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父母像朋友一樣相處?就會無所不談?
我想,我與母親在我十歲那年一夜長大後,我就與她平起平坐了吧!
文字的背後,是軌跡!
那日突然想起母親幾乎很少買壽司也不會壽司,而想起了母親曾經想要讓我「不要跟別人不一樣」而讓我參加所有所有不論她是不是要想辦法籌錢、學校裡的活動。我沒有特別喜歡跟同學出去玩這種遠行,喜歡的應該是母親在那個早晨會遞來那盒裝有雞腿和壽司,心滿意足地踏上旅程,或有時可能外加養樂多一罐!媽媽好會收買人心啊!
中年之時想起母親在我年少時散發出來的不安,仍然會使我胸口像是被壓住什麼而無法用力呼吸,我總是深怕著我只要踩錯一步,就會使母親做出任何我不想發生的事(任何會躍上社會新聞版面的事);這些不安也已內化成我身體、生命的一部分,我需要用盡全力朝著自己所堅信的信仰,才能稍微解開那些不安與焦慮。
謝謝我的媽媽從來沒有用「自己沒有學歷」這件事來要求我要有一定的學歷,放任我選擇自己的人生;也謝謝她在年過七十後依然能好好安排、照顧自己的人生(光是這點她就比任何人強很多了!)
成年以後,慢慢地我們與母親便甚少再一起出門逛街、吃飯,僅只有與母親一起回娘家或剛好親友聚會(我也想去時)偶爾出席。起初母親還是會要求我參與各大「我應該要露臉」的聚會,漸漸地她終於發現「啊!這孩子一個人可能會舒服一點。」才不那麼感到像是被孩子拋在身後的失落。
每每母親要從台南回家前,外公總是會特別交代外婆,留一壼杏仁茶給母親,讓搭著夜班車、深夜回到家中的母親,可以喝上一碗熱熱的杏仁茶,然後她與外婆一起長話到睡著(母親說,回家的那一天,外公一定會離她們遠遠的,因為她們聊天太吵。)
朋友寄來《母愛創傷》的書給我,我翻了幾頁擱在一旁,我自己買了好多跟「家」有關的心理叢書也沒過多久都上網賣掉了。關於「家」的難解,關於「母女之間一輩子的糾纏」其實不是「書」可以解決的,那得從「日子」去過,把日子過成一本心靈療癒書,看誰可以先治癒誰?
母親甚少懂得靠近孩子、了解孩子「心裡」究竟需要什麼?也幾乎不懂得擁抱、安慰或說出什麼體貼溫柔的字句。我還是得用她給來的那份穿透她內在的能力,看進她的心裡,像她交來的那本存摺,存的不只是那五萬錢,還有她從來不懂怎麼說的情感與關愛,以及每每我們回頭,她就在那兒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