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噬罪者》/我們真的能夠原諒犯錯的人嗎?

接在《我們與惡的距離》後播出的《噬罪者》一樣是與「犯罪」有關,也一樣探討了對於「犯錯」這件事到底需不需要「被原諒」?或者是否「真的能夠被原諒」?再或者企圖去討論「罪犯」自身的心境轉換。

事實上如果從王翔這個因為殺人入獄的角色來看,是不足以呈現出「犯罪者」內在情緒的層次,畢竟看到後來,你會發現「事實」並非如同最初的認知,犯罪者不是犯罪者,需要被原諒的不是需要被原諒的那個……缺了探究王杰內在真正的情緒,大概就是這部電視劇最可惜之處,即使透過王杰的劈腿、拘謹,都難以說服觀眾,這個故事中事件最重要的主角,有著對自我最嚴厲的審視!

處理媒體噬血打壓更生人的部分,對於編劇來說應該不難,畢竟這幾乎是台灣新聞界的SOP,無論是造就英雄或是摧毀英雄,對於需要熱度的媒體來說,要能見縫插針、無端生事、刻意捏造,都能輕鬆帶入劇本;但要將事件舖排流暢,呈現出另一條主線並不容易,特別是為了要連結起王翔與前任女友雯青,帶出這段英雄哥的故事就說得不夠精采,若要真的探究媒體與話題性人物之間的關係,以及社會大眾看待更生人的種種意見分歧,可能需要更大的篇幅來說這個《噬罪者》的故事。

如果上述的兩個主軸都無法精確的呈現,那麼就必須靠著其他旁枝支撐故事的架構:唐娟在婚姻中渴望真正的愛情、怡安對愛情的信任到瓦解、李春生及李柏皓對王翔和自己的不原諒、龍哥與阿標突顯出更生人的困境……都舖排得還不錯。只是這部電視劇的枝線實在太多,有些角色需要的內在情緒都過於簡化了。

像是芷玲與父親之間的情緒,幾乎減化到只有盲目的父女情感,而缺少足以讓人相信的感情基礎:「究竟為什麼一個被逼到絕境的孩子,甘心一再幫助那個將她推到絕境的父親?進而誣陷那些幫助她的人!」這個橋段只要少掉一點情感累積,就會顯得不合常理!也如同末了芷玲的母親與李曉君父親之間的信任究竟怎麼可以那麼輕易地建立起,而差點鑄成大錯?都是少了一些舖情和情緒。

至於那個最大的主標「我們真的能夠原諒犯罪的人嗎?」每一次只要有相同的戲碼在這個社會上演,我們都不斷地在內心提問:「要怎麼樣才能原諒一個曾經殺了人的人?(無論他是過失還是故意!)」我們甚或不斷地替任何犯罪找到任何一種可能的解釋,最後當問題被拋向這樣一部戲劇裡,應該還是沒有任何解答。

但無論如何,那些答案都會透過戲劇、社會事件、新聞報導,不斷不斷迫人去思考被害者、加害者、受害者、噬罪者帶給我們的思考衝擊,也許選擇原諒或不原諒之間,還有更多生而為人的矛盾衝突、苦痛掙扎……且不論後來如何究責或負責,最終都會回到內在那個提問:

究竟不被原諒的人是誰?到底需要被原諒的是誰?我們真的能在懲罰罪犯時得到最後我們想要的結果嗎?還是如同劇名一樣,我們都可能成為「噬罪者」!

《噬罪者》Hate the Sin, Love the Sinner/2019
導演:張亨如、賴孟傑
編劇/原著:楊念純
演員:莊凱勛、曹晏豪、夏于喬、蔡淑臻、林子熙

圖片來源:《噬罪者》公視官方網站

題外話:劇本書下次可以找我排嗎?有些不易讀啊哈哈!

又片頭片尾曲都挑得非常好。終於不是搭rep了!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