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2022)的此刻,因為長期久坐趕手工的商品,以及疫情中斷了過去維持的良好運動習慣,從下背、腰、臗成天沒有任何一個姿勢是不感到痛的,無法彎腰,每天早起需要花三十分鐘活動身體才能夠勉強彎腰(穿褲子、撿東西需要用深蹲的方式或坐著才可以),就連坐上摩托車或是汽車都只能半個身體坐上後,再將另一隻腳「用抬的」慢慢放上車!

這些痛太難形容。我有意識的知道我缺乏運動和訓練自己的肢體,但套句我回答我的徒手治療師問我:「到底要怎麼讓那些不運動的人去運動?」我說:「痛到需要復健的時候吧!」

像我這樣大量運動的人都會因為過忙維持固定的姿勢而弄壞了身體的筋骨,或是因為疫情不想出門而缺乏運動,而嚐到了不運動的苦頭,就別說平日不運動的人,成天花錢按摩或經常往復健科報到!

但要勸身邊完全不運動的人去運動,真的超級困難的!

Read More →

因為家人確診,我成了居隔及自主防疫者。本來出門去游泳、健身房及復健診所的日常,變成只能待在家裡及後來外出給隔離的家人送飯,不太去人多的地方,而原先的運動習慣在幾天內就完全被打斷,需要重組一下日常的排序。還好工作剛告一段落,讓我能夠有空間可以在這樣的狀態調配一天的時間。

前三天我就窩在家中(恰好前兩天也是週末沒有案主找)早上依然很有規律的起床弄早餐,拿出iPad看電影,順便做了一些本來要做但沒有空閒的做的手工訂單,累了做完午飯後,整個下午就在午睡、電影、韓語拼字練習中度過,晚上吃完飯後又開始看買來的DVD,直到將電視還給媽媽才進房裡滑滑手機,到了媽媽關燈後我也自動的躺平睡去。

Read More →

「到底要怎麼讓不喜歡運動的人開始運動?」這是我的徒手復健師問我的問題。

我笑著說:「等到,他們,痛到,非得要,透過運動來改善的時候。」

復健師皺了眉說:「不要吧!不要等痛到那時候吧!」(因為真的會很痛)

事實上我找回我青少年時期的運動習慣,也是因為「痛到想要找方法解決」,才想起「啊!從畢業後的十年間幾乎沒有運動過」只偶爾有同事約出門打籃球會去動一動,也有幾回下了班想說去健身房看看能不能找出自己的習慣,最終也都沒有成行。

Read More →

疫情前我才剛搬到現在的住處,運動習慣被打亂,順路回媽媽家吃飯的路上開了一間只有健身器材沒有任何教室的連鎖健身房,月費比起往年同一連鎖有教室的健身房少了幾百塊,同時期因為需要游泳的關係,一樣是在順路的方向,還有高雄市府委外民營原市立運動場與游泳池,於是我有一個月重疊了連鎖的月費制和政府委外單次收費的健身房會籍。(游一千公尺再玩健身器材半小時到一小時。)

不料疫情開始蔓延,我原來天天運動的習慣,因為不想被隔離所以自動不出入人多且有可能肢體碰觸的地方。其間因為台灣升自三級健身房也關閉了兩三個月(月費制的沒扣錢)但因為疫情實在是一波接著一波,所以到我終於可以終止會籍時,已經整整過了一年半。這一年半就是每個月看信用卡被扣款,卻因為疫情的關係不想走進去。

Read More →

我的運動習慣是從小養成的,十五歲到十八歲間,我每天不管有沒有人跟我一起,我應該都是一天在籃球場泡一個半小時以上,後來去了比較遠的學校上學,我一週也至少三天以上會回原來的學校打球;去台北工作以後沒有習慣的場地和習慣的路線,就幾乎沒有運動,到了三十四歲那年學會游泳、天天下水之前,我也是「下班根本不想動」那一派,直到我又從運動中感受到身體的變化,才又開始恢復「我好像是個運動員般的天天訓練」的模式,在水中、單車上路找回自己與運動的連結。

「天天運動」這件事,說起來真的不是一件太容易的事,也是生活中我唯一會「勉強自己」去做的一件事,特別像是游泳,因為場地和時間的限制,你必須趕在一定的時間去一定的地點才能完成,那對一個隨時待命的自由工作者來說,是非常困難的,尤其是在你準備出門前,案主好巧不巧找你,或是你好不容易趕在出門前把案子交出去,但工作已經讓你用盡全力,你只想休息而不想出門游泳,哪怕再怎麼喜歡游泳,你都會在這個狀態中反反覆覆用摘花瓣的方式決定:去,不去,去,不去⋯⋯當然,多半我會勉強自己離開工作快速地出門騎車到游泳池,即使是游十五分鐘也行。(大概五百公尺。)

Read More →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喜歡記錄「運動」的肢體細節,特別是「一個人的運動」沒有與他人對抗,便可以專注於自己的全身,去感受那些「你從來都不會發現的」關於呼吸、肌肉及節奏!

像是「跳繩」,起初你會非常專注「跳」這個動作,很多人賣力的、奮力的想要跳得老高,所以膝蓋彎得太過,導致手腕需要大幅的擺動,而讓整體動作不流暢,常常跳沒幾下就中斷了;而有些人沒有抓準「繩長」,不夠會一直卡到腳或打到頭,太過又容易手腳不協調的「繩已經繞了一圈」但腳還來不及躍起!

Read More →

三十四歲學會游泳前,我應該從還是青少年就開始想著「一定要克服怕水」這件事來學會游泳,期間挑戰了四五次,總是站到水裡就害怕得要命,就會仗著自己身高高,直接站起身逃跑;若不是那年因為長期的坐在不符合我身高人體工學的桌前做稿,讓我的眼壓過高幾乎看任何東西都是糊的,而且常常從脖子痛到頭頂,外加手肘內側總是痠麻,使得正處於日日工作需要超過十二小時的我來說實在困擾:如果不要經常痛起來,我可能可以更快完成工作離開電腦。

從二十歲北上工作後,我就沒再有運動的習慣。常聽人說「游泳」是最好治這些筋骨疼痛的運動,於是再度挑戰走進水裡就會發抖而落荒而逃的運動:「游泳」!

Read More →

我不是「運動好手」,大部分人對於「很高=很會運動」在我身上並沒有發生(連帶我也沒有遇過很高運動細胞真的很強的人。)我最常在體育課被老師開玩笑的就是:「你長這麼高,怎麼(在體育上)這麼不中用?」我每次都一臉抱歉的看著老師,但還算是喜歡運動也很喜歡流汗,就挑撿著自己喜歡的運動來玩。

*我的肢體不協調,只能做大部分很固定動作的運動:騎單車、游泳、跳繩⋯⋯之類可以在某種程度上非常專注在一個動作上就比較能掌控。

Read More →

如果記憶沒有誤,我第一個「運動」項目,應該是跳繩。那會兒父親像瘋狂的教練般總是會把兩個孩子挖去公寓旁的學校,從跳繩、羽球,或是教我們從三輪小車開始學習騎乘單車,每個週末甚至寒暑假,父親就像《小王子》動畫(2015)裡的那個媽媽,硬是在他不在的白日,替我們畫出完美的課表,從閱讀到寫作業到運動,要我們好好執行。

印象最深刻的是我總是抬頭看著父親高大的身材,他會用雙手從脖子托住我的頭,看著我仰望他的臉,再小小的施點力,邊告訴我:「多運動就會長高高!」我便活蹦亂跳的拿起跳繩賣力的跳著。

Read More →

倒不是刻意去減重。

從三十歲像吹氣球一樣從人生曾經最重的82kg不到三年從當時的76kg破90kg,今年過年一舉破了95kg這個以為不會超過的數字站上96kg,但我始終不明白為什麼我的運動量明明超越了身邊所認識的人,為什麼少吃不會瘦,稍微多吃一點體重就會再往上,而且從來不會往下掉?我做了許多跟肥胖有關的新陳代謝檢查,找不到任何原因,其實滿沮喪的,尤其是不斷被家人叨唸太胖了這種事!

明明做了很多努力,沒有成效就算了,為什麼還一直被叨唸?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