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不記得為什麼開始拍街道及巷弄了。初到澳門的時候,看到巷子就拿起相機拍,越到後頭,就越覺得有趣,於是便開始想,為什麼要拍這些巷子呢?我想了許久,直到回到香港看見高樓的窗外垂吊著那些等待日光曬乾的衣物,我才知道自己拍下那些巷子的原因。
香港及澳門都是擠滿觀光客的城市,那些人來人往馬路上,拖著行李、拿著相機的旅客四處都是,地鐵、巴士站沒有一處不讓旅客占領。走在旺角的時候,我懶得拿起相機。在那些混著世界各國的語言、膚色的街道,彷彿這座城市除了觀光客以外,剩下的,似乎就是招呼、服務這些人群的人,好似他們沒有平凡不過的吃喝拉撒睡那樣的生活。
某天晚上,我與twitter上香港的朋友「亮」碰面的時候,在旺角的街道、天橋、巷弄穿梭,他用著不流利的普通話與我交談,順便指著他住的地方,他的家的位置。我問他:「在人這麼多的地方,不覺得吵嗎?」他說:「還好,習慣了。」我才猛然驚覺,這城市最美好的,不是那些美麗的夜景,也不是特意被打造成觀光景色的街道,而是那一件件晾在窗外的衣服。或許不甚美觀,但卻是一種生活的象徵。這樣的城市,除了觀光客之外,還有很多很多個「亮」在這裡生活著。

到了澳門,那樣的感覺更是強烈,特別在那些不那麼中式的建築、棟棟看起來都有年代的樓房,以及賭場的金碧輝煌裡,那背後的平凡生活,反而是讓我印象深刻的。像是第一天到達飯店前,經過了一家賣教課書的書店,正好學生們、家長們排著長長的隊伍,在準備著初開學的課本,我看著。像是超商裡頭一個又一個買著民生必須品的人,等待著結帳,等待著像我們在我們的生活裡那樣,提著那些物品回家。
偶爾,我們的行李占到對方通行的通道;有時我們打擾了上了一天班正在補眠的車上的乘客,問他前方我們該往哪個方向去?有更多的時候,我們抬頭,就能看見一盞盞燈在接近夜晚的時候亮起,他們依著那些生活的步調進行著他們的生活,而旅客,就好像一個又一個路人一樣,來了又去,去了又來。沒有人會在意誰來誰走了,我想著當我在我的城市裡,或許也是這樣的心情吧!

我喜歡巷弄,應該是跟我長久居住在一條屬於十幾戶住家的巷子裡有關。我們不時的聽見A家誰誰誰出門了,B家的孩子正在放聲大哭,C家的掛號信來了。當我站立在不是我的城市的時候,我便喜歡那樣看著一般生活的心情,好像我也參與了那麼一刻,即使只是一刻,應該也是他們生活裡的一部分。
我喜歡逛著街道及巷弄,不僅在那些陌生的城裡,甚至是這個我居住一二十年的城市裡,我都喜歡偶爾換條街道、巷子走著。城市的變動,可以從這些街道巷弄看出變化。從這裡慢慢的少了田,多了柏油路;從那裡少了平房,多了社區式的高樓。誰都說不準,下一次看見這些城市時,會是什麼樣。
唯一不變的是,不論哪個城市,都會有著平實的日常。那麼樣的簡單、自然。
(讓我覺得最可怕的,是中環的街道,尤其是白日,好像隨時都會被人淹沒那般警戒。)
P.S
高雄依舊熱,夜裡微涼。
我還是好喜歡香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