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聽起張雨生很久以前在新加坡木船的現場演出,才想起我可以參加這個matters的社區活動。

在大部分人還沒流行起「斷捨離」這個名詞前,2007年我剛回高雄時幹了一件我此生少數覺得遺憾的事。我的房間太小了,但是興趣太多又特別喜歡蒐集,既然要留在高雄定居了,就應該要清理一個讓自己舒服的空間,於是我著手開始丟掉很多東西。

(但即使未滿三十前就開斷捨離,興趣太多這個性格,依然在我年過四十後還是沒辦法有個極簡的空間。)

我最開始丟棄的是初戀時跟情人以email往返的情書,那些信每封動輒超過一千字,而且都是以十二級字印出來的紙張,厚厚一大疊的情書,就是怕哪一天電腦掛了,這些文字都會不存在,於是我一一列印下來後,又一一用碎紙機至少碎掉了三袋以上的小垃圾袋。(而且每張都彩色列印我有病。)

Read More →

究竟是我帶著姊姊去聽蘇打綠,還是我跟著她去聽蘇打綠的?依記憶的可信度,應該聽姊姊的。她說:「那時你剛回高雄,看到有蘇打綠的校園巡迴,問我要不要去,我就跟你去了。」那是2008年的事。我根本對這個樂團不熟,只是剛從資訊爆炸的台北回到還是被譏笑的文化沙漠高雄無聊得要命,什麼活動都想參加。

不用錢的校園巡迴,沒有坐位總是站著聽青峰talk覺得好玩,真要認真說有沒有好好聽他們在唱什麼?大概就是能哼就跟著哼,有唱片就買,有演唱會能搶到就看。一直到蘇打綠休團後回頭才發現,除了最初的專輯外,每張CD一張一張的跟著買,但說不上特別了解或是真的多麼忠誠地跟隨,就讓他們的音樂陪著走了十多年。

Read More →

“20190127小陽。日栽書屋-4"/

上一次騎單車超過20K,已經是去年過年從家裡騎去岡山來回一趟36K,再上一次是騎到台南來回106K。有時「出發」需要很強大的衝動。這幾年的頭暈和胃痙孿的狀況一直持續,總是會焦慮騎太遠萬一半路沒有力氣往前或折返,也就很少騎遠程,連原來常常騎的20K在今年都中斷許久。大概也是這樣也沒有特別留意還有哪些地方可以去走走,有空閒的時候常常什麼也不做,就待在家裡。

「小陽。日栽書屋」的活動因為朋友們經常性地按讚或是分享,也常常出現在自己的facebook上,但就是沒有起念要去看看。倒是2016年去過勝利新村拍照,經過小陽拍了門牌,許是沒開就走了。 Read More →

https://sunlinemusic.blogspot.com/

我好像滿常幹這種事的。十年前我們聽音樂都還在用mp3,還沒有youtube可以一直播放,有iTunes,也沒有太多人有智慧型手機,隨手拿來打開任何音樂app就可以聽到地老天荒。我也忘記到底為什麼,那時候的我興起天天寄一首歌給我的朋友們。

若回溯原因,大概是那時候我是「數位時代」的外聘編輯,負責每天早上我的小主管起床前,我要給他三則網摘,上班族上班前我得把網摘放上線,讓大家打開電腦時看到是最頭條的頭條。我不太可能一早起來找新聞,這種對於話題的敏銳度,是需要訓練的,我便常一天觀察著所有的消息,什麼是可以放到隔天最重要的新聞?不一定是要「資訊、3C、數位」的,只要能讓人點開連結瀏覽即可。

Read More →

台北愛樂管弦樂團八八水災心靈藝術陪伴No.1-12

在那個梯上,我曾來回的爬上爬下。在NBA季後賽的時候,曾坐在梯後的那棟樓往下看正在上課的同學,我們在那樓看季後賽,同學在上課,那不是童年的記憶,而是邁向成年的最後一年,那時我們不記得童年的自己是什麼樣子的!

這個「台北愛樂管弦樂團八八水災心靈藝術陪伴計畫」,是「台北愛樂管弦樂團」(以下簡稱台北愛樂)在八八水災桃源鄉四所國小(建山、興中、桃源、樟山),一所國中(桃源)的安置校區(和春技術學院旗山校區)做的一個心靈藝術陪伴的計畫案。同時也與「財團法人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以下簡稱華心)一起在這裡做心靈藝術治療。十月七日是這個計畫案的第一場,預計持續一年。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