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外點開Netflix的《FEEL GOOD》來看,想看看外國影集是怎麼寫同志故事、說女同之間?很意外的跟過往看的同性戀情的故事,有著截然不同的感受,尤其是重新再看了一遍電影《盛夏光年》發現了「台灣的」同性戀故事裡,好像都缺少了「戀愛中很美好的部分」?太過著重「自我認同」這件事,以及太常也太容易著墨於「不被認同」「不被接納」的那些,常讓我覺得我還活在白先勇寫《孽子》的年代。
先不談為什麼大部分台灣同性戀的故事都把「戀愛中很美好的部分」給拿掉了,《FEEL GOOD》還有甚少女同志故事裡會提到的:當同性戀愛上異性戀的那部分自我質疑,尤其是在T的身體認同部分,更少人探討。
關於同性戀愛上異性戀,在女同志的模糊空間比男同志多一點,友達以上戀人未滿的那道線總是那麼曖曖昧昧的橫在許多女性情誼之間,即使進入彼此肢體碰觸,也還是有個模糊地帶存在,不像男性的硬挺和進入清楚劃分,你在這邊、我在那邊。
女同志愛上異女應該是滿常在拉子圈中聽到的故事,在《FEEL GOOD》中的兩位女性組合即是一個女同一個沒有談過同性戀情的異性戀女性。也許是在相對開放的英國,故事中直接略過喬治這個異性戀女生對自己喜歡同性的情緒轉折(驚慌?懷疑?恐懼?難以接受?真的可以?真的是?)倒是讓梅・馬丁這個角色,完整表現了一個T在與異性戀交往時,對於身體有不同層次的自我認同!
其實這個「與異性/男性比較」的心態,應該在多數的T身上都有過,在其中所產生的不安,遠遠大於其他人對自己的性向認同,不僅需要「自己喜歡同性」的自我認同,還得面對自己「生理女」的身體構造不是生理男,在與異性戀女性交往時尤其明顯,像是:異性戀女生會喜歡男性的性器官還是我的手指?異性戀女生喜歡男性的壯碩而我需要徹底變man嗎?我需要完完整整地假扮成另一個性別嗎?
我想這是所有在女同志戀情裡,被歸到「T」這個陽剛定義的角色,必經的自我質疑,已然超越「我是個同性戀,是不是不能被接受」的認同,於是會在不同階段開始除去自己身上所有屬於女性的特質,從身體到心理,從日常行為到性行為,經過這樣一再探索的過程重新認識自己,或是讓另一半重新認識彼此的身體、性別、性向⋯⋯才是不少偽裝成男性的女同性戀者內心非常核心的關鍵,當我們從頭認識自己和交往對象的內在與身體後,慢慢認同自己、接納自己,才能漸漸除去內心的不安和質疑(然後喜歡自己!)
但《FEEL GOOD》不只討論這個從同性戀愛上異性戀突顯出來生理性別的認同,它還將「認同」擴張到了家庭、人際關係,以及自我。
第二部討論到青春期對於性、毒品、同儕的認同,並不像我所認識的同志故事,總是在「我喜歡同性能不能被社會接納」這個點上打轉,或是「因為我喜歡同性」所以我將我的人生直接搞砸了,而是更加強調了梅・馬丁在自我探索的過程中,遇見理所當然地與誰(哪些異性)交好,以及任何逃避或取暖式做出的人生選擇,以及她從未發現某些關係裡存在著被傷害/侵犯,卻因為當下相依的狀態而忽略內在的深沉感受。
又或者說,梅・馬丁這個女同志在遇見喬治這個異性戀女性時,才真正地讓她重新梳理自己不曾思考過的那些認同,是真的認同,還是「只是剛好遇見」,這也恰好是不少同性戀情裡,會不斷被質問的事:「你只是剛好在這時候遇到一個感覺還不錯的同性,而並不是你真的喜歡同性。」
每一個人在不同的人生階段,都需要不同的自我認同,不論是性別、性向、性,或是生理特徵、身材體態,或者是工作、生活上每一個微小的細節,都有不同的認同或被認同的部分。同志故事或同志本身若是過分專注「我這樣喜歡同性到底能得到多少認同?」往往都會失去去感受「尋找認同」以外的事,就像台灣陳年不變的悲情同志故事一樣,除了「悲情」就沒有可以豐富故事的內容。
自我認同與自我探索著那些一樣或不一樣,多半會有著不同的困惑及喜悅,困惑自己的不一樣、喜歡自己的不一樣,接受自己不會跟別人一樣,有時又融入與別人的一樣⋯⋯《FEEL GOOD》說的就是這樣一個故事,一不一樣都沒關係,在探索自己的過程,往往都會遇見不同的自己。
《FEEL GOOD》2020~2021
Written by:Mae Martin、Joe Hampson
Starring:Mae Martin、Charlotte Ritchie、Lisa Kudrow、Adrian Lukis、Sophie Thompson、Phil Burgers
資料來源:《FEEL GOOD》wi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