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應該是這世界上最容易有精神分裂感及最經常性角色扮演的生物了!

橫掃無數大獎的《媽的多重宇宙》,我一直到奧斯卡頒獎後、第三次打開,才真的能完全看完它。而且三次都從頭看起,差不多都卡在小蓮第一次在小房間與α威門對話就不想看了,就連第三次也分了四五次才看完。

要說描述「媽的精神分裂」這部電影真是十足的到位,它將「母親」這個角色無時無刻處於精神斷裂的狀態呈現得如此瘋顛,就得如此跳躍,如此搖!但若不是後來我在某一則報導或評論裡,聽見「母親」這個名詞(可能是與楊紫瓊的得獎感言有關),才開始意會到「啊!它是在表現一個母親的狀態。」我應該沒辦法在電影裡忍受「媽的精神分裂」(中文片名就應該叫這個名字才對!)

Read More →

母親的不安一直跟隨著我從童年、青年一直到中年。我用盡力氣奔跑,從她的不安中逃跑,卻一再地往她的不安奔去,直到我發現自己已經長成一個焦躁的成年,想要掙脫那樣不屬於我的不安,我已年近中年,而我已失去生命中對於未知的探尋。

小學的最後一年,我便違規地自行騎單車上學。(到底為什麼不能自己騎單車上學我也不懂是什麼規定。)姊姊上了國中,我不用與她一起上放學,像是被釋放一樣;有了單車我的上、放學時間縮短了,也意味著我離開或到達學校以前,多出比別人走路上學更多的時間。

我最常需要做的事是「找一個藏單車不會被學校老師或同學發現的地方」,停好那台帥氣的,女生不騎男生跨不上去的單把單車。在課後,我會騎著它在城裡的大街小巷閒晃,像員警巡邏般的在家與學校的路線上兜轉。

Read More →

母親生在一個兄姊眾多、務農的家庭,與我最大的表姊僅有一歲的年齡差,跟四、五◯年代許多為了讓家裡的兄弟繼續升學而中斷求學開始工作的女孩不一樣,但相同的都是因為家中經濟不允許而輟學。

母親考初中升學考時,家中因為替人作保而破產,連同豬隻、單車都被貼上了封條。考上第一志願的母親,在學校老師的遊說還是無法使外公同意讓她繼續升學,母親便從小學畢業就開啟了她的職涯而失學。

這個「只有小學畢業」的故事,我從第一次聽到最後一次聽,大概過了三十多個年頭。每一次聽母親帶著無限感嘆的語氣說起「當年」,都能感受母親內心對於「無法繼續升學」的悵然,便問她:「所以妳原先覺得自己可以做什麼?」母親的答案裡,我記得的是「律師」。

有幾回我也便問著:「妳後來出去工作沒有想繼續讀書嗎?」

Read More →

回想起來那時與母親徒步在學校附近一起吃早餐的日子,也許不是如當時的我所想,她是讓我不要有任何機會在上學的路上走偏了,可能更是讓自己身邊有個人陪,不論是我陪她或她陪我!

我像母親,獨來獨往的性格像極了母親,即使與其他人相約出門,都是直接約目的地,甚少先約碰面再一起前往。但比起母親,我必須在更自在的狀態中等我想等的人,或者在沒有催促的壓力中讓別人等待,關於這些等或被等的事,形成我的社交活動匱乏,總是一個人吃飯、一個人看電影、一個人幹那些孤獨指數爆表的事。

Read More →

與母親偶爾聊起外婆,有時不寫下來便會遺忘。母親應該不太清楚她與我閒聊的、生活互動,我經常會寫在網上當作記錄。

偶爾聊起外婆時,母親就會有著「女兒」的樣態跑了出來,像在跟誰說著她與自己母親的事,也沒管我是她的孩子而流露著她還是孩子的模樣。

Read More →

二十歲那年北上台北工作,不像父母年代的青年去外地打拚,給人一種「小大人」的感覺,也不像那個年代每個青年都十五六歲就離家工作,每個人都肩負重擔卻又青澀懵懂,彼此之間惺惺相惜、相濡以沫,而跟另一個同鄉、另一個青年,建立起那年代才有的情誼,人在異地是需要一點與家鄉有關的連結。

那年代的也有些甚好的主管,看著那些孩子離家,也經常有著照顧自己弟妹的呵護,手把手的把能力好的拉拔上小組長、小主管的位置。母親就是那個升遷飛快的小組長,我總會在她說起她的年少時,從臉上看見她無比的自信,而那個提拔她的主管,至今八十好幾,有時還會邀約母親一聚,或者總愛在電話裡開我玩笑,依然像是我的阿姨般與母親維持著不遠也不近且超過六十年的交情。

Read More →

決定北上工作,我與母親正處於誰都不想跟對方多說一句話的狀態,或許應該說母親囚困著自己的那些不安,始終都讓我恐懼與她對話,不論我怎麼安靜的待在她身旁,努力的想讓她看見「我還在」都無法消減她自身的不安,以及對於擁有與失去之間的緊握或鬆手,總是無法用對力氣。

我或許擁有某種穿透的能力,能夠抽絲剝繭的望進母親的不安與焦躁中(也許不只是能望進母親的內裡)我越是理解母親的不安,就越感無能為力!我越是想要用力掰開她從不安中緊握的手要她放輕點,就越容易拉扯著彼此墜入深淵裡。

我爬不出來。

Read More →

母親在未滿四十歲時與跟她同齡的父親離了婚,在離婚之前,應該是母親或是家中的女性長輩(比較親近的幾乎都是女性長輩)有提起「爸媽離婚後要跟誰?」這種父母協議好就好的問題,除了這類的問題會讓我覺得心煩外,還有記憶的大概是空氣中一直凝結的氣氛,以及母親散發出來一種受傷的、無處可去的情緒,還有父親不再像大玩偶一樣好玩的安靜。

「離婚」這事,到底代表什麼?對才滿十歲的我是無法理解的。也許就是:「啊不就爸爸媽媽沒有住在一起而已?」我是一個怪孩子,對於父母的依賴或是對於同儕的陪伴,似乎不那麼的需要,但在群體裡的生活,還是會因為旁人的情緒、情感,感受著其他人的內在,不過我的確沒有感到世界要毀了,多半是想「這有什麼大不了」!

Read More →

那是一個清晨,我躺在房間裡聽著房外的聲響,先是從劃破寧靜的電話聲,嘟嘟嘟的喚醒睡夢中、我們一家。父親先接起了電話,隨後聽著母親的聲音在漸漸充滿陽光的屋裡啜泣,隨後母親的步伐急促地在客廳和父母的主臥間來回進出,我隱約聽見母親說著她的母親我的外婆在清晨的睡夢中失去了呼吸、離開了人世。

我和姊姊沒有起床,母親好像也沒有開房門跟我們說這個消息,在我們起床的時候,母親已經飛奔回潮洲的娘家。輪流在母親幾個兄姊家寄養的外婆,最後在長子的大舅舅家搭起了靈堂。

那時母親與父親正吵得不可開交。我與姊姊張開了全身的細胞,接收著父母之間極細微的情緒變化:那些深夜的爭吵會讓我從上下舖的上舖縮到姊姊下舖的身邊,依著她入睡;父親不知道從哪來弄來一台小客車,送我們到大舅舅家後沒有進門;母親與父親之間也在守靈的時候成為了其中一個閒談的話題;父親後來在出殯那天,走在隊伍後頭,我們跟他一起。 

Read More →

我的童年記憶中,母親不像後來青少年時期是長期把家當工廠的。

那個年代的成衣製造還沒有大量外移,南台灣的女性勞動市場,多的是散落在城市各處,只要有空間就能當廠房的透天厝,或者是如後來電視劇裡描寫「成衣加工廠的女工」的工作環境,一排一排的縫紉機、拷克機,和連結著高高掛起小水桶的蒸汽熨斗燙衣平台,井然有序的在整棟的成衣加工廠裡創造那年代某一小塊的台灣經濟奇蹟。

我的童年就在這些「做衣服」的阿姨家、工廠兜轉,但最遠好像也不過是一個學區的距離,我走路能到的地方。

除了工廠和家庭式的透天厝裡的廠房,有些老裁縫師眼力體力不行了就在家掛上「修改衣服」的看板,好讓鄰里間需要這個服務的人,有個地方修改不合身的衣物。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