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那篇「練習?練習!《練習曲》 」時,我正準備要再到花東一趟,從南邊上去,花蓮至台東那段台11線,○五年去過了,再啟程好像是要完成一些什麼使命一般,從台東出發,再走台11線一次。

在大城市久了,人依賴著便利的交通工具,沒力氣也沒想法要去騎單車,加上過著擁擠且快速的生活,一切求快之下,單車彷彿被拋在遠遠的一方,不像尚未拿到駕照前那樣,完全依賴著單車。所以花東的旅行,一直都是以機車進行,沿路看到很多單車騎士,就忍不住想替他們喝采。(怎麼會有那麼多的精力啊!)

那趟去花東,印象最深的,莫過於在騎玉長公路那段。

還在台東的時候,我們在關山車站外,遇到一位中年男子,我們一邊忙著在找319鄉的章,一邊問著中年男子的單車行程,聊著回台北時,可以來書店(小小書房)坐坐。爾後,等我們要離開車站前,他提醒我們,遠方正在下雨,看要不要去買件雨衣上路。說完再見後,我們便朝兩邊不同的方向走。

走玉長,原先是因為想看玉長的美景,網路上的照片,迷人的召喚我們。等到我們到公路口,天黑的透露大雨隨時將至的訊息,連照相的興緻都少掉大半,一台單眼、一台數位傻瓜,毫無用處,深怕拿出背包,雨就斗大的落下。隨便的拍下玉長公路的路標,我們便進入長長的隧道,在隧道裡,同行的兩人,還能前後對話著,還沒行至出口,前方白茫茫的大雨,讓人差點停在隧道口,想躲這場大雨。

出玉長時,天更黑了,前方的景色,完全被雲、雨水,整個擋住。我放慢了車速,緩緩的往前,那山路讓人不知道會不會一個轉彎,就在那片白茫茫的天氣裡,落入山谷。就是這時候,我們遇見了一位奮力往前的單車騎士,穿著輕便雨衣,往我們來的方向去。當時我想,這樣騎機車都快累癱我了,這個人騎單車,應該更累吧!我向他揮了揮手,維持著往前不會太快,又不至於慢到抵達石梯時已沒有食物可吃的速度。我們住石梯附近的「沙漠風情」,○五年去的那趟,來不及訂房,只得從石梯一路飆往長濱,找尋一個住所。

其實在出發到東部前,我曾經試著在熱得半死的炎夏,從永和小小書房出發,上中正橋至重慶南路,再繞往中山北路的田園城市,再由中山北路騎忠孝東路接新生南路到溫州街的行人出版,再從行人到師大路,接羅斯福路走永福穚回永和(那日我帶了十本《小小的原罪》回小小,不得不先把書放回小小,再出發。)回到永和後,再走秀朗橋到新店的破報。

那是我每週四出門的行程,退書、拿書、拿破報。有那麼一天,我就發了瘋的想騎單車出門,背著重重的書出去,換回重重的書回來。那次的行程,讓久未運動的我,著實的感受自己已經衰退的體力(是說真的騎太大一圈了!)這樣腳痠了一個多禮拜才復元。但也同時感受著與我過往年少時代的單車路線十分不同的感受。

我印象中,騎單車應該很悠閒的,是午後打完籃球,享受夏夜晚風的舒服。那時除了上下課之外,我常從前鎮、苓雅、鳳山的交界,騎至三多路行凱旋路至四維路接到文化中心附近,再走五福路逛整個體育用品店,再至新堀江,更遠的時候,還騎到愛河,塩埕區附近。用不完的精力,就消耗在這樣的行程裡。那是青春的記憶,跟在台北騎單車,完全不同。

比起台北那趟可怕的路程,漫無目的的過程,應該也是感受不同的主因。台北那次的行程,我得趕在辦公的人下班前抵達,所以騎得很辛苦,尤其出入台北永和,必須不斷的上橋下橋,到新店也是相同。光是上橋,就足以耗掉我大半的體力,後來索性走橋邊的樓梯,上橋時也不急著上車,就這樣緩緩的走在橋上,看夕陽、看燈盞盞的亮起來!

回到高雄的這些日子裡,一直想買輛單車。我想著在高雄不騎單車,是件非常浪費的事。比起台北的擁擠,高雄的路寬廣許多,不用東鑽西鑽,一定有你的位置,供你好好的騎車。我時常被問及何時買單車?何時實踐我騎單車班的行動。我沒有時程,也沒有非買不可的念頭;我沒有環台的夢想,也沒有一定要騎單車幹嘛的渴望,所以總是一拖再拖,也就隨便擱置買單車的念頭。

東部的旅行,隨處可見的單車騎士,讓人感覺《練習曲》的力量。那句我厭惡到不行的文宣,始終纏繞著我們,就連走進民宿,民宿的主人都差點問我們是不是看了《練習曲》所以才出門旅行的。我們與民宿的主人,站在他那望得到海的頂樓陽台閒聊著。我們聊花蓮民宿經營的狀態,聊我們開書店的經營狀態。當然,我們也聊《練習曲》。

就這樣,一路上,我們不斷的遇到人,不斷的談及彼此,閒聊正在進行的旅程,我們互不認識,卻又十分親近,彷若是未相約的友人,在不同地方的巧遇一般。話題的末了,我們都會做著一樣的邀約,有來台北來找我們玩。

在 看《單車環島練習曲》這本書的同時,我突然找到了電影裡缺少的東西。這本書裡,有阿和寫給友人的篇篇文章,有導演寫的每一個場景片段如何蘊釀出來,於是我 開始回想,我在旅程上遇到的每一個人,每一件事。我猜想,電影裡缺少的,正是一種人與人的互動。該怎麼說好呢?我可以在文字裡感覺著導演想表達的情緒及遇 見每個故事時的感動,就是在電影裡沒辦法想像。是演員的關係?是片段太過緊湊?我不知道。

我只記得,即便我沒有那麼愛旅行,沒有那麼多的出遊經驗,甚至沒有那種雄心壯志去環島,但是只要是在旅程上的那些人、事、物,都可以記得清楚,就算是忘了細節也好,但是交會的那些片刻,總是清楚的。那就好像導演在文字上,可以清楚的記述著那些過程、那些故事一樣。

電 影,沒有那般深刻。旅程好像一段段的被交代完就結束了。反而是在文字裡,我看見電影想說的是什麼,也許是極其細小的部分。不能否認的是,這部電影、那句口 號,讓很多人起身去環島,激勵著不少的行動的可能。我身邊的人一個接一個的迷上單車,一個接一個勵志去環島,那過程裡,勢必會遇見一個又一個比電影更加精 采的故事。

我還沒讀完這本書,但有衝動想把電影拿出來再看一次。(這樣的結果不知道是不是被預期的?讓不愛電影《練習曲》的觀眾再看一次XD)

我在想,我應該起身,去看我一直想看的日出;應該開始規劃全台的書店之旅;應該起身了!


《單車環島練習曲》
2007.10/大辣出版/ISBN:9789868355828
作者:陳懷恩、黃健和

※睡前,再繼續讀著這本書。突然發現先前自己把日期錯看了,才發現,原來在他們一行人離開東部之後,我們隨即的抵達東部。在翻看照片的時候,也想著這些,他們可能才剛經過!十分有趣啊。其實我在想,我應該自己出去玩一玩了。(時間:清晨四點四十三分,其實眼睛很累了。)

P.S
書還滿好看的啊!
今日高雄悶熱。

換日線的話:該來寫花東日記嗎?

如果說《國士無雙》是讓我拒絕上首輪電影院看國片的原因,那麼《練習曲》就是讓我遠離二輪電影院看國片的原因。

不久之前,我每天上MSN都要看到這句話:「有些事現在不做,一輩子就不會做了。」我厭煩這句話,甚至厭煩台灣電影總是要弄這種自以為是很有哲理的文宣來吸引觀眾。我不禁想問,講好一個故事有這麼難嗎?非得要主角講出這句話,或者一定要擺上這種好像大家都需要的一句話,才會有人要看嗎?

你甚至不明白他為何講出這句話,不懂他哪來的那麼大的體悟。我跟朋友模擬了很多次這樣的問答,他問:「你為什麼要環島?」我答:「想要旅行啊!」、「想看 看台灣其他的地方」、「沒有為什麼啊!就想做這件事!」問到最後,我連「你管我幹嘛要環島!」這種答案都出來了,就是沒有那句那麼有哲理的話。當然,我有 試著回答著:「有些事現在不做,一輩子就不會做了。」結果出現的感覺便是跟看完電影一樣怪,一樣不知所以。

電影其實從鄧安寧冒出來那一刻,我就知道毀了,這一切毀了。它要帶我們看盡這一整個台灣的美景和這島嶼人們的熱情,以及那每一個生命串起來的故事,但卻用 了最粗糙的方式,找來這大批看起來很有分量的角色,詮釋那些看起來好像必須存在的角色。而他們的演出又是如此演出,就是演出而已。假設,沒有什麼劇情可 言,那麼,可否不要找這些人演出?

東岸,如果我們不去走一遭,是不懂《練習曲》其實沒有把那東部的韻味拍得透徹。頂多你只是憶起,這是你走過的路、看過的海,其他的畫面,都是你腦袋裡走過 的那一回,而非《練習曲》給你的。究竟我們該以什麼樣的角度去看?去感受,大男孩口中現在不做,一輩子就不會去做的事,到底是什麼?而這部片,到底是要我 們看台灣,還是去感覺這件現在不做一輩子就不會做的事?

我很困惑。

這句口號,其實打亂了整部電影。這部號稱電影的電影,也打亂了滿是議題及紀錄的畫面。何不,好好的拍13段紀錄片就好,何苦要一個年輕人,說出那樣沈重的話,然後呈現著我怎麼也弄不清楚,它的重點是什麼的「片段」。

整部片,其實只有兩個點還算可以。一個是大辣出版總編黃健和演的那個橋段,阿和的對白是最好的,連演出都算是最有感覺的。他沒有許效舜那種自以為這樣很有 趣的打鬧、沒有吳念真講起來的那樣只要交代過去的輕鬆、更沒有鄧安寧那種根本就是在演戲的樣子。阿和的聲音有表情,是那種發自內心要告訴你一些事,要與你 分享的人。比起其他的橋段,強多了!

另一個點,是最後回到高雄,回想那些環島記憶的片段。

記憶,是每個人最仰賴的東西,當你完成一件事時,你可以停下來回想,回想那些印在你記憶上的東西,經過的每一件事、每一個人、每一個景,只要是你用心去看 的,最後終究都會在記憶上畫上一筆,如果能夠,在最後在他回來的時候,問他:「你為什麼環島?」我想,那句要命的回答,就會更有成立的可能了。

「有些事情現在不做,一輩子就不會去做了。」有些事,你得做了,才知道,原來那個當下要去做是要有勇氣的,而那個當下沒有勇氣,這一輩子,就真的真的不會有勇氣去做了。

我其實猜想,這句話,跟個性有關。會信仰這句話的人,通常都還在躊躇不前,還在不知道該不該勇敢去做。至於台灣的美景、台灣的人事物,只要用心體會,到哪,都是一段又一段美麗的故事!

我不建議你去看《練習曲》,但我建議你,起身去你想去的地方,做你想做的事,可以不是台灣,但可以是你想去的任何地方。

《練習曲》部落格

《練習曲》( Etude Island )
2006出品/縱橫國際影視股份有限公司
導演/編劇:陳懷恩
演員:黃健和、許效舜、胡德夫、吳念真、洪流、東明相

P.S
阿和真是了不起!!!
台北下雨。

換日線的話:高雄的光害好嚴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