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自己所知是件快樂的事,但為了「表現自己知道很多」就容易感到心裡空空的!

網路是魔,它經常性地讓人著了迷一樣,像靈魂被控制,只朝同一個方向走:這個話題很熱門,不知道不可以;那個別人都有,我沒有就不行(小孩才做選擇,所以少一樣都不行);今天這個買一送一,明天那個不買下次就買不到,於是大排長龍浪費時間省了三十塊,卻浪費半個小時的時薪。或者有時為了不落人後,就經常想要成為那個「最先發現」的人,好像不搶先成為那個「傳遞新知的人」就會失去自我的存在感!更經常地害怕「說出口的,別人早就知道」而感到自己落於人後的恐慌!

但網路也是百科、是寶典,很多上學沒教的事,爸媽朋友同學沒有知道的事,你都可以透過關鍵字與關聯性(甚至是大數據演算出你想找的)尋找到那個身邊沒有任何人能夠回答你的問題的答案;你也可以透過閱讀他人文字、影片,有時還能找到認同感或「不是只有我這麼想,我並不奇怪」的存在感,於是你會在茫茫網海中,即使互不認識,也獲得了自己所需要的知識、生活日常的常識,進而感謝有人那樣不藏私的分享,也慢慢地會把自己所長、所知的在別人需要的時候,能夠提供相關的資訊,而感受到分享自己所知的快樂!

數位時代的人際網絡中,人的交流、話題,經常圍繞在知道或不知道什麼?越是炎上的話題,你越不能不知道(天吶我好討厭「炎上」這個詞),那些被用以炒作的行銷手法,也就看準了大多數人不願意被排擠在話題以外,或者大多數人其實也不知道要跟其他人互動,從話題著手是最快的,好像人跟人之間每天只能閒聊那些「所有人都在談論,但其實與閒聊的人完全無關」的話題,那種「你最近好不好?工作如何?心情怎樣?」也都透過網路上的動態更新,消失在人跟人的對話之中,只剩下那些「我跟你說什麼好吃,什麼便宜,哪個人開了演唱會票很難搶(沒搶到不會死啦!)社團最近在流行那個但我跑了十家都找不到(找不到也不會死啦!)這個網紅幹了什麼事,那個網美去拍了哪張照片我也要去那拍⋯⋯」

人跟人之間的話題匱乏到只剩下「網路關鍵字的熱搜話題」!(但明明那些不是「打開網路就會看得到?有什麼好分享的?有什麼能夠用作「自己知道很多」的證明?)

分享自己所知是一件快樂的事。

這些知識(或者常識)很多來自於「生活經驗的累積」,因為經歷過所以有了經驗,可以分享給別人:這道菜怎麼煮?手機哪個功能不會用?什麼app可以做哪些事?鑽木頭的鑽頭和鑽水泥的鑽頭是不同材質的,這個工具不是去五金行買而是去材料行買,那個演員演過另一個角色也很精采你可以找來看(但不是那種「你不知道的XXX」或「你應該要知道的XXX」的農場標題,沒有人跟人說話是這樣講啦!那是網路標題,不是人跟人對話的用語)

知識與常識的分享,多半是用來幫別人解決問題的,或是提供經驗值給其他人少走點冤枉路,而不是「不知道的人就該死」,若經常需要「透過別人的不知道,去表現自己知道很多」,就很容易在發現「其實我知道的事別人也都知道」而失去了成就感,或者在別人沒有表現出「你怎麼那麼厲害什麼都知道」的反應時,感覺自己的存在感失去了!

生活的經驗分享交流,都是人跟人之間製造話題的方式。

它們多半跟自己喜歡的、感興趣的、正在做的、正在關心的、努力用心認真做的事有關;或者它們也多半跟自己花時間閱讀的、觀賞的、聆聽的相關。

當你花越多的時間在這些事情上,你就有越多的經驗累積、心得感想可以作為與他人互動的對話內容;而當你越能從生活的細節出發和他人對話、互動、往來,你就越不會被網路的魔給綑綁住,你就越不會害怕「自己不知道那些炎上但事不關己的事情」,也不會在「怎麼別人都知道我知道的事」或「別人怎麼都不感興趣我知道的事」的瞬間感受心裡過於空虛空洞了!

分享自己所知是件快樂的事,但只是為了「表現自己知道很多」就不是了!(你又不是靠「我必須提供我知道很多的那些事」來賺錢,幹啥一定要得到這種「自己知道很多」的認同感呢?)

圖:20230218基隆車站,Canon EOSM50。我本來也不知道基隆有很多老鷹,是朋友跟我說我才知道。很多事情不知道不會死!真的。不要那麼焦慮別人什麼都知道。沒有,大多數人都只知道大多數人知道的事。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