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多數的人一樣(跟多數跟九把刀同一個年代以前的目前30歲以上的人一樣),對於九把刀這個人,只有那種當年大人看我們喜歡小虎隊那種嗤之以鼻,或是有一種不曉得這個到底在紅三小的疑問,又或是受不了這個人的自大狂(但其實他又沒有自大到我們。)
直到那天我為了要研究大學生為什麼讀九把刀的作品,向朋友問了一本入門又不白爛的書,才開始我對九把刀的認識。好笑的是我本來根本不打算買《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因為上上週的書本通路的折扣大戰,我買了69折的這本書。(九把刀有說,沒有劇照的可以不用買了。結果我很白痴的拿了一本以為有劇照的結帳。)
我曾經很不要命的在看完《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預告時(2011年6月)說過,這部片的票房應該是當時幾部我知道的台灣電影的榜首,那時還沒算到《翻滾吧!阿信》,現在看來是一場激鬥,在看完《那些年》的想法則是:「那些年PK阿信。青春PK回憶。25歲以下PK25歲以上。白爛PK步回正軌。愛情PK人生。毫無意義PK不要放棄。誰勝誰敗,一點意義也沒有。那就好像,一個是正值青春的少年和成年懂事的人對打。而每個人的生命,都有一段青春,和那些面對未來的懂事。缺一不可。」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是很真誠的電影,相較於書的內容,除了故事的主軸還是一樣之外,多數的橋段並沒有被保留。電影裡九把刀主角柯景騰用大量的旁白講出了多數的故事情節,以及加入與家人互動那一段,是我沒那麼喜歡的,但是九把刀式的幽默、白痴、無聊、自信,在電影裡仍是無所不在的幼稚。
其實電影、書、當年,正好把這個故事換了三個階段,或許也是一個人在而立之年的三種階段。電影裡,其實有很多很多你書裡看不到的九把刀的樣子。
他延伸了那個格鬥的夜,雨裡的男孩女孩,面對即將破裂的關係,那些倔強、懊悔、眼淚,在最後十分鐘裡面,這一幕看得讓人心疼不已。
而這句:「成長,最殘酷的部分就是,女孩永遠比同年齡的男孩成熟,女孩的成熟,沒有一個男孩招架得住。」在書裡沒有,在電影裡的柯景騰這麼說的時候,我突然有著「這是32歲的柯景騰終於明白25、6歲和那八年自己無法明白且面對的一件事,等到真正的明白,才知道這是最殘忍的時刻」的心情。
如果說回憶青春,擁有王傑、追夢人、蘇慧倫、杜德偉的《翻滾吧!阿信》,才是回憶的一部分,而九把刀《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則是完整的書寫了青春的模樣。
那些白痴的阿魯巴、無聊的魔術、拿著籃球的耍帥、跟好學生作對的學生、動不動就巴同學的頭、動不動就雞巴來雞巴去,都是那個年紀很淋漓的表現。沈佳宜和阿和的樣子,也將女孩們不屑男孩的幼稚和少女情竇初開又裝酷的樣子(當然還有一種是莫名的正義感)呈現得很完整。
說九把刀戲拍得好,這是過分誇獎了。但是他會掌握自己的白爛和故事應有的爆點,這是從文字裡就能知道的,只是搬上了畫面,他玩那些技術玩得很爽,白爛的也很徹底。可是這就是青春,無所畏懼,又不知道下一步究竟會走到哪裡的戰戰兢兢。
說九把刀的劇本改得好,也不是真的那麼厲害。但是從地震的那晚,他開始堆疊起「找不到一個跟柯景騰一樣喜歡自己」那段情緒,在最後十分鐘的爆點,終於讓柯景騰做了在當年沒有做的事和書裡也沒有的那個橋段。不知道把這一段放進電影裡的九把刀是什麼心情?
那一刻的我也不知道是哭還是笑的眼淚。
終於成長到了今天的樣子,而終於再也回不去了。(要就在電影裡好好幹一票吧!)
青春是鹹鹹的眼淚,是痛痛的倔強,誰也不知道將來誰會是什麼樣子的日子。
---------
一直到三十歲以後,我才發現我正在做一些我青春不會做的事,白爛那些看似很幼稚的話、幼稚的事。我問起我二十年的同學:「我以前很好笑嗎?」她說:「是啊,你一直很北七。」可是在她認識我後來的十五年,她不知道的是,我遺失了我的青春,一直到這些年,我才找到一點青春年少的動力。很珍貴,也很珍惜!
我很慶幸我拿起了九把刀的書,看了他的電影。從他的文字、電影裡,我努力的找回我遺失這些年不青春的青春。
誠如《翻滾吧!阿信》裡所告訴我們的,那些都是我們的選擇,只要我們願意。
而只要你還願意讓自己擁有青春的那一切,也沒有什麼不行,或許只是年紀多加了一點,該成熟穩重的時候不能不成熟不穩重,剩下的那一點,就留給青春的氣味。
這是九把刀的故事,也是一段又一段用青春譜出的故事!
---------
馬的,柯騰也太帥(我是說柯震東),原來陳妍希可以拍得那麼美。
教室打手槍那段太長了。短一點好一點。(短一點好一點?咦~)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官方部落格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Facebook
九把刀部落格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You’re The Apple Of My Eye)/2011
導演/編劇:九把刀
演員:柯震東、陳妍希、郝劭文、蔡昌憲、敖犬、彎彎、鄢勝宇
P.S
高雄好熱。
三多片尾有放完。
換日線的話:人生就是要不停的戰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