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2765

貓在天亮的早晨抓門,抓醒我的夢,這貓已陪我睡了三夜,夜裡我還不懂牠為什麼在我房門外一直喚我,我把牠抱起許久,直到牠想掙脫。直到我爬上床,牠跳上床,踩一下我的肚子,便依著我的小腿,尾巴晃著、我把玩著,雙雙入睡。 Read More →

10516857_1463663857229196_5083513624496237500_n

高雄氣爆以來,經過氣爆區域,總會看到大批慈濟人以及在各個救災所成立的慈濟救助單位。

這幾天,雨下得讓人心慌,前鎮區在氣爆區段上的居民,因為凱旋路上的水排不出去造成不少淹水的災情。災情多半都在凱旋路以西,而凱旋路以東,大概會出現在瑞隆路和一心路及凱旋路的交界。

前幾天回家的時候,就發現三三兩兩的慈濟人,在凱旋以東、瑞隆以北掃街。心想:「這個區塊沒什麼事,頂多就是出外的交通不便,為什麼慈濟人在這裡?」 Read More →

IMG_0422

六月的午後,天空長滿灰黑的雲,雨落不下來,空氣裡的黏膩感使人發狂。我找不到泳褲,再半小時我不出門,就連一分鐘的水都碰不到。雨季,只要不打雷,市立游泳池都開著,只要雷聲一響,游泳池的電話也會無人接聽。

我找不到泳褲,翻遍著兩坪不到、堆滿書與衣服及一張電腦桌和無用卻占據四分之一空間的衣櫃,就是找不到泳褲。進房間前打開了電扇,翻遍房裡一輪,關上電扇,走到另一個房裡找,打開電扇。我確定不在這個房裡,但始終想不起它被扔到哪個黑洞裡,憑著印象裡以為有走過的位置,又尋找了一遍,關上電扇。 Read More →

2011 In Thailand DAY 01-11

二○一一年二月,從有點寒冷的台北,飛到台灣夏天般的泰國,玩了十一天,從曼谷到安帕瓦,住了水上民宿、逛了水上市場、去了鐵路市場(美功),然後再搭八個小時有臥舖的火車到清邁,租機車晃了一天半,又搭了十二小時的客運回到曼谷。

在曼谷,感覺到的氣味就是「觀光」,整個城市都是為了觀光而存在。若不是因為還逛了一些這幾年聞名的藝術、設計中心,曼谷剩下的就是那些不再是以文化之名被朝聖的佛寺、撿便宜的拷山路、搬零食的大賣場,順便伴隨著路邊著觀光客的計程車和摩拖車載客的騎士,和一旁正在抗議的紅衫軍擦身而過。

出國,對容易在不熟悉的環境感到焦慮的我來說,是很緊張的,像是要搭兩個小時的小巴,到美功看鐵道市場、到安帕瓦住水上民宿因為不熟路還上了摩拖車被載回民宿,但是都比在曼谷市區趴趴走來得有趣許多。 Read More →

2014年1月23日寫於Facebook

對於蘇有朋願意回台灣演電影,也有機會找他回來演電影,我是欣喜的。這個屬於我這個世代共同回憶的偶像,一去不回頭的待在中國發展,好像我們的童年不曾存在過。

我曾經試圖像母親那輩的人,經過那麼多年,看著明星的起起落落,想像著多年後我看著我從小看到大(但突然消失)的明星,到我老到跟母親一樣年紀,我和偶像們的樣子會是什麼? Read More →

4832

這應該是我看過楊力州的紀錄片中,最喜歡的一部。也許是因為參與過八八風災(2009年8月8日莫拉克風災)後的一些活動、認識許多在災區重建的朋友,也特別有感觸。

莫拉克風災,帶給台灣南部的災害,應該是在1999年921大地震後,最難以平復的傷痛。高雄市的山區路淹、橋斷,以及走山帶來的滅村,甲仙只是其中一個受災的地方。 Read More →

20081220大遠百阿和單車放浪-16

突然地興起,想看看這座城市,究竟有些什麼書店。而是在心裡,一直記著這件事,那些還存活著的實體書店,是用什麼樣的方式,待在我們的生活之中。於是在一個有空的早晨,吃完早餐,邊走邊逛來到書店密集度還算高的文化中心附近,把幾間本來知道或從來沒走進去過的書店都逛了一遍。

從交通運輸系統的位置來看,高捷文化中心站3號出口的誠品大統店,是逛書店的起點。是十七八歲時,來到文化中心附近,一定會走到的書店,偶爾買買CD,偶爾看看一些當時根本不太懂的書。 Read More →

20130907

我對陳以文的印象,除了《寶島漫波》以外,大概也是《運轉手之戀》。一直覺得《運轉手之戀》是部很妙的電影,特別是蔡燦得炸掉家裡和屈中恆講車禍、撿屍塊那幾段。20歲出頭時看這部電影,巴不得還可以看到電影裡屍塊血淋淋那樣。其他時期的陳以文,我對他卻一點印象也沒有。

《戀戀海灣》的預告我大概在院線看了四次,四次我都沒有想看這部電影。特別是阿育大哭那段,讓人誤以為這又是一部很悲慘、小情小愛的故事。加上又有一個主slogan,超擔心會跟某單車電影的slogan那樣無意義。 Read More →

20130427沒有名字的小攤-18

在台北住三重的時候,我經常性地週末睡到中午,摸到兩點多才出門吃飯,而一天就只吃這麼一餐,那一餐,便是吃虱目魚肚湯(無刺的)。

我很喜歡吃魚,但我不太喜歡魚湯,這大概是連我自己也說不上為什麼的習慣,更有可能的是因為我討厭喝湯的時候還要挑魚刺,不乾不脆的。 Read More →

2011 In Thailand DAY 10-14

我不喜歡逛夜市,固定的那種。我喜歡逛夜市,流動的那些。

沒有去台北前,我逛的夜市是星期三、六才會出來擺攤的市集,就電影《女朋友‧男朋友》裡的高雄人說法,那是「商展」。那是每週兩天的期待。去了台北以後才知道,原來夜市是像士林那樣固定的,不管你去不去、期不期待,它們都在。

聽說被剷平的布魯樂谷要變成超大夜市的時候,我是好多個「蛤~蛤~蛤」在心中狂叫。我不明白,台灣人(高雄人)究竟為什麼在任何場合都非得搬出這些那麼多、那麼多、那麼多、那麼多吃的東西,成為一個市集,彷彿台灣人(高雄人)都吃不飽似的。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