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譽庭的劇本實在寫到人的心坎裡,不由地呼喚起曾經有過的生活記憶。在方案A或B的猶豫,還多麼希望有一個最完美的方案C或D。《荼蘼》主線看起來只有如薇口中的兩個方案,在這樣的交錯的出現,就又長出其他可能的方案。
人生就是一次又一次的選擇題,最難選擇的是突如其來意外。大大小小的意外,常常左右計劃,究竟選擇原來計劃好的A還是B?如果A跟B都不如預期,還有沒有C~Z的其他方案?而到底哪個會是我們心裡最完美的答案?我們都想知道,卻完全不得而知。 Read More →
徐譽庭的劇本實在寫到人的心坎裡,不由地呼喚起曾經有過的生活記憶。在方案A或B的猶豫,還多麼希望有一個最完美的方案C或D。《荼蘼》主線看起來只有如薇口中的兩個方案,在這樣的交錯的出現,就又長出其他可能的方案。
人生就是一次又一次的選擇題,最難選擇的是突如其來意外。大大小小的意外,常常左右計劃,究竟選擇原來計劃好的A還是B?如果A跟B都不如預期,還有沒有C~Z的其他方案?而到底哪個會是我們心裡最完美的答案?我們都想知道,卻完全不得而知。 Read More →
這是一個發生在台灣的真實社會案件,十七歲的少年在一場聚會裡的衝突中,被十五歲的少年刺死。被殺害少年的母親曾經想替兒子報仇,一心想與兇手同歸於盡。這個故事由陳耀圻改寫成為《路跑酷馬》,再被導演王小棣拍攝成電影《酷馬》。
《酷馬》被改編成電影劇本及電影小說後,仍舊維持著真事實案件的架構,殺人的和被殺的,和傷心欲絕的母親,以及失去兒子後的歇斯底里。也加入了許多導演王小棣向來關心的兒童、青少年,和許多不被正面關注的社會議題,更用「馬拉松」這項運動,來表現生命的旅程。
Read More →
有多少正義,是我們擁有的?有多少我們沒有看見就以為正義的事,在生命裡蔓開,一叢、一叢。
期待《波麗士大人》,從看見「王小棣」這三個字開始。但我始終沒去翻閱故事大綱、演員名冊,和它專屬的部落格。這許久以來,我已成了小棣老師的Fans,如果有人要這麼說的話,我完全不否認。起先我弄不清楚「波麗士」為什麼要叫波麗士,後來才發現,原來是Police英譯後的中文拼字。教人對警察這個名詞,有些許親近之感。
故事在山間展開,因為一場衝突,處罰了兩個孩子,因為「不正義」的關說關係,讓其中一個孩子,免於受罰,只留下那個被罰的林俊維及逃離這場不公不義的劉漢強。他們在山裡大喊,林俊維每說出一個自身的願望(變聰明、不受欺負,當一個強者)劉漢強便又幫他補足自身以外的關心別人、幫助別人的部分。
劉漢強這個角色有別以往藍正龍飾演的角色。純樸!《赴宴》裡他是一個因為自己的出身,咄咄逼人、且自卑的228受難的後代;在《45度C的天空下》他是一個擁有愛心,不屑名利的傢伙。在波麗士裡,他是一個非常老實及純樸的鄉下人,守著童年的心願,並且擁有正義及對這世界的期待。看藍正龍變成這個樣子,其實頗不習慣,但他倒也厲害可以扭轉過往既定的那種印象,少了一點硬脾氣,多了幾分可愛。
我非常喜歡馬志翔的李安毅。因為他第一幕的笑容,以及他後來操練新生的守紀嚴謹,形成一種強大的對比,讓人無比喜愛。從他陪潘士淵做伏地挺身的那個畫面,及面對伍炳光的死訊時不斷替旁人打氣的樣子,可以感覺他心裡的柔軟。在他面對紀律及自我的要求,卻又十分嚴苛。加上他跟劉漢強說的要以身作則,不難看見他是個怎麼樣的人。是個十分守榮譽的人。
鄭有傑演的潘士淵也很有戲。與人有道距離,就連十分熱心的高中同學劉漢強,一樣有著那樣的界線。我想起林俊維(林佑威飾)的小時候,我在想,若是林俊維當年沒離開山上,那他就會是後來的潘士淵。無力抵抗那些不平等,開始自卑、只能讓自己順著命運而無力抵抗。只是後來林俊維離開了,潘士淵延續著那個在貧窮人家的故事。頗有這個問題一直延續的意味,並且還有種與命運對抗的意味。在他聽完父親說了那個好警察的故事後,會讓自己變成一個什麼樣的人?是為了養家而當警察的警察?或者是幫助別人的人呢?
黃方儀(桂綸鎂飾),這個角色也很有趣。一個想當警察女生,有著相當多的疑問,對於「男女平等」這件事有極為強大想要扭轉的意念,同時也企圖扭轉那些看似合理,卻又稍稍不合理的規矩,像極了不斷挑戰公權力的人。進而引出那些社會上早已習慣的制度,在我們所遵守的範圍裡,究竟合不合理?又或者究竟是因為習慣了,還是我們沒有人挑戰過它,所以被認定了合理?只是,在這樣一個不容許說「不」的體制裡,這樣的合理與不合理,該由誰來認定?誰來規範?
林俊維後來也進了警校,並與劉漢強相遇。他沒有小時候那種弱小的樣子,並且擁有林國彰(樊光耀飾)這麼一位神槍手堂哥罩著,他似乎忘記了小時候自己曾在「靠關係」這件事情上吃過悶虧,反而藉由堂哥的權利,像是可以如魚得水取得一定程度上的權利。即使此刻他認為班代這個權利職位給好朋友劉漢強去當也不無不行。但接下來一定會引發他自小的自卑,及不如人的部分。我想他和劉漢強、潘士淵的對手戲一定很精采。
至於其他要角。讓樊光耀飾演林俊維的有關係的堂哥,實在非常適合。這樊光耀飾就是油頭角面(台語),很適合。他除了代表一定的權利角色,還反應了另一個層級,即使他在警校再怎麼樣有地位,待他回到自己的單位時,一樣有上級要服從,一樣有許多的規舉及規定要遵守。很詭異的一個部分。(究竟人要踩多高,才能擁有所有的權利呢?) 另外的要角就是汪建民演的大隊長了。汪建民外表看起來是個不那麼鋼硬的人。他與李安毅,有著經歷時間,端出來的另一種管理階層的樣子。李安毅的傲、冷、守紀律、重榮譽,或許,在某些時間後,又會換成另一個樣子,更加有韌性,也更有彈性。
看完第一集,要說一下警專與我想像的,非常不一樣。面對這樣越來越混亂的年代,看這樣的戲,好像回到《報告班長》那個年代,完全不知道是戲裡太過專制還是依舊如此?在面對這樣的專制下,卻又有兩種聲音在掙扎,是該接受這樣的服從呢?亦或是抵抗那樣的命令呢?若說《報告班長》裡,那專制的制度是為了訓練戰爭時所需要的兵,在這個不知道戰爭為何物的世代裡,我們或許軟化了許多軍隊模式。可是在這個罪犯滿天飛的時代,我們需要的是一群軟弱的警察?還是可以捍衛我們生命安全的人民保姆呢?
許多人看到伍炳光死掉的時候,哭了。我沒有。我最感動的,是一開始劉漢強在林俊維大喊著那些希望的時候,他喊出來每一句幫助別人的那些話!不僅是後來當警察的他,那些或許都是我們在那個年紀會想到的事,直至今日我們還記得多少?直至劉漢強當上警察後,會記得多少?而那個因為靠關係被欺負、到後來進警專也依附著靠關係的林俊維,又會記得多少?
不知怎麼的,我突然想起台版的《白色巨塔》的每一集第一句話:「當我進入醫業時,我鄭重地保證:要奉獻一切,為人類服務;憑著良心跟尊嚴,從事醫業;病人的健康,為我首要顧念。」那麼,警專的這些未來的波麗士大人,他們的首要,又是什麼呢?
最後,說一下破掉的照片。呵呵~~破得很好啊!預告一種關係的破裂,以及夢想與現實有著差距的幻滅。啊!!!吳立琪穿裙子我好不習慣。又,她演檢察官,好年輕!
(很多人說我看戲很嚴肅,寫心得也很嚴肅,我不知道怎麼不嚴肅捏!真是抱歉啦!)
導演:王小棣 編劇:張可欣、廖士涵、柯雁心、莊慧秋
演員:藍正龍、馬志翔、林佑威、鄭有傑、桂綸鎂、汪建民
P.S
圖是抓螢幕的,沒有漂亮的桌布捏~
本來集文在Plurk,發現用修的很難,刪刪減減天都快亮了。XD
天熱,高雄。
換日線的話:週五忘了看第二集orz~~
離開電影院,姊姊問我:「大影評,今天要寫什麼啊?」(O.S:我不是影評)我說:「大概會用『解放』這兩個字來寫吧!」當然,我們之間的對話沒有那麼文謅謅。知道我的人也知道我其實也沒有文字上有氣質。是裝出來的嗎?倒也不是,文字向來是我心裡最深的那個自己。但偶爾,我也想要罵髒話,罵「操你媽的B」、罵「幹」、罵「他媽的」,和那些其實心裡幹得牙癢癢的事。就好像,其實我他媽的也想喝酒、抽菸一樣。
片子一開始五分鐘。鈕承澤不知道在語助詞裡加了多少個「他媽的」,我看著那些圍著他的人,有我認識的大辣出版阿和還有我不認識的其他人。我突然想著,靠,這真是他媽的真實,我都搞不清楚是電影還是真的看他們在討論事情。尤其是我看到阿和的時候,對比他在《練習曲》裡的那個中年男子,更是覺得,真他媽的這部戲,把一些很生活上的樣子都真實的拍起來,菸吶、髒話啊,真的是活脫脫的呈現!
我喜歡這部電影,有一半以上的原因是因為鈕承澤。更確切的說,我喜歡的是那個很坦承的部分,是故事又不是故事,是真實又不是真實的內容。我突然可以替自己在看《我在墾丁天氣晴》時,寫的那些文章,做辯護。也能夠明白為什麼我對台灣電影如此愛好,又如此愛罵!他媽的,真的,台灣電影道理多到你沒空去想,還沒想完一部,下一部就出來了!而又,那些了不起又偉大的道理,在現實生活上,面對那些太多情非得已的生存之道,我們又能怎麼樣啊?
多年前,跟一個大編劇聊,聊說想寫出版社裡的故事、秘辛。我就在想,寫什麼?寫某個作家他媽的龜毛難搞?寫某些主編偷用小企劃的企劃向上邀功?寫採訪稿其實都是在練肖話一兩個小時後的五到十分鐘後生出來的?後來,當然沒有這種出版社的劇情出現在螢幕上。隨後,入了戲劇圈想說試試寫些什麼,又是一個變態瘋子的世界。
大牌的編劇來可以不讀本,不作功課,不知道角色A和角色B之間的關係,然後就來做編劇統籌,真他媽的好當!所以看《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的時候,就覺得豆導真是給他豁出去了,不計其形象,整個把演藝圈的某種爛樣子呈現出來,包括他自己的,包括那整個圈子的。當然,最可貴的,不是揭露這五光十色的圈子,而是一個人的內在。最深沈的樣子!
可能是我對豆子跟甯甯那段感情特別有感覺。那種爭吵,那種哭鬧,那種歇斯底里,都才剛結束掉,所以特別有切身之感。在愛裡面,對方看不見你的愛,在對方的愛裡面,你也看不見他對你的愛,可是明明都愛著,卻又隔著遙遠的距離,於是終結了戀情,然後才有那麼多那麼多的時間,回頭審視自己、檢視自己。
或許,其實那過程中,永遠不知道自己審視的、檢視的,是不是真正結束的原因,可是終於能夠停下腳步,聆聽自己內在的聲音,也終於在那個過程中,解放了自己,讓過去的成為過去,於是生命,已然往前。
但又,最勇敢的,其實不是揭露演藝圈的那些真實,也不是愛情裡的自己的樣子,而是面對母親的那段,就好像我一直沒有問出口的話一樣。《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解放了一些我的內在,解放我嚴肅靈魂裡的頑童;解放我溫柔個性中的任性;解放我在母親懷裡哭泣的渴望,如此真實,又如此貼近。
我寫不出什麼跟哪一部片和哪一片比較,又或者是他媽的拍攝手法如何又如何的那種偉大影評。我其實只知道,人生啊!有很多情非得已之處,可我們吶,就只能默默的,找尋,那些屬於我們自己的生存之道,就像片尾,豆子又在燈紅酒綠的那聲慘叫一般。這才是真實的啊!
(聽豆子罵髒話聽得滿爽的!真的。又,如果不是張鈞甯演女主角,而是真正的馬麻來演,應該很有看頭!)
《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What On Earth Have I Done Wrong?!/2007出品
導演/編劇:鈕承澤
演員:鈕承澤、張鈞甯
P.S
看到認識的人去演戲都會給它笑一下XD
今天高雄天氣晴!可我又到了突然灰色的心情。突然的而已!
樂多那裡懶得更新了!
老實說,我從之前幾集就不想看了。但是已經看了一大半的戲,也不想半途而廢,就好好看完它,再說,其實也不難看,只是我犯龜毛的對劇情挑東撿西,老覺得東不合理、西串不上,看的時候就興味全失,最後就只剩下「我看你怎麼收尾」的心態了。
有人會說,看戲就看戲,本身就不真實啊!幹嘛那麼嚴肅。我必須說,我確實嚴肅了一點,而且不只一點,而是很多,面對一部以生態環保、療癒、人的互動的戲劇,我無法不用嚴肅的態度看它。我當然也想像看其他偶像劇一樣,簡單的看過就算了,可是對於自己已經期待的導演、編劇來說,有了期待,就會希望看到些什麼不一樣的,一旦期待了,相對的期待不符預期,就一定會有失望的感覺。
也有人問啦!很簡單啊,怎麼會看不懂。那我們就一一的來看,哪裡不懂,為什麼不懂。
●楚大哥
前面一直舖陳楚大哥有多麼神化到一種境界,約莫到了剩下最後兩集,才一反常態的,讓全球金控的案子出現危機,讓楚大哥身陷泥濘。請問,還有兩集它要怎麼舖陳?(這還不包括亮亮跟阿南、天氣晴跟雨不停都還在不明朗的狀態之下。)當然,如果讓全球金控的案子,如楚大哥預期的順利,又好像太順利了一點,好吧,那就來個楚大哥失蹤,來個沒有人處理,最後再一起緬懷楚大哥,咱們說這樣好不好?
一點都不好。這比順利的處理全球金控的案子還要爛上一百倍。尤其是當Anko對著紅孩兒們講著那段:「以後當你們回想自己十幾歲的時候,還有楚大哥這麼一個人物……」我差點沒有砸了電視。丫不然我們現在在看立志片嗎?現在還是那種莊敬自強、處變不驚的年代嗎?不是了嘛,是不是?有必要因為劇情太短結不了尾,就把一個人搞失蹤,然後再來這麼一招追憶一個神化的人嗎?
著實的浪費了楚大哥這個角色,從前面舖的都浪費了,但如果不要一開始就神化他成那樣,後面也不會那麼難收尾,你說這療癒系的偶像劇,搞了一個長期吃百憂解的人真的去尋死,到底是療癒了什麼?是用楚大哥來療癒了其他人,還是連墾丁這樣一個風光明媚的地方都無法讓楚大哥有正向的思考呢?
如果說到療癒,那麼,我們還有兩個角色可以討論,一個是雨不停,一個是阿南。
●雨不停
有一段戲,根本就是廢戲。就是後來劉建章因為資金周轉不靈,想要安排雨不停做個噱頭,試圖扭轉自己資金周轉的問題。問題來了,這段為什麼存在?是為了讓雨不停在最後逃開墾丁後,還跟劉建章能夠再重逢,然後再來一個阿南苦口婆心的勸說,雨不停終於放棄劉建章,回到了漢文的身邊,然後讓墾丁治癒她的憂鬱?看起來一切是合理的。但是我會試著以抽掉那段戲為原則,看看是否還能接續下去,如果可以,那麼那段就是多的。那既然是多的,它存在又是為什麼?
我們再回頭看雨不停回台北處理她與出版社的合約問題,其中冒出了另一間出版社,告知雨不停只要合約問題解決了,他們願意與雨不停合作。後來官司解決了嗎?解決了。但是雨不停真的有再起爐灶嗎?沒有。反而入住精神科治療,然後成了一個過氣作家,好像集其一身就是要讓她一定得回墾丁事情才能解決一樣。這樣矛不矛盾?我認為,是矛盾的。要嘛,你不要讓雨不停還有機會跟別人合作,要嘛你可以讓她跟其他出版社合作了,回墾丁也可以寫作,沒有什麼不行的啊!哪有人舖了一個橋段,又不用它,那幹嘛花時間去舖陳?
●阿南
阿南這段是舖得最好的。但是是基於「療癒」這件事。他是唯一一個在靠墾丁找到自己的人。知道自己可以做什麼,能做到什麼呈度,開始有了夢想,開始去實踐夢想,那都是墾丁帶給他最正向的結果。在這個點上,我就可以稍微不去懷疑「開店真的有那麼容易嗎?」、「生意真的會好到讓他們維持生計嗎?」這些,我覺得是不需要太過去思考的問題,還有一個樂天派的漢文擋在後面,阿南在這個點上也就沒有需要去質疑了。
倒是阿南與他父親的合解,因為是最後一集了,你不這樣演,後面也沒時間演了,所以就來個父子大團圓的戲碼。這根本就是不用看到最後就知道它怎麼演的。但是你如果要問我:「丫不然怎麼樣比較好?」我會告訴你,它都最後一集了,不然還能怎樣,再拖下去,哪來的End?
最後,做個總結。不懂的部分,不是對劇情的不懂,而是對整個舖陳的比重,以及許多橋段為什麼出現感到困惑。劇情我當然嘛有看懂,但就是一整個虎頭蛇尾的感覺。就前面還滿精采的,後面就一直趕呀趕的,那個這個都交代不清楚,還來個楚大哥失蹤這種爛戲碼。雖然我明白憂鬱症的人可能會對這整個世界感到沮喪,丫可是再去回想一下,這齣戲打著的是什麼名義,是「療癒」耶!
好啦!或許會有人說,總不會每個人都那麼順利的被療癒了嘛!至少阿南和雨不停都有被療癒到啊。那麼,楚大哥就是沒有被療癒成功的那個是吧,一定要來搞個對照組才會讓這整齣不那麼像立志片就對了。也大概只能這麼想了吧!我猜。
加註:
請問一下,阿南和劉建章在醫院之前什麼時候碰過面了?怎麼在醫院會像是之前碰過面一樣熟絡?
導演:鈕承澤、林清振 編劇:王小棣、溫郁芳、黃瓊慧、張可欣、柯雁心
演員:李康宜、彭于晏、阮經天、李紹祥、張鈞甯……
P.S
我還是會去看豆導的《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啦!
從前面兩集開始,墾丁的問題就已經慢慢浮現,到了11、12集,漢文的表哥阿冬,騎著水上摩托車撞上同樣在海上的遊客,引發了13、14集亮亮提出的BOT案。老實說,我雖聽過BOT這三個英文字,但卻不知它實質上,究竟是什麼。於是我用咕狗大神(google)找到wikipedia(維基)上所解釋的BOT。
何謂BOT?即BUILD(興建)、OPERATE(營運)、TRANSFER(移轉)三個單字的縮寫,意指將政府所規劃的工程交由民間投資興建並經營一段時間後,再由政府回收經營。台灣又以台灣高鐵為最重大的BOT案(資料參考維基百科)。從字面上,我們似乎能夠朋解BOT為何?可是回到戲劇裡,就讓人覺得「BOT」這個詞,被搪塞得有點草率。(好歹也解釋一下BOT是啥子鬼!)
即使亮亮面對著阿佐的質疑,說出她曾經對提出BOT案所做的努力與所耗費的心力,我們始終只能像阿佐一樣,憑藉著亮亮的話,去想像,她怎麼促成這個BOT案的形成到推動。可是一個水上摩托車的案子,關係到當地居民賴以為生的工具,以及其他必須去協調的細節,都不見劇情的舖陳,即使亮亮或是整個墾管處再怎麼用心,少了一個步驟,都會像後來抗議那樣引發爭議,只是劇中人物可以抗爭、抗議,但劇外的觀眾能不能問一句:「啊有那麼簡單嗎?」
總覺得後面的戲,有些趕。趕著把議題放進去、趕著把事件突顯、趕著角色與角色之間的發展,搞得不是截頭,就是截尾的,好幾個地方像少掉了什麼。就像阿冬撞完人後,好像沒事一樣;雨不停知道誰是天氣晴,所以兩個人就在一起;亮亮很簡單的提出了一個BOT,然後被認同被執行。一切理所當然的進行著,劇情的斷層產生了跳躍的感覺,只能自己串接上。
支線的部分,也有一頭霧水的感覺,像是雨不停前男友的戲份,還牽扯到另一個廣告商,著實的讓人不明白,為什麼硬要穿插這一段進來?(難道後面還有戲?)而雨不停的官司,是為了什麼存在?是為了讓天氣晴一表對雨不停的愛,讓他跟楚大哥借錢合解,好讓雨不停認為真的找到了真愛?
或許是劇情一再的從墾丁的問題與療癒這兩個主題上跳來跳去,加上我個人去拆解劇情的習慣,才會產生很強烈的跳躍,而這樣的跳躍,雖然讓人感覺有點頭暈目炫,但仍舊會很期待後面會怎麼發展、怎麼收尾哩!
加註:
就人體解剖圖來看,脾臟在人體的左邊,而不在阿佐被刺的右邊。我不是故意找碴,就剛好問了一下在醫院工作的老姊。
導演:鈕承澤、林清振 編劇:王小棣、溫郁芳、黃瓊慧、張可欣、柯雁心
演員:李康宜、彭于晏、阮經天、李紹祥、張鈞甯……
P.S
南方有陽光,但微冷。想曬太陽的,過年可以來玩!
墾丁的問題,從一開始的舖陳,到這兩集,終於藉著兩個外國遊客,開始將問題丟回給像亮亮這樣在墾管處工作的工作人員。在此之前,我並不知道大街也是墾丁國家公園的一部分,一直到氣憤的外國遊客氣憤的對亮亮糾舉大街在存於國家公園內時,我才能意識到,為何原來來欣賞美景及遊玩的外國人,可以如此氣憤。(當然,我覺得這個外國人的情緒來得有點怪!)
亮亮說:「是先有居民,才有國家公園。」所以也就能夠明白一些關於保育、環保,這些該被保護的問題,在墾丁無法落實去執行的困難。面對不熟悉當地風俗民情的遊客來說,「保育」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但是回歸當地居民的生活,墾丁的問題,似乎存在著比較大的「教育」問題。
誠如我在高雄與台北兩個城市居住,可以發現「意識」這件事情有多重要。由於台北是個發展快速、資訊發達的城市,那些環保意識及其他大大小小的關於土地、關於群體意識,都來得比南邊來得強烈。因為吸收的資訊多,相對的個人意識也較發達,由自身向外關注的事情也較為廣闊。
由於人口外移嚴重,南部留下的,幾乎不是老人就是小孩,更別說最南端的墾丁、恆春。當然,在觀光產業的帶動下,開始有北部的人南下,外流的人口回籠,為了振興南端,大家無所不用其及的創意,開始一連串的開墾,帶動了當地的發展,卻忽略環境保育的事情。在極度消費原有的資源下,從外國人的眼中看去,就如同劇中所述,怎麼會這樣胡搞一個國家公園呢?
再回到亮亮的角色來看。她沒有楚大哥那樣被神化的形象,但她的角色,卻實在的站在一個「教育」的位置。她懷抱著強大的理念,希望可以在保育及當地人情風俗下取得一個平衡。她理解所有存在於墾丁的問題,也理解問題需要時間改變,需要慢慢教育,才能讓墾丁變得更美、更好。
台灣的很多地方,都有這樣的問題。我們從台北看台灣,會知道群體意識高漲、環保意識抬頭,以及每個人都有其意識的在鞏固著自己的意念。但是當角度拉到台北以外的城市去看,就能夠發現,當資源不足、資訊不夠的狀態下,人們總是囫圇吞棗的吞著發爛的媒體給的訊息,以訛傳訛,一手傳過一手的消息。要傳遞正確的觀念,是難上加難了。
也正因如此,改變的速度變得緩慢,但還好的是,空間也相對的增大了。只是這樣的空間,需要政府的支持(例:戲中亮亮的科長,對抗的便是再上一層的公家體制),以及相對的資源,才能帶動整體的改變。
(這段讓我想起《赴宴》裡,原住民的山地開發案。)
雨不停跟天氣晴終於相遇了。雖然那個IP位址有點牽強,但相遇的方式,還算能讓人接受。但後來沒有想到雨不停還回頭過來找天氣晴,實在是不可思議。感覺上太過順利,看不出雨不停的離開後又回頭的情緒轉折,好像少了些什麼!
下一集,就要換亮亮跟阿南這對上場了。墾丁的問題,也持續的冒著泡,後來會有什麼樣的劇情?迫不及待的希望星期六快來。
導演:鈕承澤、林清振 編劇:王小棣、溫郁芳、黃瓊慧、張可欣、柯雁心
演員:李康宜、彭于晏、阮經天、李紹祥、張鈞甯……
(其實我覺得公視可以做一些墾丁的桌面!應該很漂亮才對!)
P.S
天氣微涼!腦袋痛了好幾天。
我姊說想要一個像漢文一樣跨性別的朋友。
豆導終於出現了。我姊說的沒錯,他根本就是神。墾丁之神,好像他一在就可以解決所有的事情一樣。Party辦得像園遊會一樣,辦得太大,理念很多,好像就 可以理所當然的照顧著一整個墾丁的很多事情。神化,果然楚大哥被神化了。是故意的?就好像在嘲諷一些事情,像是中輟生,像是人口外移,像是大街毒瘤!不知 道其用意何在,就像擺了一個角色,在告訴很多人,其實「墾丁也可以這樣」的感覺。
只是楚大哥再怎麼樣的被神化,他還是個男人,被雨不停誤認為天氣晴的男人。於是爛戲出現,那滿口雨不停信以為真他就是天氣晴的調調,兩人相遇,溫柔、眼 淚、房間、接吻、過夜。神化後的楚大哥,為什麼又要演一個狗血到不行的角色?只能說,如果沒有這個角色,這部戲就太偶像劇,但是加上了這個角色,就是讓人 在神化裡去思考那些被引出來的問題,只是他不那麼令人討喜。
我也沒有特別不喜歡楚大哥這個角色,但跟雨不停在Party那一段,實在覺得濫情了一點。不過倒是帶了楚大哥也有精神疾病的問題。雨不停的病是什麼,上一 集就開始舖陳了,鏡頭曾經帶到雨不停的沙發上有一本《躁鬱之心》,雨不停吃百憂解、自殺及受刺激後出現的反應,在這個點上,不知道要被塞進什麼議題?是陽 光、美景可以療癒憂鬱(躁鬱或是其他精神疾病)?還是其他?
這兩集看起來,是為了給楚大哥一個神樣般的出場,其他人的戲不強,不過仍在小地方放了一些東西,例如:英文解說員、對照亮亮說的大街毒瘤,外國遊客拍店家 背後的亂,都很有意思。看之後要怎麼把這些東西串在一起囉!以及楚大哥怎麼搞一個人造浪和六星級飯店,怎麼徹頭徹尾讓墾丁變成一個極其完美的聖地。
下一集,真的天氣晴要跟雨不停相認了。剛好在戲還剩一半的時候相認,接下來還有十集,會是療癒雨不停的劇情嗎?感覺上後面的劇情會越來越緊湊,越來越被塞得很滿很滿。(啊~~是每一次看小棣老師寫的戲,都要被塞得腦袋轉不過來嗎?)
導演:鈕承澤、林清振 編劇:王小棣、溫郁芳、黃瓊慧、張可欣、柯雁心
演員:李康宜、彭于晏、阮經天、李紹祥、張鈞甯……
P.S
高雄熱到穿無袖。(只有我啦!)
漢文真是個開心果。
人因夢想而偉大,漢文和阿南因為衝浪店的出現而壯大了勇氣。看似很簡單的夢想和希望,本來應該遇上重重難關,沒有想到是那麼簡單的被實現,除了亮亮微微的 站在反對的立場之外,幾乎沒有反對的聲浪。當然,後來漢文爸爸出現的反彈,以及阿南隨時都會有抽身的可能,夢想是遇上了不少瓶頸,但看來卻覺得漢文的夢, 好簡單、好容易就實現了。漢文用寄居蟹不換殼的例子,比擬自己。於是他走出了原來的殼,換上了夢想這個殼子。不知道是因為為了要營造墾丁、大自然帶來的力 量還是怎樣,換上夢想的殼子,漢文的夢想在第一關,舉步不為艱的,往前邁去!
一直沒有提李紹祥演阿佐的這一角。其實看他和李康宜,總會看到《求婚事務所》裡黃小俊和李一珮的影子。李康宜,演的角一直是這個調性,其實沒有什麼太大不 同的樣子,而李紹祥在阿佐和黃小俊之間,雖然是有差異的,但是表演的方式,總會讓人想起黃小俊,想起黃小俊的羞澀、退却,連表情都一樣。可能是角色設定, 可能是任何原因,我習慣了李康宜演的角色,卻無法從阿佐身上跳離黃小俊。
除了阿佐外,這兩集最怪的,莫過於趙自強演的總編輯一角,從一個氣勢逼人的總編輯,變成一個溫暖安慰雨不停,甚至釋出好感的轉折頗讓人覺得突兀。雖然後面 補上了一個橋段,要說明為什麼總編輯做了這樣的轉折,可是感覺上,牽強的可以。若是能把後面這個橋段移到前面去,或許可以轉得漂亮一些。
在這兩集,亮亮跟阿佐講了「失落的一角」這個故事。這個故事,或許可以套在阿佐身上,也同時的,可以套在漢文找未來、阿南找自己、雨不停走出她的家來到墾 丁找她失去的那一角。每個人都在尋找,每個人都會碰到自己遺失的那一角,這應該也是這個故事跟這齣戲,最契合的部分。而墾丁,就是這些尋找過程中的一個夢 想地。
這齣戲,當然結合偶像劇的各項元素。但是我已經開始嗅到一點點偶像劇裡沒有的氣息。很簡單帶出沙灘垃圾被亂丟的問題,隔代教養衍生的休學、輟學問題。不知道故事後來會不會發展開來,但總是旁敲側擊的加了偶像劇不關心的元素進去。這應該也補足了偶像劇向來失去的那一角吧!
等了好久的雨不停,終於在一番絕望、墮落之後來到了墾丁,遇到了那個與她對話的天氣晴,他們什麼時候會擦出火花,會出現什麼樣的情節?還是拭目以待吧!
導演:鈕承澤、林清振 編劇:王小棣、溫郁芳、黃瓊慧、張可欣、柯雁心
演員:李康宜、彭于晏、阮經天、李紹祥、張鈞甯……
P.S
陽光快來。高雄也好冷啊~~
緩慢。是高雄這座城市現在給我的印象!更南端的墾丁,一樣有著慢到不行的步調,甚至加了一點慵懶。這片蔚藍的海天,有著神奇的魔力,不管是什麼樣的人去到那裡,就容易被大自然的景色給療癒。就像是郭紹南寫給媽媽的信,好像一切都平靜下來,好像不會再有什麼紛爭一般。
過去看阮經天演的戲不多,印象也不深厚,這一次的他,卻有著強烈且深沈的孤寂。即使身旁已經有漢文和亮亮,一個一派天真、一個熱心溫暖的人,還是無法掩去他內心裡那份想與世隔絕的孤單。阮經天著實的把這份感覺表現出來,還將那份孤寂感埋在他的心裡,彷若他就是郭紹南一樣。
而另一份孤寂感,就從雨不停身上散發。一個網路當紅的作家,私下的情感波折,讓她選擇結束生命,即便如此,就算血流如注,她還是殷殷期盼她打開門後,站在 門口的人會是這個讓她一直孤單寂寞的男人。視這段感情如命的她,將自己緊閉封鎖,而與男人承諾一段快樂的感情,讓自己深陷泥濘。
比起雨不停,郭紹南幸福的多,即使他保留了非常多的秘密,但他始終抱著敞開心胸的態度,讓他不像雨不停一樣,只能在泥濘中待援。原因不在他到了墾丁,而是 他離開了台北,展開了一段旅程,而這段旅程,讓他接近人群和大自然。這是雨不停缺少的,離開一個地方的勇氣,踏上旅程的決心!
支線的部分,非常精采。用雨不停和郭紹南這兩個角色做了很強的對比。情節在郭紹南去衝浪和雨不停自殺之間替換,充滿了比較的意味。一個是聽了漢文對衝浪的 喜愛後,迎向自然;一個則是發現情人有另一個情人,選擇死亡。兩造相比之下,迎向自然的雖然溺水了,但是發現了自然的美麗與自身的價值,感覺上就比自殺的 更勝一籌。
主線的漢文,當然還是最主要的主角。關於他細細思考的未來,以及他的當下,也是三、四集的主軸,以致讓阿南興起問漢文:「何不開間自己的店。」而舖陳了接 下來的劇情。看著彭于晏在墾丁,就想起他在東岸拍的《海豚愛上貓》,也就不免想起花東的美景。這兩集,雖然都集中在人物的故事發展,但還是巧妙的安排了亮 亮導覽南端美景的部分。
花東,還算得上是台灣的一塊淨土,還未過度的開發,台11線沿路還保有著自然而成的景色,不若墾丁大街的繁榮與熱鬧,當亮亮帶著學生去看美景,似乎在預告 小棣老師會用一些議題,來帶領我們往下走去?而角色的自覺以及角色之間的火花還會有什麼樣的衝撞,同樣也讓人為之期待又企盼。
現在我只能說,王小棣加鈕承澤,實在是充滿議題又不失愛情調味,而角色自覺的部分,又理性感性兼具,這樣的組合實在了不起!!
導演:鈕承澤、林清振 編劇:王小棣、溫郁芳、黃瓊慧、張可欣、柯雁心
演員:李康宜、彭于晏、阮經天、李紹祥……
P.S
一次兩集,看得滿過癮的。
高雄。天氣晴。還穿短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