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美國女孩》的第一個心得是:「這部電影的情緒也太滿了一點!」

父親與母親的爭執、姊姊與妹妹的口角、女孩與母親的對立、女孩和自己的抗爭⋯⋯塞滿了整部電影,幾乎沒有喘息的空間可以稍微放鬆,情緒隨時都在一觸即發的爆炸邊緣(以及一直爆炸的情緒!)但後來回想女孩乃至成年以後的女人,的確一直都處於這樣緊繃的情緒狀態,總是害怕自己做錯了什麼,卻又一心想要被別理解,又或者渴望其他人可以善解人意懂得自己,而常讓自己身陷在與世界和自己不斷抗爭的狀態中,然後對世界(其實是對自己)有著滿滿的不諒解!

Read More →

在吳明益的原著裡〈金魚〉和〈九十九樓〉是兩篇我很喜歡的章節,特別是〈九十九樓〉中馬克最後的結局。消失的人會去哪裡呢?都去了九十九樓吧?那裡留著我們遺失和失去的東西,即使馬克選擇結束生命,他依然還是抵達了那個他口中的九十九樓,在另一個平行世界裡和這個宇宙的人一起生活。

從第一集就在等這段平行時空的出現,不知道會不會被搬進電視劇裡?

關於「遺忘」,在動畫片《可可夜總會》裡,我們得到一段對死亡後的靈魂會怎麼存在於那個世界的描述,於是我們會記得不要遺忘離開這個世界的人;在電影《MIB》裡,我們把那些離開逝去的人都當作他們只是來地球居住的外星人,時間到了他們只是回到自己的星球去,只要這麼想著,我們便也不會感到痛苦,也不用學著遺忘。

Read More →

很意外第八集的結尾用「聲音」做結,成了這一集最美好的點綴!

搭上了「魔術師」這個點,《天橋上的魔術師》影像化後真實和想像(作夢)就沒有那麼清楚的交界,魔術師也退到邊邊角角成為一個意象的存在,偶爾跑出來一下提醒你:很多時候生命裡的「念」可能是「我執」,只看你怎麼化解那樣的糾結。

魔術之所以迷人,經常是把「不可能化為可能」,就像是生命的某些時刻從夢裡、從想像生出與現實完全相反或是創造出另一個猶如平行時空的存在。有時我們在惡夢中驚醒,告訴自己夢會跟現實相反;有時我們想像自己是童話故事裡的角色,期待在故事終了會有幸福快樂的結局。

Read More →

看完《天橋上的魔術師》的前兩集後,我把吳明益的小說拿出來重讀了一遍;幾乎完全沒有第一次閱讀的印象,但依然對於那些故事愛不釋手,即使它讓我深感悲傷。

從前兩集用魔術師這一角對孩子們做出的召喚以控制集體意識,來隱喻1980年代還處在戒嚴末期對於領袖的景仰、尊崇,眾人一起跳起那支看起來是集體同樂但揶揄當時政府的舞蹈,到了第三、四集就與文字作品本身的連結不再那麼強烈,魔術師也好、斑馬也罷,或是後來的石獅子、唐先生的貓,就只是電視劇裡給出的新樣貌。

Read More →

回頭去看2012年讀《天橋上的魔術師》後寫下的文章,我幾乎沒有提到任何書的內容,反而提到了楊雅喆的《囧男孩》,如今再翻起吳明益的書和看了改編後的電視劇,感到某種意外的巧合。楊雅喆是個會說故事的人,特別是加進一點魔幻及童話的寓言,電視劇將吳明益的故事加進視覺的魔法,讓人一腳踩進時空機,我突然明白「魔術」是怎麼一回事,那是一種鑽入意識裡的集體催眠,魔術師就像《囧男孩》裡提到的吹笛人,更是不同時代中相同的集體召喚。

只是在那個娛樂缺乏的年代所擁有的陪伴,已經幾乎是消失在後來為戲重新打造中華商場的此刻、現在!我們再回不去那種認真聆聽旁人、想方設法在生活裡找尋有趣的年代;我們更缺乏一點空白的時光,廁所畫上一層層樓的按鈕,幻想抵達九十九樓後的世界是什麼模樣,只剩一方小小的螢幕閃爍著燈光,映出每一個人發白的臉龐。

Read More →

接在《我們與惡的距離》後播出的《噬罪者》一樣是與「犯罪」有關,也一樣探討了對於「犯錯」這件事到底需不需要「被原諒」?或者是否「真的能夠被原諒」?再或者企圖去討論「罪犯」自身的心境轉換。

事實上如果從王翔這個因為殺人入獄的角色來看,是不足以呈現出「犯罪者」內在情緒的層次,畢竟看到後來,你會發現「事實」並非如同最初的認知,犯罪者不是犯罪者,需要被原諒的不是需要被原諒的那個……缺了探究王杰內在真正的情緒,大概就是這部電視劇最可惜之處,即使透過王杰的劈腿、拘謹,都難以說服觀眾,這個故事中事件最重要的主角,有著對自我最嚴厲的審視!

Read More →

多數書寫《范保德》的文章,都會寫到「父親(男性)不擅表達情感」這件事。這是既定印象,卻不適合《范保德》這部電影。它應該是我看過的台灣電影裡,少數將男性、父親、兒子之間的情感,表現得那麼深情、不彆扭的故事了。它甚或超越了多數台灣電影裡關於男性之間的情感表達,比朋友還要親密。

范保德是個溫柔的男性,在時空交錯的情節來看,他既不是一個不言說的父親(但他沒有明說),也不是一個特別壓抑的男性(但仍有固執)。劇中幾個與范保德同齡的男性角色,也依循著范保德這個角色的設定,沒有太多被傳統男性角色給束縛的樣子,又或者用另一個角度看,蕭雅全拍出來的,都是大多數人沒有看見父親的樣貌。 Read More →

《麻醉風暴1》是在一個晚上看到清晨的電視劇。這部相當精采簡潔的電視劇,之後還不時拿出來看了數次。每一次都認為它足以作為台灣電視劇的範本之一。連同《麻醉風暴2》前上檔的《他們在畢業前一天爆炸2》一樣,都是第一部有相當好的品質,續集也就更加另人期待!但相同的是,都不如第一部的令人驚豔。

《麻醉風暴》/誠實

第二部的《麻醉風暴》並不差,製作、劇本、演員都是有一定的水準,但也就這麼四平八穩沒有新意的把故事說完。從開拍到去了約旦取景,後續的宣傳行銷,都教人憂心,這樣的續集能不能撐起比第一部還要大規模的行銷。 Read More →

12108803_550734381743233_4310457499932599865_n

其實是為了莊凱勛去看《菜鳥》的。他在《候鳥來的季節》裡的表現實在太出色,往後只要有他的演出,都像品質保證似的。

看《菜鳥》時,一直想起《球來就打》,也想起黃少祺怎麼沒有新的電影作品?這是兩部不一樣主題的電影,卻因為楊烈實在太適合他演出的角色,不由自主會把兩部電影聯想在一起,甚至一度相信其實只是同一個故事的另一個篇章。 Read More →

1525690_355214191356589_3440828941698934861_n

《愛琳娜》正好在我出遊日本期間上映,很怕這樣的片子撐不了一週,還好幸運的還撿到一點點場次,在今天去把它看完。在此之前,朋友貼來的訊息,說《愛琳娜》的評價兩極,所以他還不敢去看。我倒是問了去看過的家人對電影的心得。我記得她剛看完的時候說:「可惜了高雄和演員!」

要從後面說起。

最後那場抗爭我滿喜歡的。喜歡,倒不是劇情,而是它把警察放進抗議群眾裡,並想像著靠北好多人都會來聲援,好美好的狀態啊!每一個都更背後、每一場勞工抗議的場合、每一個為自己權益發聲的活動,除了警察,怎麼可能沒有反方?朋友問我:「為什麼沒有媒體?」我想了想說:「在高雄,屁啦怎麼有人鳥你!」(事實上在台北也可能只有公民記者)沒有對立面的抗爭,好像太美妙了一點,但我很喜歡這場就是了,像是活在小小的幻想裡面!(而且高雄的警察真的比較草根,也比較黑,應該找很多戴立忍來演!XDDDDD)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