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關於亞斯的特質必須從小時候的行為看起,不是你長大變成這樣就是有亞斯的特質。我問過母親幾次小時候的事,她也真老了很多事記不得了,再加上父親還在的時候我跟母親不算太親。母親是個工作狂人,我有什麼事都是直接找父親,但我也只記得很零碎、關於與父親互動的記憶。
我是母系家族裡同輩最小的,母親也是。我的父母都是家族裡少數從林園或潮州北漂至高雄市中心生活的青年。也許也是父母雙方至少其中一人有亞斯特質(父親比較多,但母系家族應該也不少。)我與親友往來記憶也不算多,逢年過節外其餘便是父親在公司風風火火的時候,會與他的同事舉家一起出遊或是全擠在我家。但姊姊說起我們很小的時候會跟著媽媽去「太太聚會」的記憶我都沒有。
父親再婚後我們沒有與父系家族往來(只跟父親見面),而母系有跟我比較多往來的大姨也在幾年前過世。很難找到人問到我小時候太多的行為,他們記憶裡的我多半都是「活潑、外向、好動」。也確實我記得我這一塊,但他們沒看出來的那一塊是我從小就會閃人,閃不開的我就只能跟著母親陪笑打招呼,但我內心有一百萬個逃跑的念頭。(非常難從現在去想像我是母親始個眼色就不敢動的孩子。)
除了後來facebook上找到我的二專同學、我自己從卡片找到的高中同學,以及我長年有聯絡的高中學妹外,我沒有跟其他同學有往來,要從同學那裡找出什麼也不容易。而這唯二兩個同學對我的印象也非常非常少。我跟老師們的往來搞不好比同學多,但我的高中老師對我的記憶與我自己的記憶也有極大的出入,我記得的還比他們自己記得的多。(我高中導師也是特質強烈的男亞斯!)
我很難從沒有什麼交集的人際網絡裡去找尋我小時候的樣子。但前幾日我到醫院去找學妹順便探望學妹住院的母親時(註1),她母親說小時候不讓學妹吃口香糖的事,我才想起我曾經有很長一段時間非常喜歡吃口香糖,特別是考試的時候。
註1:
大概只有亞斯會那麼直接說:我去醫院找學妹「順便探望」學妹住院的母親。尤其我是當著她母親的面說的。請不要覺得這是白目。邏輯上我確實是去找學妹,因為她母親住院,但我們倆想碰個面,所以我讓她不要麻煩又掛心要來找我,或一直跟我改時間,我便說:「我去醫院找妳就好。」多數懂社交的人是不會這樣說話的。但無妨,她們都不介意我這樣。
我從小到大的學期評語一定少不了這四個字「學不專心」。但應該從來沒有人發現過我是一個在群體裡很緊張、焦慮的孩子(包括我自己。小時候誰懂那種感覺叫焦慮。)
我睡覺前一定要把所有明天要帶的東西,連同制服要擺好、放好、燙好(對,裙子沒有燙出一條一線我是不出門的。但我並不是個整齊和愛乾淨的人。)我不喜歡請假蹺課,因為我會不知道沒在學校的時間發生什麼事,也不會有人告訴我隔天要考什麼、帶什麼,我也「抗拒」去問其他同學,所以我一路從很小就全勤到高中畢業,甚至幾乎是第一個到、最後一個走的人。
每逢所有的考試當天,我一定會買一條飛壘口香糖,像是護身符一樣嚼嚼嚼就會感到心安。有些人考試緊張前一天會不舒服、當天會拉肚子,而我只要沒有買口香糖、忘記買口香糖,我就會無法專心考試,這就成為我考試前的一種儀式。我不太記得這件事,一直到那天我聽學妹的母親說起口香糖才想起這件事。(而且一定要是飛壘的,但現在難吃死了。)
我一直以為這只是小時候為了標新立異,讓自己好像多神聖地迎接考試,現在回想起來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那是我鎮定自己的方式,以應付其實很多文字邏輯我都看不懂的試卷,減緩害怕萬一考不好,母親我要把我送回給父親的脅迫,並讓父親感到為難形成的焦慮感。(我對考題有「完全的」閱讀障礙,這後面寫。)
一直到幾歲我才戒掉不吃口香糖呢?我不記得了。也許是二專吧!那時家裡的經濟狀態已經好轉,母親也不再過分壓迫緊盯我的言行舉止,大概是想這孩子沒救了,能考上一間學校就好我的緊張焦慮減少,就忘記這個時期考試,還吃不吃口香糖了。(我後來才知道所有的老師對我「有學校可以唸」都感到驚奇。)
工作後我或多或少還是嚼口香糖,應該也是焦慮的情境下。當上班族那幾年抽過菸,但也沒有過癮,可抽可不抽。成為自由工作者後工作都在網路上,不用跟人大量面對面接觸,倒是減少很多焦慮的狀態。若有什麼拿來減少焦慮的方式,大概是:一,大量的說話,在網路上。二,玩手遊幾天幾夜。三,吃東西。四,買東西。五,運動。六,作飯。七,寫文章。
五到七是後來為自己的焦慮找到的出路:「如果要重複一件同樣的事,應該做些重複且健康或有益的事。」而那些從小到大沒有人相信我的毅力和專注度,就在這些看似強迫不能被中斷的事情上完全發揮出來,也讓我的焦慮有所去處!(包括所有手作、畫畫、賣錢的那些事,其實都是,我十分擅長做重複且喜歡的事。)
至於要回頭探究孩提時光的亞斯行為,對我來說太難了。時間太遠,母親老了也不想回想有父親在的日子,姊姊應該記得的不少,特別是我非常固著的部分。但我不清楚為什麼她們都認為「幫我回想」是件不重要的事,我也真的懶得(不想)追問,更別說需要帶著家人一起找醫生「確診」真是令人困擾啊!
對我們來說,我那些(我家人那些)「怪怪的」言行,只要不影響我們日常的作息,那就與這些「怪怪的」行為共處就好。「亞斯」真的需要「確診」嗎?「確診」是為了什麼呢?何不,先了解它,了解自己,或許才是最重要的事!
圖為201203在台北點點咖啡拍的。
亞斯參考書:
陳豐偉/小貓流文化
王意中/寶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