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的開根好傳來《瀧島體操》的資料要我做社群圖。我本來就愛運動,看到這個年過90歲的奶奶運動得真起勁,說著她自己接觸運動的過程,不只練好了自己的肌群,還在87歲成了健身房的教練,讓我不禁想要看看這個65歲後才開始接觸運動的奶奶,怎麼在進入老年後,將自己的體格維持在健壯的狀態。

說起老年運動,很多老人家都不太知道光是每天走路對於身體的強度是不夠的,特別是當身體的肌群能力不夠的時候,伴隨而來的就是容易發生身體沒有力氣支撐即使是細小的動作,而引發高齡者最容易致命的或是一摔就再也無法行動自如的意外!

Read More →

已經許久不出門參加任何活動,除了今年(2022)元宵看過燈會外,疫情這兩年多我好像真的不太出門,連看到電影院人很多都想跑XDDD,但沒記錯的話,疫情爆發前的2019年,我還或多或少會到現場拍一些新書的講座,也許是台南政大書城或是高雄幾間會辦講座的書店。(疫情前最後一場應該是羅毓嘉在高雄政大書城,再上一場是吳明益在MLD)

而疫情前的最後一場本來也是想去的周慕姿講座,應該是被颱風給攪局了。

*

Read More →

三十九歲生日那天,我在書店翻起王意中上一本關於「亞斯伯格症」的書《不讓你孤單》。花了非常長的時間,從這個名詞裡去找尋許多生命中難以理解的情況,以及永恆障礙的社交互動,到了後來去喜歡自己那些與世界的格格不入,以及接受了某些思考邏輯不同而在人際關係遇到的困難,再不花任何時間責備自己,也再不希望自己非得要靠近、融入/被靠近、被融入任何群體裡!

《不讓你孤單》與《不動怒,與亞斯伯格症孩子親近溝通》都在討論「孩子」這個階段的亞斯,是寫給「家長」「師長」這些年長者看的(寫給與亞斯兒相處的人看的),但對於覺察能力夠敏銳的或是真的想要回頭尋找生命中某些解答的亞斯來說,它們或多或少都可以讓自己從找到一點蛛絲馬跡,就算不是「亞斯」,也都能從這些「亞斯特質」裡發現「人與人互動之間,還有那麼多眉眉角角」。

Read More →

看運動員比賽,常常會有打從心裡替自己找回什麼的力量,你緊盯著、專注著看著他們每一個動作,超越或被超越,在勝負之間總能找到一點激勵自己的方式,彷彿那些運動競賽,都是一場又一場的自我檢視:我這裡做不好了,要像他們一樣繼續努力;我這裡做到了,也要像他們一樣朝下一個目標前進。

延後一年舉行的東京奧運,在疫情環伺之下終於舉行,被打亂行程的運動員們,站上五環殿堂,賣力將自己發揮到最好。在那個疫情不見曙光的氣氛中,我一直思考著「沒有停辦」是為什麼?直到世界好手們一一在場上奮戰,帶來一場場振奮人心的比賽,才發現從競技中感受每一個運動員展現平日的訓練時,是可以讓人提振士氣的。

Read More →

E有一日傳來網上一則報導,大意是在說現在在台北工作的青年租屋現況和生活貧困。她看著那則報導覺得震驚,她說:「但我想或許這些你都經歷過吧?」但我很肯定的說:「現在的孩子一定比我二十年前去台北工作更辛苦。」比起薪資和物價,二十年前我領著跟現在孩子一樣的收入,起碼對應著還是二十年前的物價,光是房租就比二○二一少了將近一半。

這本二○一四年日本NHK以「女性貧困」為專題的特別報導出現在二○二一的中文書市,完全沒有亂入時空之感,七年前(以採訪時間應該更早)的日本社會狀態,並不是像林立青序言說的「預言」台灣的二○二一像這樣「從貧困到貧困」的故事,應該許多身處同一個階層的人,口袋裡應該都有無數個可以細數出來。

Read More →

一直想寫一點關於「離婚」為主題的故事,卻總是因為自己沒有結婚而不知從何下筆,看見劉威麟這本《1的力量》寫了許多離婚的案例,我想可以從這本書延伸吧!

這本書是作者在結婚十幾年後終於離婚變成單親爸爸,並且從經驗分享的過程,整理出許多故事、歸納出離婚後的心態調適和重新面對「自我」的心路歷程。

若是攤開對婚姻的期待,有些人是自小的期待對婚姻有著「幸福快樂」的嚮往,有些人是為了建立自己沒有過的「家的」感覺,有些人堅信自己一定不會踏上與原生家庭父母的樣貌而想有所證明,有些則是年紀到了就到了該結就結了,更有些是:「不想讓未婚懷孕的孩子一出生就少了一個家長」⋯⋯不論哪一種理由結婚,若是遇上非得走到離婚的地步,多半都得面對婚前未曾想像的局面,從情感的破裂到財產的分置,以及最難纏的孩子的監護,常常在內心呼喊:「當初如果⋯⋯」

Read More →

初看到這本書的書名時,我不由自主地幫它接了後面那句大部分人很喜歡接的話:「你就不要管別人怎麼講就好啊!」我每次都會在心裡murmru:「what the fuck!!!那怎麼不叫他們閉嘴不要碎嘴我的行為?」又或者我會挑釁地問:「是他們太在意我在做什麼吧!你怎麼不叫他們不要在意我做什麼?」

大部分的人都非常喜歡在別人「掉進去別人看法裡自我糾結」的狀態中,好像搪塞一句:「你就不要管別人怎麼看。」就可以讓那個人從那樣的糾結裡跳出來似的,常常都忘記這句「你就不要管別人怎麼看。」事實上帶著一種「我也沒有辦法幫你解決」的拒絕,以及另一種「這就是人生啊!」的自我催眠!很難有人會用不同的角度去思考「為什麼眼前這個人會那麼在意別人對他這件事的看法?」「能不能有更好的方式告訴對方,讓他從那種太在意裡開脫出來。」

Read More →

記得在還沒有社群網站的年代曾經數度在《阿媽的女朋友》這書裡不斷被提起的女同志網站瀏覽,想要一探自我內在與外在對於性向的認同。從未曾以為「女性老同志的從前一定被壓抑到無法伸展,交個同性伴侶是件困難的事。」這大概是女性本身就有閨密、手帕交與同性友人較為親密的關係裡遠比男同志輕鬆一些些卻非常難以定位的部分,特別是在T、婆之外的「不分」世界裡更顯而易見。

年輕的時候,幾個在身邊轉轉的友人,她們在她們彼此之間打轉著總是形影不離,還有聯絡的時候,總聽說她們像是在學階段彼此交換著身邊跟誰好又不好了,最後轉進婚姻生了孩子,又在數年後帶著孩子,跟著還沒結婚的那幾個湊和在一塊,才驚覺這些沒有特別明顯將自己打扮得中性或是外在表現也沒有真的只跟女孩們一起的女性們,全部都是同志,才發現某些父權社會留下來的「男尊女卑」深深影響著同志族群,好像角色扮演似的必須各司其職,鮮明的畫分出來,像是常會有人問同志們說:「你們誰是男生?誰是女生?」那樣荒謬。

Read More →

讀周慕姿這本《他們都說妳「應該」》已經整整一年,遲遲沒有替它寫一篇文,一直到看了《俗女養成記》的電視劇,覺得這本書就該搭著這部電視劇一起看。一本是說著女人們如何拿掉自己身上的自我束縛和被束縛的書,一部則是以用輕鬆的方式觀看女性的自我約束和被約束的電視劇。 

讀這本書的時候,我不禁想起家中的母親與姊姊她們的樣貌。母親是她那個年代還算個「新女性」,她是打破傳統工作能力相對強的女主管,也是一肩扛起家計(從娘家到夫家)的女強人,但仍然躲不開父權社會對女性要求的「應該」。我讀著書不斷想著母親的心境,是如何抵擋外來需索無度的「應該」,才不致於失去自我?又或是如何從這些應該裡,拋開她曾有的不安、情緒勒索,最後終於可以回到自在與自己同處的狀態?

Read More →

速速瀏覽陳豐偉的電子小書《這世界需要亞斯》與日前閱讀其他亞斯相關書籍一樣,或有豁然開朗的心情,也有像是得到解救的被了解之感,但讀這樣一本書,亞斯在面對職場所需要的包容、體諒清楚條列出細項,再加入我的生命經驗去思考,不免還是想問:「這世界真的需要亞斯嗎?」或者「亞斯作為一種人的特質究竟給這世界什麼樣的幫助,讓亞斯人可以獲得他人更大的理解與寬容?」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