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厭世媽咪日記/Tully》一樣,你原先以為你是以看商業電影帶著喜樂或是準備接受恐怖劇情的時時逼近而走進電影院的,結局卻同樣都是令人由心裡感受到一句話也說不出口的悲傷。

將Ma譯成「恐怖大媽」大抵還是搭著這幾年驚悚片的熱潮,想要抓住許多熱愛這類型的觀眾進場。同樣是《逃出絕命鎮》監製的電影,《恐怖大媽》不及《逃出絕命鎮》的精采,但仍然把人與惡的距離刻劃得清晰。

Read More →

看完《一個巨星的誕生》後一個月《波西米亞狂想曲》上檔,大概是原先看完《一個巨星的誕生》,雖然歌非常好聽,但還是不太喜歡一直在唱歌的電影,就錯過《波西米亞狂想曲》的院線時刻。沒想到沒多久後我又在愛奇藝上看完《茱麗葉戀習曲》,沒想到還是非常喜歡這個故事,還買了二手的原著來看,倒是台灣似乎找不到這張原聲帶。

一直到奧斯卡頒完獎,我才意識到《波西米亞狂想曲》是Queen的故事改編啊!雖然每次看海報會想一下這主角到底為什麼那麼面熟,原來是Queen、是Queen啊!但我完全不是Queen的樂迷,我只聽過一首〈 I Was Born To Love You〉。 Read More →

數位出版在台灣似乎一直都沒有變成「買書」的主流,或說就連「書」都不見得是一般民眾閱讀的首要選擇。「閱讀」從未消失在台灣人的生活裡,只不過不是從「書」,而是從網路接收所有的訊息,成為閱讀的選擇。

《非﹒虛構情事》是個挺瑣碎的故事,從紙本書到電子書銷售,一般不是出版界或網路傳媒界的人看這部電影應該不會覺得太有趣。幾個法國人檯面上說著紙本書和數位出版的瑣事,從書本的質量和那些文人對於網紅隨便一本書就大賣的不解,以及什麼樣的人才能成為出書和寫作的人,再回到中文片名所要說的「虛構」故事,還同時帶到台灣有出現過但也不是主流的有聲書,也把主演茱麗葉畢諾許順便帶進了對白裡。 Read More →

喜劇要好看,同樣的梗不能一直玩、重複玩,到最後會膩、會爛、會完全失去笑點。台灣賀歲片的喜劇就常犯這個毛病,同樣諧音形成的笑點,連著三次還能笑得出來,第四次以後就會失去耐性而感到煩膩!

韓國電影的題材多元,越來越讓人驚奇。動作片拍得好、真實事件改編得讓人回望歷史做些思考、懸疑片就算時間再長也會讓人摒息坐看超過兩小時還不得放鬆,其他像那《與神同行》、《屍速列車》輕鬆長紅的票房也不是什麼太意外的事。那麼喜劇片呢? Read More →

應該是因為「諾貝爾文學獎」這事,引起我看這部電影的興緻。每次這獎開獎前,總是一堆人等著酸一下村上大叔,或玩笑一番開個賭盤。藝文界的風雨八卦也絕不會輸給影視娛樂界,常常帶著文人優雅的小心眼,故作姿態隱忍的暗潮洶湧也一定十足精采。

像《The Wife》這種代筆操刀的故事,只要稍微比對文字的能力、遣辭用句,很難不被發現是被人代筆的。電影裡沒有特別著墨這部分,倒是直接讓女主角直接消失在文壇,才不會太容易在夫妻兩人的文字裡嗅出一些端倪。(寫字、讀字的人都是敏銳的,不太容易被矇騙過去。) Read More →

CATCHPLAY獨家上映這部電影原也沒有引起我太大的興趣研究英國脫歐的事。只記得脫歐公投通過那天,我正在日本玩,好巧不巧在中國城裡拿到一份中文報紙,從那天以後我還有大概十天的行程,連刷卡都不敢,害怕脫歐後的日幣匯率會讓回台灣後的卡單爆炸。

《脫歐之戰》這部電影並不講太多英國脫歐公投的細節,最專注的還是在Dominic Cummings如何透過網路數據打贏這場脫歐公投的選戰。雖也著墨不那麼仔細,電影也沒有太專注去分析這些數據究竟影響了什麼! Read More →

外語電影的片名翻譯,常常會決定一部電影會被聚焦的機會。這部原名کفرناحوم(Capernaum)的黎巴嫰片,翻成《我想有個家》太溫馨也太讓人會去聯想「家」的樣貌和追尋,但實則要說的故事更龐大,從「家」的等級再往上升,是存在的價質、生命本質上所代表的意義。用這個中文片名縮小了這故事的格局,但也確實不知道還能給它什麼樣的片名?(原文片名「迦百農」,是聖經當中的地名,受到詛咒現已成廢棄遺忘之地。這個譯法好像又太過艱澀。)

長達兩個小時的電影,從十二歲的男孩Zain在法庭上控訴父母開始回溯他所要說的,也電影所要傳達的。大多數在安定環境中成長的孩子,很難想像十二歲的自己,要經歷像Zain一樣的人生。他無法就學、他有一直出生的弟妺、他必須負擔家計,還要擔憂妹妹將遭到父母的買賣,在十一歲就成其他男人的妻子。 Read More →

也許是海報做得不夠吸引人,或是中文片名和文宣的力道不夠,讓這部電影上映不久就下檔。以網路真實作為故事主軸的電影不少,但絕大多數是想要透過故事去辯證「網路的存在」帶給人類文明的衝擊,而延伸出更多未來、未實現出的議題。(例如:《直播風暴》)

這部電影講述的不單單是「網路的真實」,更是呈現了絕對現實的樣貌。並且將人與人大量仰賴網路的部分,都盡可能的透過一個父親尋找失踪的女兒,來呈現「網路的存在」在群體間形成巨大的疏離,再透過看似緊密的人際網絡帶出監控的可能,最後才是回到劇情的本身,與網路無關但與人性有關的故事情節。 Read More →

瘋狂全美的這部電影,在台灣似乎沒有引起太大的共鳴。甚至引發炫富的評論,以及似乎扭曲了某些亞洲人的價值觀,讓人不想一探究竟,為什麼它可以在美國創造佳績。

首先,不可否認的,這部電影超像新加坡的觀光片,標準地標、高級空中泳池飯店、街道小吃……都把新加坡拍得精采,即使有絕大部分都是平民百姓無法接近的富豪世界。至於「炫富」,倒不是這部電影的主題,它反而突顯了亞洲人對於門當戶對的金錢與權利不對等的荒謬感,若還說到膚色、國族的歧視,也沒嚴重至此,就是恰好而已。 Read More →

一直很喜歡關於探討時間與有關的故事,往前、往後、重複修正、辯證的都喜歡。從《回到未來三部曲》《時光機器》、《蝴蝶效應》(第二部後都爛了)、《關鍵報告》(預知未來)、《明日邊界》、《超時空攔截》、《MIB III》都是我喜歡的電影。老影痴們講起時間,總會提起《今天暫時停止 Groundhog Day 》這部電影。

有些穿越時空的故事,會需要前後驗證,才會有《回到未來》和《蝴蝶效應》那系列,要回到過去改變未來的故事;有些則會像《時空機器》和《超時空攔截》都在同一個裡繞圈子,前者證明命運不可逆,後者則回到輪迴的循環中;有些則會像《明日邊界》那樣像在打電動遊戲,在同一個關卡往下一個關卡前進。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