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年前讓人嚮往的台灣出版/《好書》

最近在讀熊儒賢《我的流行音樂病》回顧了我童年到成年之間的台灣流行音樂的興盛,再在整理二手書準備再一次大清理/斷捨離時拿起了這本《好書:2007→2008不能錯過的好書》來翻閱,想起了2006年中從體制內的職場離開後到隔年年底搬回高雄的這段期間,我獨立書店的人生,徹底打開了我對「書」的想像或期待或依賴。

不知道有多少人在二十歲以前「就知道自己將來要做什麼」而立定志向?又有多少人在進入職場後就給自己畫了一個目標而朝著它前進?還有多少人像我一樣,一直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能做什麼?生活日復一日的上班下班領錢花錢省錢⋯⋯

要說「真的想做什麼」?在二十出頭的時候,我對「流行音樂」的喜愛和認識,應該遠遠超過對書的喜愛,沒有想過要跟書為伍,沒有想過有一天會成為做跟書有關的設計,沒有想過想家裡後來會堆滿其實我都沒有看的書。

2007年對我來說是「完全責任制做到死和加班有薪水可以領」的分界,2008世界迎來金融海嘯,2009是低薪的22K制讓台灣的所得釘死在二十年間沒有成長的可能,而這個時間點,也是社群媒體、智慧型手機開始走進生活,大量改變了所有資訊接收、閱讀習慣。

我因為認識了S打開了對書的視野,再在獨立書店中記得了99%我從來不認識的作者、出版社、出版人、書種書系⋯⋯這種「記得了」的訓練,大概是除了我用來賺錢的技能/興趣外,能讓我有被填入滿滿能量的飽足感!

2007年底我離開了台北,離開這座「活在這裡才像活著」的城市。我依然在家鄉找不到「我想要做的事」,我帶著在跟設計完全無關的經歷,進到了一間南部常見專做大量廣告DM的「廣告公司」做設計(其實就是排版),所有的工作習慣、思考邏輯,都讓習慣台北擁有大量資訊和快速運轉的我水土不服,覺得自己快要枯死在自己活了二十年的家鄉,心裡想著:已經二進二出台北了,還要回去第三次嗎?

這次又是獨立書店的召喚,我回到書的世界裡。

不就是書嘛?哪有那麼了偉大了不起?

在社群網站出現之前,網路的訊息非常的分散,人們還擁有著「一點點」自己找答案和回答問題的能力,人群的聚集也不會只限於「同一個平台」上,「獨立個人」的色彩,遠遠比現在網紅世代要迷人得多,2007那年部落客的出版可以說明這件事:

因為訊息分散在不同的文字平台、內容網站,你要看什麼你得自己找,你會知道什麼不一定是流量最高的那個,你可能有很多不同的網站在「我的最愛」表列,你會有幾個不同喜好的朋友圈,你會樂於在不同圈子裡討論著你的喜好(而不是把所有人都攪和在一起)你會聽到演算法以外的訊息,你會自己尋找自己喜歡的聲音,你不需要誰幫你用大數據算出什麼樣的廣告在你的app裡,你不會看到太多「精心設計、精密行銷的內容」,即使你會看到一窩蜂的討論某一個議題,但你也會看到多有人去嘗試任何不同的可能!

在這本《好書:2007→2008不能錯過的好書》也是這樣的呈現著當時的台灣出版:豐富、有趣、多變、深深深淺淺琳瑯滿目⋯⋯還有著現在已經幾乎看不到的那一點點熱情閃耀。

也或許是因為我太晚某個腦洞被打開,才這麼晚進了這個讓我覺得有趣的世界。我大量的買書(比起從前一年買不到十本的狀態,但都有讀完。)我一坪大一點的房間擠滿進了幾百本的書,母親不斷地追問我:「你到底買那麼多書是為什麼?」

母親不懂,那是一種找到什麼可以在心裡填空的感覺,缺了這一塊就買這本書,那裡空著就買那本書,倒也不是傲嬌假掰的想成為什麼「讀書人」,也許就是感到孤單的時候有什麼可以填空的東西,填著填著就覺得有誰陪伴著了。

2009年的台北國際書展,我久久一次北上,在展場遇見獨立書店認識的出版社業務,閒聊的時候認識了開啟我接案人生的第一個案主(出版社編輯),又將我跟書的距離拉得更近了點,我不再是買書的人,我還可以在不同的案子(書)裡,看著這迷人世界的變化,好像所有的人生可能都可以在書裡找到成真的機會,好像所有對世界的想像也能在書中被實踐,好像所有夢過的都有人懂得,好像那些沒有人想直視的也不想談論的都有誰會跟你對話⋯⋯

翻起《好書:2007→2008不能錯過的好書》時,將我拉回了那個讓我雙眼發亮盯著新書平台,尋找生活樂趣和未來想像的世界:

夏宇的《粉紅色躁音》是一種捧在手上就很潮的東西;總是期待著自轉星球又會變出什麼不一樣的設計;田園城市的裝幀讓我目不轉睛;書裡的吳音寧、吳明益照片都很青澀,我找出了《睡眠的航線》;《邱妙津日記》我始終翻了幾頁就沒有讀下去;《群》那時賣到不買回家看一下在紅什麼不行(但我應該只翻了幾頁);收了好幾本行人當時出版的好書,嚴韻翻的安潔拉·卡特書封好美就都買了;多年後看了妻木夫聰演的《慾火烈愛》才買了谷崎潤一郎的《陰翳禮讚》來讀;贈品風起,後來幾年的買書都不知道是在買書還是買贈品;那些年文字平台(部落格)的火熱帶動了的部落客出書,多年後這些平台也都被社群網站給取代;2007年夢時代的誠品現今也已不在,高雄剩不到幾家書店⋯⋯

那年出版界最大的事應該是凌域倒閉,爾後寄售、月結制又再被討論了一番,再之後有不斷不斷的折扣戰和永恆討論不完但沒有結論的統一定價制,或是折扣究竟怎麼衝擊了獨立書店?電子書的售價到底怎樣才算合理?

紙本出版抵不過社群平台和智慧型手機帶來的數位衝擊,閱讀和接收訊息的方式變動的速度,遠遠將紙本書拋在時代的末端,作家和出版人們個個像藝人一樣要裝扮一番、開啟美肌拍些美照,從幕後走向幕前,才得以在影音時代搏得一點版面,但卻一直跟不上時代的轉速,傳統的紙本出版已無法成為走在時代前面帶動潮流的產業。

可這世代有什麼是可以持久走在時代前頭的事呢?誰不是小心翼翼地站在浪頭上,沒有新意不出半年就被別人取代,誰不是努力地想在多元且分眾的時代裡多一點被注目的可能?

後來我都這麼回答母親那個疑問:「這些書我要收著退休後慢慢看。」

那時還沒滿三十歲的我沒有想到才剛過了四十歲我就完全無法字級、字距太小的書了,我吃力地換上適宜閱讀的眼鏡,也配了不用換來換去的變焦鏡,依然無法久讀那些早年一頁擠滿文字沒有行距、天地內外留不到2cm的書,於是我開始慢慢地拋售那些曾經讓我雙眼發亮,恨不得讓它們填滿我整個世界的紙本書,改換上用閱讀器放大字級、字距來閱讀。

這本書中提及了不少當時出版產業對未來的期許,以及對時代快速的變動和閱讀習慣的思考,十五年後再拿出來讀,不免有著「台灣出版好像跟台灣薪資一樣,都停在某一個點上,也許有在動,但速度永恆跟不上通膨」的感覺,但沒有變的是那幾年間讓人從中感受到那股強大會讓人想投身而入的吸引力,依然那樣閃耀動人的打動著我!

《好書:2007→2008不能錯過的好書》(絕版)/20080105
誠品好讀編輯室
ISBN:9789868320970
博客來已經搜不到這種老書了。

P.S
我立志要清空我書架上的紙本書,閉著眼的。有興趣的再到我的賣場!(要拍要上傳有點慢,反正就是慢慢賣)但我還是又拿起了《邱妙津日記》和《睡眠的航線》來讀XDDDDDDDDDD(什麼時候捨得掉啦!)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