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字交流中追求什麼?寫在方格子第400篇!

認真算來,這應該是我開始在網路上寫字的第2000篇左右。(部落格有1501,包含鎖起來的。BBS上消失的,從前寫影劇文章在其他地方的討論區也消失的,或散落在各個平台還在但沒整理的,應該也有幾百篇吧!)

從Facebook逃離後,我把Facebook名單上的人數,刪到「我被看著還算自在」的狀態,以及去除掉所有「以為看著你就跟你是朋友有事找你幫忙才會想起你」「沒有交情還動不動跟你攀關係」和那些「真的有交情但很愛對你指手劃腳且愛對號入座覺得你動不動在罵他」「真的有交情卻總是希望你要跟他一模一樣的正面或一模一樣的負面黑暗而完全不在乎彼此是獨立個體」的所有人。

大概花了五六七八年,我怎麼說服自己「應該」要跟所有人一樣去習慣Facebook的生態都學不會:像個通訊錄一樣被放在別人的名單,要在集體關係裡尋找同溫,要能學會把別人的惡言碎語用「不要想太多」帶過去,還要常常在別人的自拍按讚拍手送愛心好像才能存在一種「友好」的交集,更常常要面對突如其來從不出聲的人在某個他心情愉悅的狀態裡跑出來回個話讓你知道:「嘿其實我一直盯著你看」然後你才發現自己赤裸地在生活日常裡被隨便地窺探(被窺探也就罷了,還會被貼上任何一張標籤,在別人的心裡徹底扭曲你個人真正的樣貌)⋯⋯

我無法習慣這樣的人際互動,我一直認為「一定是我有問題」「一定是我哪裡做錯了什麼」「一定是我不夠圓融」「一定是我不知道什麼是交友的方式」⋯⋯直到我在matters上重新拾回了在我青少年時光,第一次在網路上交到朋友的心情。(工作後生活不一樣就沒有聯絡了。)

真要問我「網友」最初是以什麼樣的形式存在於我的認知裡?也許是二十多年前我自己架了一個明星的網站而認識的那群都是那個明星粉絲的朋友那樣:我們有共同的話題,共同的目標,然後共同地在一個地方(我架的站)閒聊,慢慢走進對方的生活,可以的話,我們也許用了幾年的時間,待在對方的生活中,但又在不同的生活中,繼續朝自己的生活前進,然後在某一個「已然找不到有共同交集」的狀態中,結束了那一段友情。

跟現實生活中的交友其實沒什麼兩樣。沒有人會問:「你為什麼把我刪了。」「你為什麼封鎖我」「你已讀不回是怎樣?」「你不讀不回怎麼回事?」

沒有人有這種強迫症。

來自四面八方不同生活不同地區(時區)的朋友,在那個「共同目標」消失了或者「自我生活有所變動」的時候,就分道揚鑣了。

那時我是站長,我擁有所有人的聯絡方式(那時很愛網聚的。)因為生活方式的變動,明星的戲散,我們各自又去喜歡不同的戲劇、不同的明星,不久,你就會意識到「彼此言談裡沒有交集」而慢慢與那麼一群人疏遠了;但也像「同學會」一樣,雖然畢業了,只要拿出那些朋友的聯繫方式,就會想起曾有那麼一段交集,想聯絡其他人(或其他人來找我幫忙聯絡),也的確聯絡上了,但再也沒有一刻能回到那個緊緊相繫的日子,因為我們的交集始終建立在那個明星上,除非我們走進了對方的人生、對方的生活,才有那麼一點機會、那麼一些可能到了二十年後,依然是朋友。(通常,蜜月期大概就是三年內!跟上學學制差不多,三四年間能決定哪個同學會跟你在未來成為朋友。)

後來,才有了部落格這種很個人的玩意兒,人們總是因著喜歡誰的文字或對哪篇文章有共鳴而交流了起來。但人生依然有太多的變動,跨進成人世界裡,日子過得飛快、生活也變動得飛快,有些人從這個國家飛去了那個國家,有些人到了不同的時區作息變動得讓彼此算不清楚「你那裡幾點?」更很多是每個人面對人生多樣的轉折:搬家、換工作、結婚/離婚、生子、畢業再畢業、父母子女需要照顧⋯⋯

後來可能祖克柏覺得世上的人只要一變動了狀態就跟其他人「不是朋友」而搞出Facebook這種社交平台,但殊不知「人的變動」是不會因為一個「(什麼都揭露得清清楚楚)功能很健全」的社交平台而消失,人不會因為天天黏在社交平台而不理會任何生活上的變動,繼續只把「社交」擺在最前頭。

離開Facebook回到「以文字」的交流後(而不是以「生活的雞毛蒜皮」的窺探與被窺探),讓我感覺輕鬆自在了許多。我們無須看著(或被看著)所有的人生,我才慢慢感覺「自己是正常的」。但那倒不是說「使用社交平台的人不正常」,或者更應該說「社交平台」使人用一種「不多加以了解」的方式與其他人交流,而忽略了人跟人之間會有「應該」「一定」有的「距離」。

而以文字交流的大多數人,都還是帶著那種對「人」保留著一種閱讀與被閱讀的空間。我們不需要接收每個人一天的所有細節,無須這樣被疲勞轟炸著;我們不需要時時刻刻跟風緊盯著哪個什麼人又冒出來我們怎麼都跟不上的話題;我們不需要誰更新了什麼照片、發了什麼日常的瑣碎,就緊張兮兮、了表關心的非要去按個讚或明明就不很熟還得表個態的說句R.I.P;我們不需要害怕沒有加入就被排擠在同溫層以外;我們不需要那麼多那麼多他人的日常或對這些日常做出每一種適切的回應⋯⋯

如果說,文字的交流與社交平台那種快速到連自己昨天吃什麼po了文也不記得的交流最讓我感到不同的是:社交平台更像交友網站,順眼的向右滑,不順眼的往左,總是等待著系統配對,而不是像文字平台經過閱讀後,會有更深刻的交流,會花時間去閱讀、理解、互動!

想起某次Y跟我說:如果你在matters呼喊不到愛的時候,是不是又像在Facebook一樣糾結半天?咒怨許久?

我想我還是得說:所有用真誠交出的一切,必然會得到一定的回應。你無須懷抱著「別人應該要給你什麼?」你就能從那些互動中,接收著那些你從來沒有期待卻得到的回應;正常的人際關係應該是有來有往、有相互體貼、有彼此退讓的⋯⋯

如果哪天,你真心在某一個世界裡呼喊不到愛,那肯定是那個世界太過冷漠了!特別是當有人回應你說:「為什麼一定有人要理你」的時候,你就可以轉身離開了。

我想,「寫字」這件事讓我獲得最多的,不是錢也不是呼喊了什麼愛,而是在某個迷人的瞬間,我感受到了我所信仰的、我所感受的、我所認同的那些真誠,是那麼切切實實的存在!而這就是「文字交流」最重要的一件事了!

寫在方格子第400篇。

圖:20190505浮光書店,Canon EOSM50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