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意外的,答案是肯定的:是的,編輯最好懂一點點排版與設計軟體的操作及邏輯!

「編輯」這個職業,應該是出版界最容易被誤解的一個職務了。就好比「書店店員是不是每天都在讀書」這樣的誤解。編輯要懂的事、要了解的業務範圍很廣,不是只有「文字功力很好」或是「很會寫字」及「很愛閱讀而已」。

早期我還在幹編輯的時候,有細分為文字編輯、美術編輯、執行編輯、編輯企劃⋯⋯之類的。但在我還沒有搞清楚這些職務的區分前,我就離開「編輯」這個職務。而以現階段的出版這行(台灣現狀),要把一個編輯拆成那麼多塊也不可能,所以能一個人扛下的就全部包辦了吧!

Read More →

「橫書轉直」是排版軟體特地賦予中文直書上的有些文字組合橫著放能轉正以利閱讀的功能。

我的編輯訓練是這樣,作者的文字檔來,除了錯字外,「用字或符號的統一」都需要在「文字檔」裡就修改完畢像是書名號《》篇名號〈〉(以一張音樂專輯為例,專輯名稱為《》,單首歌名為〈〉)這種必須被替換掉的,及全形半形文字(或標點)的替代,還有文中出現的數字在中文與阿拉伯數字上的統一用法。

這是「編輯」在「文字稿」就應該留意的細節。(當然,現在很多編輯覺得「不這樣又不會死」、「編輯才沒有那麼多時間」隨便啦!你都覺得不用留意了。)

Read More →

每次用「美編設計」的身分寫關於編輯的專業,我都常感到荒謬。但每次不論是我讀別人做的書或我收到「發案給我的」文案內容,那些亂七八糟的文字格式,都會讓我惱怒自己是不是太龜毛,還是現在的編輯太不專業?在讀著《我們的藍調時光》劇本的電子書時,又燃起這樣令人惱怒的murmur,為了發洩情緒,只好好好寫一篇文章來說明這些「中文裡的英文、數字及全形半形符號的表示規則!」

不要問「一定要這樣嗎?」沒有人規定你要怎樣,但你要讓自己「看起來至少」「專業一點」,這些真的是基本功!

Read More →

一直覺得台灣缺乏與職業相關的圖書,可以讓小朋友從小去認識不同職業的工作細節。許多人對於「去出版社上班」「寫作」都有非常天馬行空的想像:「我好喜歡閱讀,去出版社上班可以看好多書喔~」「我很會寫作、畫畫,應該能成為一個作家或是插畫家出書吧!」殊不知「一本書的形成」有著除了喜歡閱讀、很愛寫作、很會畫畫之外,還要有更多面向的溝通討論、對創作內容的構思與察找資料⋯

《書怎麼做出來的?》是一本給六歲以上的孩童閱讀的繪本,也非常適合所有不具備出版專業但有心朝「出書」方向前進的寫作及繪圖者作為參考資料,從「靈感怎麼產生的」、「寫作過程會遇到的停滯不前」、「繪者在畫插畫時需要留意什麼細節」⋯⋯都用了非常生動的圖文說明,不只孩童可以稍稍明白「啊!書是這樣被做出來的」也許讓許多文字或繪圖創作者更加了解:「書怎麼做出來的?」

Read More →

應該是三四年前我設計的年收入開始以每年以前一年一半的方式在遞減,我便始終不安地待在出版界的邊邊。我接下所有能夠產出、製作的設計案子。一步一步地看著傳統出版從一個谷底跌進另一個谷底。從各式各樣的行銷手法跟著出版界一次又一次的試著將書推向讀者。

更早之前,facebook還沒有人玩,拿上網手機的人都像怪胎,總是被指著鼻子罵「不在乎外面的世界」。出版的衰退幾乎是跟著網路興盛的節奏,快速的下探。隨著所有網上興起的任何群體意識,一代一代的生活習慣因為網路的存在,幾個月就可能創造出一種新的傳播模式。但出版界始終像是絕緣體,好像所有的新媒體都與之無關似的。

Read More →

寫於Facebook

那是將近二十年前的事了(2000年11月)。我不是文字相關科系畢業,在同齡裡的學歷算普通,是當年還算熱門的科系畢業,但對編輯、企劃一竅不通,大概還是憑藉著對文字的喜愛,有幸空降到雜誌社成為一名編輯。

母親和姊姊一直都不知道我在台北的工作是什麼,直到最近日劇的《大姊當家》播出後,她們才略略從劇情的發展,推敲我的工作內容,以及稍稍明白為什麼我能轉來轉去都在出版這一行,賺不了錢也不會有人覺得了不起的一行,也許還沒向下探到谷底的一行。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