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不青春?《艋舺》

「是不是只有我一直往前走,他們都停住了?」這句話是我在看完朋友寫完的《艋舺》心得,心裡第一句浮上來的話。於《艋舺》的那個青春年代,不是我的,感動就少了一點點。真要說這樣的青春記憶,比較感動的還是《九降風》,中職、張雨生、廖敏雄,真的都是青春的記憶,可我也在青春的痕跡《九降風》,寫了一段:「如果說,日子是需要往前的,那麼我們需要有那麼一段記憶,記錄我們之前站立的那個點,才能夠邁步向前!」

讀完朋友的心得,就像偶爾點開那些二十歲出頭時交的朋友寫的文章,還是會冒出一些疑問,不知道是太過耽溺青春的美好,還是因為其實我沒有那樣子轟烈、深刻的青春可以記憶?

年前,一個十九歲認識的朋友打手機來,那年我才剛辦的手機,一直到現在沒換過號碼。他說他不知道我號碼換了沒,不知道我什麼什麼改了沒,所以都沒聯絡,但他還是久久會到我們當年的討論版上看那些當年認識的文字。我問他還跟別人聯絡沒,他說有幾個有,有幾個好像也沒聯絡,聯絡不上。我心底記得當年應允他們應該辦一場跨國的網聚,這樣十幾年過去,也沒真的成真,但明白不是因為遺忘而沒有信守承諾,而是不明白那樣的網聚應該立足在什麼樣的理由上。後來我說我正躺在急診室,等醫生放我回家,要他隔日再來電,至今沒再接到他的電話。

看見朋友《艋舺》的心得,再回去看過去十幾年來的樣子,那隨時間的成長可以見著,但明顯的是沒變的那個部分,不好說是耽溺,卻總還是看到一些彆扭的框框,像是把三十歲甚或邁向四十歲的身軀鎖在十七、八歲的歲月裡。

《艋舺》我一直說不上來是什麼的感覺。對於鈕承澤我並不陌生,從偶像劇《吐司男之吻》、《來我家吧》、《求婚事務所》《我在墾丁天氣晴》,到電影《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艋舺》沒有給我太大的驚奇。

能把故事講完、講好,對豆導並不難,二十幾集的偶像劇,或是像《求婚事務所》那樣以單元串連起來的劇本,都可以完整表現,可是到了電影,好像就少了一點什麼,就好像《艋舺》的時間在電影裡算長,但那些拉長的時間,少了更緊湊的情節、對白。

真要說這樣的情形,其實《我在墾丁天氣晴》也有這樣的問題,可是偶像劇的支線多、角色多、故事也大,也就不容易有那麼強的感覺。電影畢竟不是電視劇,你要用四集電視劇的時間來講一個故事,有一點點小彆扭就容易被發現。

《艋舺》是一部故事還算完整,也不太難懂的台灣電影,只是少了一點更驚豔的點。蚊子替Gata披麻戴孝、復仇,只是因為卡拉OK唱首歌?只是因為一隻雞腿?和尚後來反目的轉折是因為聽到父親的手臂被Gata斷去,所以去了兄弟情、斷了Gata也有照顧到他的情分?如果可以把慢吞吞的慢動作和一些多餘的場次拿掉,多幾場去舖陳其他重要場次,那情緒也會跟著帶動起來。

後來終於明白為什麼我總是覺得他們停在原地,而我往前行。就像我不甚明白青春的感動怎麼可以在那樣拖拖拉拉裡一再重複著?怎麼可以在天長地久的承諾裡一再隱蔽那些真正的心情?青春於我或許是不斷往前走的那種動力,或許是那種當下和那些人事物共同交集的時光,那些走過、經過的,如果沒有身在其中,再多的感動、再多的承諾都是很虛幻的,正如故事完整的《艋舺》,我卻沒辦法將自己融在裡頭,一起感受。

《艋舺》官方部落格

《艋舺》Monga/2010出品
導演:鈕承澤
編劇:曾莉婷、鈕承澤
演員:趙又廷、阮經天、鳳小岳、馬如龍、鈕承澤

P.S
圖片來源:《艋舺》官方部落格
麻煩不用拍前傳或續集了。(續集就是《痞子英雄》啊。XDDDD)
沒有不好看啦,也可以去電影院看啦!但是真的沒有《九降風》、《囧男孩》《海角七号》好看。
(沒想到我給《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那麼好的評價啊啊啊啊~~)

換日線的話:鈕承澤你真的演太多了。

3 Thoughts to “青春不青春?《艋舺》”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