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拍一部與棒球有關的青春電影不奇怪,如《KANO》看完到日本關西去,還得到甲子園棒球場看看那歷史館,再在有《KANO》的標記前拍張照、打個卡,以示對棒球的熱愛。就連喜愛籃球、熱愛籃球的《灌籃高手》迷都不免到日本鎌倉那個平交道留個念,以示青春對於運動的熱愛。
關於「運動」的電影,台灣拍得不算少,那些「力爭上游」為了「有個好將來」的故事,總是鼓舞不少躁動的青春,也收留無出發洩的熱血。台灣拍這類電影不足為奇,但香港要拍部跟「運動」有關的電影還真不常見,特別是在香港不太盛行的運動:棒球!
有關棒球的電影,在台灣有國球之稱的運動,也還真不用一部電影來陳述那些跟棒球有關的細節。只要稍稍有在看比賽的球迷,能說出的經典、如數家珍都可以描述得非常熱血動人。但是棒球在香港不是太熱門的運動活動,要把這個真實的棒球故事改編得引來共鳴,還真不是件容易的事。
青春是熱血的,運動和打架都是。這個真實故事的年紀是少棒,改編後成為血氣方剛的青春,到底要怎麼讓一群青少年開始有著「對自己負責」的自我意識?讓那些在未成年以前的自我躲避可以自我正面迎擊?運動的輸贏,便是一件最好消耗體力,又能激發出挑戰人生的熱情。
《點五步》是一個二十五歲的導演,拍的一部關於青春的電影。雖然棒球在香港電影裡還需要稍微以教練的角度說明簡易的規則,但那也如實陳述這項運動並不是可以拿來作為「人生目標」的追求,就將這部電影的主軸直接擺放在「自我追求」的期許中。
電影中當然不乏在所有青春運動電影裡那些,從自我的懷疑、放縱,到面對比賽時慘輸的不甘心,被激勵出的求勝心,或者不斷會被提及的「態度」。但我更喜歡的是練球以外的生活日常、細威與阿龍之間的情誼、香港屋邨的景象,以及青春小小的愛情萌芽。
為了立爭上游勵志的運動電影看久了會膩,那句「教練我想打籃球」的浪子回頭真情告白有時也會讓人心想「為什麼非得回頭不可?」這部電影這兩樣都沒有,反而更動人一些。動人的不是「我要往上爬」也不是「浪子回頭金不換」,而是專注地完成一件事,是沒有任何人知道的一項運動比賽,也是在心裡的自我突破。
比賽的結果最終是贏了,電影裡的香港代表隊「沙燕隊」像個傳奇似拿下當時比賽的冠軍,也成為現時沙田橫跨城門河的沙燕橋命名的由來,但棒球仍舊沒有成為香港的主流運動。阿龍和細威的未來還在不斷更新。
誰說「專注地完成一件自己本來以為不可能的事」就一定是為了「將來」呢?誰說一定要有「未來」才能賦予生命一些「意義」呢?二十五歲的導演,拍一個真實改編的故事、拍一個沒有未來發展的運動,完整呈現純粹熱血的青春,也正因為這樣的純粹也讓未來更有無限的想像可能!
《點五步》Weeds on Fire/2016
導演:陳志發 編劇:陳志發、黃智揚
演員:廖啟智、林耀聲、胡子彤、談善言、岑珈其、潘燦良、柯煒林、黃定謙、李悅瀚、林家熙、黃焯璘、張德熙、周翰林、關銘輝
圖片來源:《點五步》Facebook
P.S
原先2016上檔時有想看,但高雄場次好像一下就沒了。 線上影音早上了,遲至昨日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