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說編劇金銀淑很會寫這種不張揚的愛情嗎?至少在也同在她筆下的《鬼怪》也是充滿著這樣:你感覺那些熱烈翻騰的情緒,卻收在眉宇和眼神之間、放在嘴角微揚的淺淺一笑;你可以從那些不經意的細微舉動裡,看戀人們將那些愛意傳導進另一個人心裡。

韓劇裡什麼都可以湊和著「愛情(LOVE)」一起,有時你以為說的是神經病沒關係,其中卻充滿了無盡的愛情或者愛;有時候你以為演的是什麼傳說生死之間的鬼怪輪迴,但卻把神鬼之間和人性的哲理揉進了愛情;有時候你看著穿越來穿越去擺明就是要上演愛情故事,卻又不那麼直接地告訴你:「這是一個愛情故事啊!」⋯⋯

Read More →

就這樣結束了,心被掏掉了一大塊,明明是相愛的兩個人為什麼不能走在一起?為什麼你的堅持比愛情重要?為什麼我們的愛情不能帶我們一起跨越重重的阻礙,成為後來的遺憾?

年輕的時候談情,有人把自己放在太前端,有人把對方擺放在最重要,好像只要「夠愛了」就能夠獲得前進的動力,就能風雨無阻地走向未來;年輕的時候說愛,有些時候抓得太緊,有些時候放得太鬆,便經常性地讓彼此走不在一塊,愛說多了變得不真實,抱歉說多了也就變成「不懂得愛」,最後可能連自己都不明白自己究竟是愛上了一個人,還是愛上愛情裡的不確定性?

Read More →

我總是覺得那些「談情說愛」的校園愛情故事,離我的青春好遠;我總是想不起來,我的青春到底有哪一個瞬間對誰有過那種可以留到未來人生的悸動!然後帶著任何一種悵然離開電影院或是按下電視的開關,好像「沒有過愛情」的青春,都不足以被提起一樣?更慘的是,我的青春也許連「目標」都沒有過,只能憑藉著「青春才有的熱情」做了很多沒有意義或是自以為有意義的事,就算是「虛度光陰」也算是青春的一種樣貌吧!

即使進入中年了,我仍然像我青春一樣,總不喜歡跟風或是隨潮流去聽別人聽的音樂、看別人看的電影、讀別人讀的書⋯⋯《二十五,二十一》正在話題上的時候,我沒有跟著追,深怕又是那種別一起追的女孩的記憶,或是「叫劉德華唱給妳聽」那樣的喜歡一個女孩⋯⋯直到熱潮過後跟著姊姊斷續看了一點後,才又重頭追。

Read More →

意外點開Netflix的《FEEL GOOD》來看,想看看外國影集是怎麼寫同志故事、說女同之間?很意外的跟過往看的同性戀情的故事,有著截然不同的感受,尤其是重新再看了一遍電影《盛夏光年》發現了「台灣的」同性戀故事裡,好像都缺少了「戀愛中很美好的部分」?太過著重「自我認同」這件事,以及太常也太容易著墨於「不被認同」「不被接納」的那些,常讓我覺得我還活在白先勇寫《孽子》的年代。

先不談為什麼大部分台灣同性戀的故事都把「戀愛中很美好的部分」給拿掉了,《FEEL GOOD》還有甚少女同志故事裡會提到的:當同性戀愛上異性戀的那部分自我質疑,尤其是在T的身體認同部分,更少人探討。

Read More →

要說最後這一部的重點,大概就是將羅雨儂這個角色徹底推到一個心靈層次的層面,從蘇慶儀最後的回擊出她對羅雨儂最大不滿,不僅道出為什麼她要對羅雨儂做出那樣背叛的理由,也完成了這部戲幾乎神格化了羅雨儂這類人像神般的存在,說好聽一點是「普渡眾生」的保護著身邊的人,但在某些時候,又特別明顯地表現著:透過保護別人這件事,完成了自我內在的渴望,而忽略了人並不能像站在一種被仰望的高度。

關於這個心理層面的描寫,羅雨儂這個角色寫得挺好,而且越到戲的末端,越能看出劇本多麼想要將羅雨儂推往那個「看起來無害」但實質上就是她那樣的「聖人」姿態引發了連鎖反應。但要說羅兩儂這個人不好嗎?那倒也不至於,或者說某一種編劇懷揣著要呈現人性的企圖,過分明顯了,結果變成最後不得不讓羅雨儂扎扎實實的待在那個「像是神」一樣的位置。

Read More →

說穿了,《魷魚遊戲》就是災難電影中人性中邪惡和光明集大成的電視劇,差別就在於這場災難中沒有「富有的人」,也就沒有那種:富有的人終於明白「不是有錢就有鬼能幫你推磨」的戲碼!更沒有那種:人性總是可以戰勝利誘選擇往正義那方站去的橋段。

有的多半是富人的視角,看著手上的籌碼要走到哪一個關卡?操弄著「沒有錢」的人性,揣想著所有「窮酸」的極致,表現著旁觀他人的窮苦,代替他們向世界呼喊著「有錢,人生就可以改變」,再將所有能夠彰顯但卻了無新意的人性在遊戲裡展現,以為這樣就能完整這個為了搶奪生存權的遊戲。

Read More →

用了一個晚上的時間看完這部劇集的第二部,讓劇本及角色一個一個帶著去找出那個被殺害及殺害的動機,「誰是加害者」是這八集的主軸,從青春的羅雨儂開始說起,兇手就是第一個要被想起的就是羅雨儂了:她搶了妳的江瀚,讓妳痛不欲生,所以妳憤而起了殺害她的意念。

是什麼樣的恨,讓大部分人相信被奪走手上的愛人時,真的會引起歹念而殺之?那心裡燃起的究竟是心有不甘愛人被奪走,還是一時忍不住心裡的痛楚所以想來個痛快?恨有多大,愛就有多深,到底是說給旁人聽的還是只想表明自己?

Read More →

初聽見林心如在籌備新的影集時就頗為期待。台劇過往常會有宣傳規模做得很大,結果和內容卻都不如預期,但近一兩年內的劇集內容漸漸破除了這個魔咒,行銷、宣傳跟上了數位時代的腳步,擅長運用與網路群眾的互動來加以行銷,內容也多有能與觀眾對話造成風潮,加上不再完全仰賴傳統媒體的收視群,反而讓線上收視延續了劇集的話題討論熱度。

《華燈初上》以倒敘的方式抽絲剝繭開始推理。我一度以為我選錯了劇集,原來它是個找被害者和加害者的故事。Netflix好像特別愛台劇這種時間序跳來跳去的殺人故事,還好這部劇集的時間順序安排的比《罪夢者》好,加上演員陣容堅強,好像也無從挑剔起。

Read More →

(警語,如果你現在心智軟弱,不要看這部電視劇,找些信任及讓你感到輕鬆自在的朋友陪伴你。)

跟多年前陳國富的《雙瞳》一樣有相同的軸心:連續命案的發生、以「死亡」作為信仰,去呈現人在渴望愛與學習愛之間的痛苦。差別在於《雙瞳》是殺人,而《誰是被害者》是自殺(教唆自殺),但目的都是相仿的,全都繞在「愛/被愛」這件事上。(有意思的是,這麼多年過去了,《雙瞳》這篇文章,還是一直被搜尋閱讀著,應該要來個經典數位上映才是。)

《誰是被害者》在NETFLIX上映時,身邊的朋友多少都跟著追,我因為當時還有其他線上影音的月費還在支付,就遲遲沒有把它找來看。一直到金鐘獎入圍公布時,才把它找來看(我有一種「要把入圍名單裡的片看完」的病)之後才又買來它的分集劇本讀。

Read More →

記得看完《漢娜的遺言》(13 Reasons Why)第一季時上網找來原著小說,想要寫些什麼心得感想但實在因為這部影集要說的是校園裡複雜的人際關係,又是大量審視面對校園霸凌時,旁觀者、加害人與被害人之間緊密的環環相扣,要能在事件裡思考出每一個時間點所做的決定,是如何影響這一椿校園事件的發展,實在不是太容易的事。

不知道在美國校園裡發生像是《漢娜的遺言》這種校園霸凌的事件,而造成多數人內心都有創傷的比例有多少?但相信這個故事絕對不是隨意胡謅出來,是故意使人對這個學習環境的校園產生了質疑及困惑。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