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系列/圖文書從紙本檔案轉電子書,能不考慮閱讀感受嗎?
如果可以在做紙本書的時候,把閱讀體驗放進來一起考量,紙本能夠還算舒適的讀,電子書的閱讀體驗也不會差太多!說不定大尺寸的閱讀器還會更受歡迎呢!
文字的背後,是軌跡!
如果可以在做紙本書的時候,把閱讀體驗放進來一起考量,紙本能夠還算舒適的讀,電子書的閱讀體驗也不會差太多!說不定大尺寸的閱讀器還會更受歡迎呢!
在紙本書的排版或電子書的製作/閱讀器的使用,「閱讀體驗」也是購書或閱讀習慣養成的因素之一,至少在這個數位時代裡,要將讀者從眾多娛樂裡召喚來閱讀,至少「體驗」會是一件重要的事。建議台文電子書的製作,把字體寫進epub裡!而台文書購買的閱讀體驗,或許是讀墨更好!(如果有設定好的話XD)
台文書的出版越來越熱烈;電子書的市場也一直在成長。技術上不論是平台、作者、編輯、排版與設計,以及「字體的開發」上,都需要不斷地學習、精進。願大家做書、讀書、賣書都開心!
就閱讀的考量,電子書肯定不全然等於紙本書,它是另一個文字/書籍呈現的形式,除了epub的規則得遵守之外(才能生成檔案),它還有許多在「使用上」需要去思考的地方,也就必然會在「使用」的細節上,會再去思考更多的可能!
「被閱讀」的東西,必然還是要將「閱讀」放在最前端,讓內容及版面適合閱讀,而不是讓使用者不斷地要去習慣「在電子閱讀器上讀紙本書」這件事。
專業這事從來不是「看起來」那麼一回事,就像常有人會誤會:會畫畫的就會做設計,會做設計的就會畫畫,會寫字的就當得了編輯,會編輯的就會寫字,會導演的就能寫劇本,會寫劇本的就導得了戲,會寫字的有粉絲的就想得出好的企劃案賣書XDDDDD⋯⋯諸如此類的,但每一個專業都有它們絕對專業的能力,既然要做書了,何不提升自己的專業上所需要的知識呢?
「電子書」的確不怎麼像「書」,若要認真定位「電子書」,大概就是以編輯過的內容分章分節,用以「閱讀一本書」的思維去𢑥整出它應有的功能並提供「閱讀一本書」的體驗。說穿了,電子書就是很多個被排版在xhtml而連結起的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