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以為這一系列的改編偏向科幻,會無法呈現吳曉樂原著裡那種令人焦躁、不安的情緒,沒想到〈媽媽的遙控器〉,改得如此美妙,將生命裡一再的一再,與世界(父母)的對抗,寫得如此澈底,讓絕望成為妥協的理由,將希望變成永遠無法抵達的想像。

跳脫原來從家教角度的描寫,〈媽媽的遙控器〉成為全新的故事。你很難不跟著紀培偉的情境裡去感受那一再重複的日子。我想起初我們都有一種「啊這剛不是演過?」摸不著頭緒的感覺,隨著每一天跟著紀培偉的重來,終於搞清楚那是媽媽手上的搖控器作祟,讓你重複寫著同一份試題、聽著老師、同學說著同一句話,直到你向媽媽妥協,重複說著那句:「會考上好大學。」的句子,媽媽終於才放過你。 Read More →

part_2677_4556466_87471

剛剛騎單車的時候,突然意識到一件事。在部落格的右手邊,有放上這一整年看過的電影、紀錄片的排行,突然在想,哪一部台灣電影是今年排最前面的?在猜,應該是《一席之地》,若扣除《不能沒有你》早在去年看過之外,確實是《一席之地》排在最前,但我想,那是因為我很喜歡高捷,也喜歡這個「紙紮」的題材。

這陣子看電影時總有些感覺,但是應該說長久以來,台灣電影很奇怪的現象。幾個朋友老是笑說,台灣電影的類型要不就是同志,要不就是弱勢,再不就是認同,最好再加上一些晦澀的內容。這當然跟環境有關,融合過於複雜的情感,和那些我們八百萬年都搞不清楚的種種,都讓思考變得僵硬(或者生活、思考都是),說故事的時候,也就少了一點趣味。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