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告白》後,我把小說拿出來,用不到半小時的瀏覽一次,我以為電影漏掉什麼,但它什麼也沒漏,我以為它大改動了什麼,但也沒做太過分的改動。只是它慢慢的步伐,讓我有些不耐,沒有辦法像看書那樣,一眼一頁的穿越過那些劇情來到最後。
它大概是我還能夠耐著性子看完的「人性陰暗」電影。我總覺得人性的陰暗十分可怕,一旦掉進去了就無可救藥的沉淪下去,而那種陰暗的輪迴也會隨之而來的伴隨。而可怕的是,即使你不是一個如此陰暗的人,你的身旁、週遭都有這樣的人,只差誰的手法高明?誰的暗黑勢力大。
對於一個校園事件,湊佳苗用著人類的陰暗,挑戰起每一個人對於「命」的想像。原諒與否?不在這個故事的討論範圍,面對個事件,群體的聲音反應十五、六歲的青少年無知,卻更強烈的表現著無知的可怕;為人母的作為,直接表現對於失去一個摯愛的回擊。
「回擊」,她真的想要回擊嗎?亦或是像她自己說的,只是試著讓一個孩子明白「真正的失去」是什麼?面對人性脆弱所引發出來的那些兇殘,殺人的、失去親人的、沒被殺也沒被罰的,都像是發了狂的用強烈的力道,回應著「我是脆弱的。」
因為這樣子的脆弱,所以開始集結群體的力量,進行集點的懲罰,沒有點數的,也跟著被受罰,這樣心裡就不害怕了嗎?當HIV的血塗在自己的臉上,會不會成為下一個在家裡洗刷馬桶的孩子?
湊佳苗用「告白」(自白)的方式,讓結果先出現,再一一的抽絲剝繭用不同人的敍述,來完整一個事件。在書裡,沒有畫面的,在電影裡都完整的呈現了,連最後的那場爆破都華麗的上演。順序、倒序各來一次的爆破經過,這要說什麼?
一瞬,就會爆得什麼都不剩,連慢動作都沒留給你,也就等同於不留任何思考空間給按下爆炸鈕的男孩。這場華麗的演出,在書裡沒有文字的撰述,卻在最後的結尾裡,完整的上演。上演什麼?殺人犯的內心苦痛,誠如母親失去女兒的苦痛。
這場電影的華麗,不只在最後那場,整部電影像是慢版的MV,看得不耐煩,想一再的快轉。只可惜坐在電影院裡沒有辦法跳著看,你就是得明白,人在無知的時候幹著那些校園霸凌的事情、人在脆弱時是如何反擊每一個其實沒有什麼太奇怪的舉動、人在想要被關注時還會有哪些不可思議的行為。
這些無法跳著看的,你在現實生活裡事不關己的閉上眼、掩住耳朵,不看不聽的事,就是活生生的演著。
你真的以為會有這樣可怕的事件嗎?你真的不覺得會有這些孩子有那麼壞、那個老師有那麼變態嗎?湊佳苗也不過用著文字告訴你,那些細微的片段,將它放大在你眼前。你要相信嗎?你應該要感到害怕嗎?或者你根本就覺得這只是一個故事而已?
《告白》藏著許多不經意,不經意的讓想殺人的沒殺人,卻讓沒想殺人的殺了人,也讓不經意的那些小事情一再擴大,更不經意的讓你重頭到尾沒有喘息的讀完,而讀完(看完)的那一刻,你才明白原來有那麼多事都在不經意裡發生。
雖然我總說著那些華麗的MV片段實在太過緩慢,緩慢地讓我想從座位上站起來喊快轉,但它就是在挑戰你的感官,挑戰你身為旁觀者的感官。別忘了,事件裡的每個人都不是旁觀者,正如我們在電影以外!
《告白》(confession)/2010出品
導演/編劇:中島哲也 原著:湊佳苗
演員:松隆子、岡田將生、木村佳乃
後話一:我比較喜歡書裡的分段。電影直接寫出是以誰為告白,太過可惜。運用剪接的方式,而不用字來說明,會讓段與段的串接更加精采。
後話二:看完《告白》的電影後,我隨即看了湊佳苗的《贖罪》,是不是一本好看的書呢?答案是肯定的。是不是跟《告白》一樣精采呢?我只能說它還是會讓人一夜不睡,一口氣讀完!
P.S
高雄微涼,仍然穿短袖中。
換日線的話:靠北的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