打拚的人,想像自己的家鄉是如何貧乏困苦!疏不知故鄉已成他方!」
基本上若以我還沒回高雄的心情,我會非常喜歡這個電影!但從異鄉回到故鄉以後,才曉得,終究,我還是以異鄉的角度在看故鄉。而故鄉的人也許沒有我想像中那麼像我一樣「企圖逃離且尋尋覓覓不到自己的定位」!
P.S
是說有沒有一直討論每個場景到令人抓狂的地步。呃!有必要在電影院裡玩猜猜看、連連看的活動嘛?
那個爸爸工作的地方在一心路氣爆旁,一心路派出所對面,氣爆通車前一週有一排整個被拆掉,剩裡面還有一小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