販售我無盡焦慮的後青春期

◯◯年離開高雄的時候,我是一個不知道自己想要做什麼、未來在哪裡的青年。我不是個出色但總是特立獨行的孩子。小聰明特別多,上課睡覺、放學不專心讀書,決定二專畢業後如果能考上下個階段的學校我就繼續升學,如果沒有考上,那就開始讓自己經濟獨立吧!

但應該是我對資訊管理或資訊工程滿滿我看不懂的英文字沒有對於圖像、文字、設計、版面來得有興趣,每回我都從寫程式的小組裡逃跑,直到過完了畢業後的那個暑假,我才真正的拿到我的畢業證書。那年我嘗試考資訊相關的轉學考,在「其實沒有那麼喜歡這門科目」的狀態裡,全都榜上無名,可我又幸運的在畢業當年九月,得到一份錢不錯、不知道要做什麼事、離家超級近的工作。

網路泡沫來臨之前,這個工作就先將我從網路世界給踢除了。我滿腦子對這個世界的想像,不知道是因為想得太遠或是太天馬行空了,在老一輩根本不知道「網路能幹嘛」的想像局限裡,完全派不上用場,我說得出來這個世界未來、可能、會是什麼樣的,但在◯◯年的時候,那些想法都太不實際了。

我請母親再給我補習費讓我報名插大轉學考,這回考的是大眾傳播,終於不用再看那些code或是厚重的原文書,但傳播理論對照當時的狀態常讓我覺得矛盾得不符現狀(理論嘛,就是寫在書上的,歪斜的現實就是拿來挑戰這些理論的。)在考試的申論題裡,我總是可以很自如地拿到申論那一大題極高的分數,卻因為其他項目無法拿到分數而再度與升學擦肩而過。

也不知道哪來的傻勁或勇氣,應該是當時太想逃跑,就決定離開這個「我真的不知道自己能幹嘛」的南方。

進入中年以前,我青春的尾巴,有很大的部分都與台北相繫著,含蓋著幾段戀情,和許許多多我不由自主地追逐的情境,

比如說,

在某個假日與戀人在接近中午時分醒來,我們雙雙帶著書,去家裡附近的咖啡館坐一下午,只為了讀完那本書;我們也許互不說話,偶爾抽著菸輕吐著煙吹向書頁;我可能會先感到無聊想找對方說話,卻又被對方安靜的表情給吸引,想知道她在讀什麼?什麼讓她讀得那麼起勁?

比如說,

後來的工作裡,誰向我聊起某個作者、議題,我都掩去我的不感興趣或是不知對方說的是什麼東西,裝作自己能跟上對方閒聊,且大多數人都擺明了「這東西很重要,我們都要知道」、「這是很需要懂的東西,你不能不懂」⋯⋯我經常地在台北這個龐大的訊息裡,感到自己的不足(但沒有覺得自己不夠好),似乎只要多說了什麼,我就像個鄉巴佬。(我就是鄉巴佬啊!幹嘛裝。)

也許是我的戀人們讀的都是那些文謅謅的經典文學、艱澀的社會議題、頗有歷史且更有見解的那些人文藝術;也許是我所接觸的人都染著一點點不在人間而在仙境的感覺(換句話說叫不食人間煙火),與他們對話都讓我感到吃力,那些社會學、那個安迪沃荷,哪個諾貝爾文學獎誰誰誰寫了什麼?若比較通俗的,可以聊上幾部娛樂性強的戲劇、電影,但要我去看楚浮我應該會打盹,就連侯孝賢我都要過三十歲後才開始喜歡他早年的作品。

於是我的整個青春的末段,都困這些「跟不上別人」「想跟這些人對上話」的焦慮裡。(但我從來沒有覺得我不好,而是想要更好。)

◯七年回到高雄後,我水土不服的需要放慢腳步,需要從台北的一切脫離,回到我離家前的青春時期對一切懷抱著未知的好奇以及用極慢的步伐去探索自己、世界與未來。但那些想跟這世界上某一些自己喜歡的人(不單限於戀人)對話、交流的焦慮感,像毒癮一樣爬滿我整身。

我瘋狂的買書,買那些我知道但我一點也沒興趣且從來不會想拿起來翻的書,從卡爾維諾、卡繆、馮內果(我倒很喜歡馮內果)、帕慕克到村上春樹,從社會學、心理學、自然科學到現代文學或經典文學。但我讀過最多的類型應該就是我最喜歡的那部分:台灣的流行音樂、電影、劇本、建築、設計、攝影⋯⋯當我發現這些類別才是我書架上絕大部分都看過的書時,其他為了撫去自己心裡不安買的那些書,也以倍數的成長,占去我的生活空間。

在進入不惑之年之前,我已經或賣或送或清理了我所有書本裡的五分之一,那時是以一種「清理遺物」的方式想著如果哪日自己死去,這些書會帶給家人很大的困擾的心態來清空。而日子依然前行,這些我連翻都沒有翻的焦慮,仍然被我安置在家的一角,占去我「真正的人生、真正的喜愛」好大一塊。

也沒有為什麼,在進入四十到五十歲中線以前,我突然做了一個決定:

我決定向我後青春期的那些焦慮告別!

進入中年最常發現的除了體力和腦力已經不如以往外,更常發現的是「人生啊!追上誰都沒有意義」,或者「如果有誰真的說了你聽不懂且根本沒有發現自己活在仙境(不會過生活只會聊那些你不懂的東西),真的不必隨他起舞!」

那些我所追逐「總是想跟我聊我聽不懂的那些艱難」的世界,真的只是中年之前以為自己可以成為什麼(成為這樣的人的朋友或情人)的焦慮感而已。是時候該放下它們了!

二十多年以前,追劇寫字寫到成為劇的網管,每天醒來就是跟網友、粉絲、老闆聊同一部戲、同一個話題,就像後來跟出版界的朋友或社運界的朋友只會聊同樣的無望或憤怒,都讓我感到極為壓迫的不曉得「為什麼我們的話題裡永遠沒有自己?」,為什麼你從來不告訴我你看了什麼好玩的、有趣的、傷心的、難受的?而是從來都在極為巨大的議題裡打轉,而失去了自己的生活、也失去自己對於世界懷抱著各種各式的好奇?

我決定要告別這些無謂的追逐,只過自己其實相當精采的日子,為自己未來的人生多留點空間:生活的空間、思考的空間、自在的空間。

我將那些在中年以前焦慮地想追逐上誰所買的書,要用閉上眼睛、往事無須再提的方式,全部出售,只留下那些我珍愛的音樂、電影、戲劇、建築與攝影。

如果你有興趣買我後青春期的焦慮請至:https://bit.ly/sunlinebooks (用手機開要先登入,不然會說賣場不存在)

目前架上應該有一百多本書(很多被買走了)如果全部清完應該還能再清四百本(因為目前東西太多,我需要慢慢地挪開位置才能把書拿出來XDDDD)CD好像比較好賣(其實我還有上百片的DVD吧!)也會陸續把不聽的都上架。最後這些空出來的位置要放上我的手工工具和後來的我!

圖:20170905工作室的書架(應該把書架也賣了XD),iPhoneSE(一代)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