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 https://sunline.pixnet.net/blog 為例!(順便幫我自己整理流程)
我不是個專業編輯。在成為專業編輯之前,我就知道我沒有那麼喜歡這件事(要一直看稿我覺得很煩XDDDD)我短暫的做過雜誌文字編輯,但其他工作都跟書和出版脫不了關係。我所寫的大概就是我做書的步驟,不一定完全正確,順序也不一定是專業出版編輯的順序,不過大致上不會差太遠就是!
大部分在網路上的書寫,如果不是小說,大多數的時候都很零散、瑣碎,即使有「主題」的寫,也經常會因為寫的當下跟自己的心境和當時的時空背景(時事和自己所發生的事)影響,而在文字上有所不同,要整理那樣長時間累積下來的文字,需要的就是去整理、分類,並在文字上做一點調整,讓整本書的內容可以維持在同一個基調上,若有「類型」或「主題」的不同,也可以調整以篇、章來分類,並不一定需要「同一種類」寫夠了才能結集成冊,但一定會在成書的時候去刪修、排列。
以我的痞客邦那六萬多字的內容來整理。首先我先將它全文匯出,雖然我多半可以找到所有文字的草稿(早期我用gmail當草稿存放)但有時比較懶得回頭改草稿就在發文時修改了,所以網路上的文字是「最終版」,草稿則是以防萬一的留存。(*即使我知道我的文字不會有出版社幫我出書,但我應該一直都是以「出書」的狀態在寫字與保存它們)
十多年前在部落格界有個「夏日部落格傳說」這個活動,部落客們都很熱烈的參與,一個人有幾個部落格也是常態,有些人也用不同部落格寫不同主題,或有些像我這樣,主部落格寫原來寫的,活動期間就又用另一個部落格寫當時「三十日」不間斷的內容;我不大記得我的痞客邦當時是以什麼方式運作,但閱讀起來應該是我當時的日常記事。
當時也沒法像現在一樣寫得很快,吸收消化得很快,不過三十出頭的年紀,有著對世界與身旁週遭與自己的探索與認真定位與理解的心境,所以還是能寫出很多如今看起來覺得那個年紀真是有趣也充滿活力的文字。
想辦法把文字匯出後,要先刪掉不必要的、系統生成的像是日期、時間、留言之類的內容,過程中我想了一下「到底要不要留日期」?如果留,要轉成中文還是用數字?要跟在標題後,還是放在文末?這個思考即是進入了「編輯」的範疇,要統一文中的「走文方式」,畢竟你寫在網路上,規則早就定好在那裡:標題、引文、內文,在按下送出後,系統會幫你條列好你的文章,但在「做書」的時候,你要自己「統一」文章的「格式」,所以在處理文章的初期,你就得想好你的文字要怎麼排列?
比如說,痞客邦的文字轉匯出時會有時間串「08/13/2009 11:58:49 PM」那麼我就要決定要不要留下來,留的話要留多少?我應該會只留月分和日期,年份和發文時間我就會拿掉。
一本書的書名究竟是「一開始就想好」還是「整理文字的過程去想」?如果是雜文、短篇小說,很多多半是「整理文字的過程」才會想的。比如說我的《女朋友寫給女朋友》,其實一開始是要用原來的「寫給a的」,但沒有人知道「a」是什麼,於是我在編輯的過程裡想了一個「可能會」吸引人的書名。
整理痞客邦這個站上的文章,我很直覺就是替它下了一個書名《三十歲的字》,於是倒推回去那個時間串的年份會拿掉,就是我在書名上已經強調了那一年。
由於痞客邦的文字是當年玩「夏日部落格傳說」隨意留下來當時的文字,內容很雜,多半寫日常,有時寫家,也有時記錄友人,本來想拆分它們的種類,在其中列出幾個大項,以章節的方式分類,但後來讀著讀者發現這些字有著時間的線性,不要拆分讀來會比較順暢,於是我決定以「月」或「季節」來分。比如說六到八月會列進夏,九到十一分到秋,諸如此類還沒想好,也許整理的過程還會有新的想法。
接著就是好好的整理文字的錯別字、用詞、閱讀的流暢度,加以刪修、校對!(要賣書嘛!要上架嘛!要好好的整理字啊!)因為寫在網路上的東西,絕大多數都是一閃而過的念頭,多半不會像真正的作家/寫作者有很嚴謹的文字舖排或使用,且多數人的文字真的都是「我手寫我口」,而有太多「口語」的字詞,或是「缺乏前後人物、時間、環境關係」的敘事,很容易造成讀者不知道你在說什麼(網路發文總是沒有那麼講究)在組織文字和架構一本書時,必須把漏掉的東西加回去。
但問題來了,這些十多年前的字跟現在寫字的方式、語調都不相同,在修改編輯時,就得要留意自己的用字會不會前後不一貫,或是不符合當時年紀有的思維。若就專業編輯改作者或翻譯時,也會發生那種明明這個作者平常寫字不是這種語調,卻因為編輯或翻譯的潤飾/編修,而看到「編輯」本身的語調,進入作者的文字!就連自己改自己的文字也很容易會因為時空不同,自己的思維不一樣了,而有所差異。(四十五歲去改三十歲的字,也要留意不要把三十歲的心境加進了四十五歲的語氣。)
最後是加以整理文字的正確性、字詞的統一,究竟是台灣還是臺灣?數字到底要阿拉伯數字還是中文?日期到底要用2001.01.01還是2001/01/01?同一篇文裡提到同一個人,究竟是要用阿泰還是偉泰?(舉例而已,不要讓讀者有閱讀上的斷點,當他分不清楚這個人被使用的名字是不是同一個人,在閱讀上就會被中斷。)
而文中的引用(歌詞、書句、名人說過的話⋯⋯)要加注解寫名出處,能被寫進書裡「引用」的規則,有一定的使用範圍不得超出(歌詞尤其容易超線),若是因為「時事」提及的事情,在整理成書有時已經成為歷史,或有些人不太知道那是什麼,也有作者或編輯會加注,比如說我在《女朋友寫給女朋友》裡提及2008年底的野草莓學運,我有另行加注(在電子書裡,還有更好的發揮是可以幫注解加上維基的條列)不過,注解也不宜有太多,不需要的就不用特別加注了,不然就像在看字典了!
寫文章到做成書,有很多細節要留意,當你親自下去編輯,有時你也會看到你寫字的盲點,這也算是一種自我檢視的方式。而多半,這樣的整理也能訓練自己對文字的敏銳、對自我的要求,若真心想要把自己寫的字弄成書、賣出去,不妨先試著把自己寫過的東西拿出來重新閱讀、整理、組織過,也會有做成書以外的收穫!
圖:20230721屏東總圖,Canon EOSM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