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記錯的話,第一次看《下女的誘惑》是在台灣上映時進電影院看的。第一次在電影院看到女女性愛場面想站起來拍手叫好。不僅撩撥著內心的欲望,且令人緊盯著不放欲望流竄至全身每一吋,磨擦著那一根根豎起的汗毛:怎麼可以把女女的性愛拍得如此唯美?怎麼可以透過鏡頭表現出女性在臨界高潮時,那般即將抵達又只差一步的渴求!
到後來,忘記究竟是在感受心裡被撩撥起的欲望,抑或是墜入鏡頭裡下女與小姐那只差一步的噴發!而感覺著即將失去力氣的用力攀爬!
Read More →沒記錯的話,第一次看《下女的誘惑》是在台灣上映時進電影院看的。第一次在電影院看到女女性愛場面想站起來拍手叫好。不僅撩撥著內心的欲望,且令人緊盯著不放欲望流竄至全身每一吋,磨擦著那一根根豎起的汗毛:怎麼可以把女女的性愛拍得如此唯美?怎麼可以透過鏡頭表現出女性在臨界高潮時,那般即將抵達又只差一步的渴求!
到後來,忘記究竟是在感受心裡被撩撥起的欲望,抑或是墜入鏡頭裡下女與小姐那只差一步的噴發!而感覺著即將失去力氣的用力攀爬!
Read More →應該有不少人跟我一樣,在看《陽光先生》的時候,或多或少會想起台灣一九四五年之前的日本殖民時期。因為早先我沒有看過跟韓國劃分成南北韓之前有關的電視劇(或電影。唯一跟史實有關的看過光州事件的《我只是個計程車司機》)看《陽光先生》的時候,不只是在看其中那些與個人情感有關的細節,也讓人對這段與台灣相仿但又不盡相同,日本殖民前後的歷史產生了興趣。
若是拿掉愛信與宥鎮的愛情,以及其他人物之間的情誼,這部劇就會變成很難消化的史實改編,將會有充斥著高宗的鬱鬱寡歡和對那些同為朝鮮但親日「賣國賊」(姑且就這麼形容)及奪取不回主權的悲憤,也許就會像台灣大部分拍史實的戲劇一樣,經常讓人覺得有那麼一點「說教」且艱澀難嚥。
Read More →如果不是因為金泰梨,類似《外星+人》、好萊塢的科幻動作片,我應該都提不太起勁看。關於「外星人」這事兒,常常被安插在劇本中描述那些「無法解釋」的情節,差不多就跟所有的超能力被拿來搪塞圓不了的邏輯一樣,反正通通推給外星人和超能力就好!
而又。在時間的裂縫間穿梭若是沒有把故事講好,把時間軸搞定,也經常會變成「我只要把時間軸搞得越混亂越燒腦」就能瞞天過海把沒想好的邏輯給矇混過去,反正大部分的觀眾也沒真的想追根究底找出真的時間順序,或者把它當作一種在看戲後的找碴遊戲,也當作是種噱頭了!
Read More →請容我,繼續寫著這部劇。
如果要選《陽光先生》裡的一個主要角色來談戀愛,我會像崔宥鎮一樣對那個過分理性又完全感性的高愛信深深著迷。而三個繞在愛信身邊的男人,最接近「真實」也是我最喜歡的角色,應該是最後被活活打死的金熙星,他也是三個男人中,最有可能得到愛信卻沒有強求的一個。
若是以愛信的角度來看,宥鎮必然是這部電視劇裡女主角的首選,但最後那場壯烈死去的戲碼,實在太戲劇效果,倒像在看英雄片的拯救世界了。或說這一場戲是這個故事最大的敗筆了。前面都寫得甚好,這樣英雄式的死去害我腦裡冒出了N個漫威英雄了~
Read More →已經聽了數日《陽光先生》的原聲帶,便在網上下單買了CD。有時也會拿出《鬼怪》的原聲帶伴著一個人安靜的時光,重新在哪個音符裡,聽見主角們的相擁或是分別。
「愛情」究竟會有多少模樣?男人愛女人的方式又會有多少變化?還不懂愛的時候,總是無法拿捏內心裡的澎湃,或是經常害怕太近逼而使身邊的人逃跑,於是出現了那種「我要怎麼知道你愛我,如果我們永遠不說」而往後退一步的錯過;慢慢懂得愛了以後,往後退的那步,再不是「不敢往前」而向後一站,而是真心的懂得也許成全對一個自己深愛的人來說就是最大的給予了。
Read More →該說編劇金銀淑很會寫這種不張揚的愛情嗎?至少在也同在她筆下的《鬼怪》也是充滿著這樣:你感覺那些熱烈翻騰的情緒,卻收在眉宇和眼神之間、放在嘴角微揚的淺淺一笑;你可以從那些不經意的細微舉動裡,看戀人們將那些愛意傳導進另一個人心裡。
韓劇裡什麼都可以湊和著「愛情(LOVE)」一起,有時你以為說的是神經病沒關係,其中卻充滿了無盡的愛情或者愛;有時候你以為演的是什麼傳說生死之間的鬼怪輪迴,但卻把神鬼之間和人性的哲理揉進了愛情;有時候你看著穿越來穿越去擺明就是要上演愛情故事,卻又不那麼直接地告訴你:「這是一個愛情故事啊!」⋯⋯
Read More →就這樣結束了,心被掏掉了一大塊,明明是相愛的兩個人為什麼不能走在一起?為什麼你的堅持比愛情重要?為什麼我們的愛情不能帶我們一起跨越重重的阻礙,成為後來的遺憾?
年輕的時候談情,有人把自己放在太前端,有人把對方擺放在最重要,好像只要「夠愛了」就能夠獲得前進的動力,就能風雨無阻地走向未來;年輕的時候說愛,有些時候抓得太緊,有些時候放得太鬆,便經常性地讓彼此走不在一塊,愛說多了變得不真實,抱歉說多了也就變成「不懂得愛」,最後可能連自己都不明白自己究竟是愛上了一個人,還是愛上愛情裡的不確定性?
Read More →我總是覺得那些「談情說愛」的校園愛情故事,離我的青春好遠;我總是想不起來,我的青春到底有哪一個瞬間對誰有過那種可以留到未來人生的悸動!然後帶著任何一種悵然離開電影院或是按下電視的開關,好像「沒有過愛情」的青春,都不足以被提起一樣?更慘的是,我的青春也許連「目標」都沒有過,只能憑藉著「青春才有的熱情」做了很多沒有意義或是自以為有意義的事,就算是「虛度光陰」也算是青春的一種樣貌吧!
即使進入中年了,我仍然像我青春一樣,總不喜歡跟風或是隨潮流去聽別人聽的音樂、看別人看的電影、讀別人讀的書⋯⋯《二十五,二十一》正在話題上的時候,我沒有跟著追,深怕又是那種別一起追的女孩的記憶,或是「叫劉德華唱給妳聽」那樣的喜歡一個女孩⋯⋯直到熱潮過後跟著姊姊斷續看了一點後,才又重頭追。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