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終於。結束了這一段旅程。
終於。結束了這一段旅程。
樂多的夏日傳說,今天是最後一篇,這次參加這個活動,始於閱讀《偷書賊》,結束在閱讀《越讀者》,這是一開始就安排好的。沒有特別的意思,最大的原因莫過於我讀書的速度之慢,又碰到《越讀者》這類我讀不快的書,就將它擺在最後了。但是,至今我還沒能完全看完。
我不愛看書,跟眾多書看到家裡沒地方堆的書蟲比起來,我算是不看書的那種,但再跟完全不閱讀的相比,我又算是有在看書的那種。之前在《白色巨塔》那個主題裡有提到,這一年看的書遠遠比起過去四、五年看的書還多,若是再精算一下,兩三個月的讀書量,可以超過過往每一年累積的數量,而且類別更是與看的書大不相同。究竟,是什麼樣的原因開始改變?
我完全不能不提是因為我認識小小書房的店長沙貓,以及小小書房的存在。若說《越讀者》是在教讀者怎麼找到對的方法去閱讀,那麼在看此書之前我便因為這麼一家獨立書店的存在,開啟了我對閱讀的認識,以及實行閱讀這件事。
講到在書店工作,當然不是一件只要把自己當成文藝青年,翻翻書、看看書的那種浪漫工作。真正要能到書摸一下的時間,大概只有進書、上書,以及整理書櫃時,而這過程裡,是不可能擁有看完一本書的時間,或者是能夠像逛書店一樣,一本接著一本翻,挑選自己想讀的書。不過,在這個過程裡,如果有一個比你懂書,或者比你了解這整家書店的書的人在,就可以把他們當成字典一樣查詢。
我常幹一件事,在書店裡,只要開始進書、上書、整書櫃,我就會開始問著沙貓,或是比我懂書的店員H,甚至是只有幾個晚上會出現的發發:「ㄟ,你有沒有看過XXX的書?」、「好看嗎?」、「寫些什麼?」、「那你有看過XXX這本書嗎?」、「會不會很難?」……
在這整個過程裡,我開始了自己的閱讀,跟他們的問與答成為我找書來看的依據,當然,不是每一本書他們都看過,我也會藉由讀者找書時,去翻一下為什麼他們要看這些書,可能有人會問:「那他們推薦的,你都看嗎?」沒有噎~這只是一個開始閱讀的過程,在某些程度上看不懂的,我也沒有那麼急著想要越級去讀。
也正因為這樣的不急迫,反而成就了一本接著一本看完書的結果,比起更早之前對資訊焦慮的恐慌,形成完全不閱讀的習慣,這樣開始閱讀的過程成為一種較為輕鬆的方式。有時候我也會想,每個星期的新書這麼多,我要花多少時間才能消化掉這些書?但也因為看的書慢慢的累積,也開始找出了自己的閱讀習慣,漸而延伸至其他相關的閱讀。
關於「閱讀」這件事,我想《越讀者》可以提供不少的方法,但最重要的是,自己本身要找到自己的閱讀喜好,才能慢慢的展開。當然,如果你還有一些可以讓你跟我一樣問那些亂七八糟的問題的人,我想你離閱讀這件事就更不遠了。「閱讀」不是一件看起來高尚、文藝、浪漫的事,每個人都可以閱讀,只要你願意!
2007.05 網路與書/ISBN:9789866841026
作者:郝明義 繪者:張妙如
P.S
寫完了。明年再報我就會起肖~~
已經忘了上一個揮汗如雨的夏天,是幾年前的事,那個時候每天上學前及放學後,在球場的時間,是最快樂的時光,球在指尖的感覺,不管過了多久,只要再碰到球都還能記得。
在看《奇蹟的夏天》的時候,總會不經意的想起那每一個夏天的烈陽、微風、草地味和幾根動不動就會起水泡的腳指。我跟男孩們不一樣,我不踢球,我打籃球,但一樣的是,我們都有過那樣毫無怨言,用力燃燒的青春。
不曉得為什麼,其實我印象中的球隊,都不怎麼快樂,每天都板著一張臉在練球,教練也一樣,總是讓人覺得不能太過接近,反而是我們這種不打球隊,每天管它是輸是贏,總要打上幾個小時的人,打起球來一直都很快樂,也因為看著他們打球好像在受折磨一樣,所以遲遲都不願加入球隊。
不曉得這跟花蓮的好山好水有沒有關係?又或者是跟他們處於資源過少的地方?這些男孩眼中對球的熱情、執著,總是那麼輕易的就觸碰到那些曾經在夏天裡燃燒的心。踢足球就好似從前打籃球一樣是第二生命,如果說,這部片最成功的地方,莫過於就是將這些男孩們那份投注在足球上的熱力,拍得那樣深刻,那麼打動人心。
在前一陣的紀錄片風潮中,《奇蹟的夏天》比起其他的紀錄片,多了很多商業的味道,但是跟著這些愛踢球男孩,彷彿就與他們置身在其中,那些美麗的畫面、律動的旋律、長得都還不錯的球員、戲劇性的鏡頭角度,讓人幾乎忘記這是一部真實上演的故事。
原本以為,故事的最後,會像所有美好的結局一樣,有一個英雄般的PK賽,將教練高拋上天。畢竟這不是被編劇寫好的劇本,我們還是都得回到現實的生活裡面。我們不會知道,這些男孩的未來是什麼樣子,是繼續有他們的舞台讓他們揮灑,或是結束了這段故事,展開他們另一段人生。
這是一場真正上演的人生,是每一個男孩的青 春,或許有一天他們或許可以變成國手,或者是跟教練所說的一樣,最後還是回到做模板的日子,但是這個夏天,想必是會牢牢著伴隨著他們的記憶,一直一直往前去,就像片中提到的,有一天他們或許會跟他們的兒女提到,這個夏天,他們做過的事情。
這是一部喚起青春記憶的紀錄片,它可能是男孩們的奇蹟的夏天,也可能是我們的每一段被記憶的季節!
《奇蹟的夏天》官方網站
做得很不賴。
《奇蹟的夏天》( My Football Summer )
2006出品/山水
導演:楊力州、張榮吉
P.S
只剩最後一天了!
初看到這本書的時候,純粹只是好奇著,像這樣一本書,擺在書店裡,究竟還有誰會花錢買它,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便拿起來看了一下。「一整年都不買」,作者茱迪在一次節慶購物的過程裡,做了這個決定,她和保羅立下誓言,從2004年1月1日起,只購買生活、保健、工作的必需品,包括日常用品、糖尿病貓咪的胰島素、衛生紙、上網配備……
會對這本書好奇,全然是我也過了比過去生活還要節省的一整年(請別誤會,在這一年之前,我也只是一個收入微薄的上班族)。如果你問我對於過現在這樣節省的生活會有什麼損失,我還回答不出來,頂多只是告訴你,上餐廳、逛街、買CD、看電影的機會變少了,這樣到底算不算損失?其實也還好,因為我還有堆積如山的DVD和VCD還沒看完,我也不愛逛街,所以也沒有什麼好損失的。 Read More →
寫東西寫到腦子炸開。原本在行事曆上排好文章的順序,《面子》被我從行事曆上抽掉,但實在是腦汁快被榨乾了,還是拿出《面子》再看一次,然後想些什麼來寫。並非寫這部片很簡單,而是覺得應該要藉由它好好放鬆一下。
《面子》,第一次是在北上的回程在客運上看的。很幽默的一部片,也是女同志電影裡,比較輕鬆愉快的片子。記得多年前看《男孩別哭》(Boys Don't Cry)的時候,被那內容整個重擊,我向來就沒辦法看硬是要用晦暗的劇情套在這類比較邊緣族群的故事,那樣的壓迫太讓人喘不過氣。
我總是不明白,同志為啥一定要生在黑暗裡?究竟是社會不能接受,所以躲在邊緣,所以黑暗,還是因為它本身就黑暗,容易被邊緣化?不知道。總之,我喜歡陽光面的東西。至少,愛情是需要陽光滋潤的!
《面子》起碼就是這樣子有陽光味道的東西。不論是在同志這塊的故事,亦或是老少配的情節,都閃耀著光芒(嗯,真的是光芒)。當然,看起來是有那麼一點太過完美,在東方人的保守及拘謹的生活形態裡,怎能接受一個女人48歲與跟自己女兒一樣的年輕男人戀愛,又怎麼能輕易接受女女之間的戀情,但這部片沒能讓你來得及思考,它給你什麼,你就看就對了。
面子若是等同於命運、等同於妥協,那麼相愛的人是什麼呢?這部片在描寫著女性對於傳統的反撲,同時,也在反擊傳統的價值觀,更藉由西方人的幽默,將許多看起來違背傳統道德的事情給輕鬆的帶過。是說,相愛本來就是那麼簡單的事,幹嘛老是要讓這些事如此複雜搞得大家陰暗,讓許多事都無法見光呢?
愛就要愛得閃閃亮亮,要勇敢面對愛人,這才是愛情呀!!!!
還不能面對愛的人,趕快來看《面子》,讓你信心倍增哩~~
(嗯~白色巨塔把我腦子吸乾了!)
《面子》( Saving Face )
2004出品/博偉 ( 台灣 )
導演/編劇:伍思薇 ( Alice Wu )
演員:陳沖、楊雅慧、陳凌
P.S
剩三天了。嗯,我盡量再榨腦汁哩~~
戲劇的改編,向來是龐大而複雜的,特別是像山崎豐子這種動不動就寫出厚厚三大本的作家的原著,改編起來尤其辛苦,或多或少的刪增,都會引響到戲劇本身的張力。
在《白色巨塔》裡,劇本占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假設編劇照山崎豐子的寫作方式來改,那麼這部戲的效果可能就沒有那麼好,原因不在於山崎豐子寫作的技巧,而是時空背景的不同,以及要用多少時間舖陳一部戲劇。編劇井上由美子在這個部分,很完整的將小說裡看起來的模糊地帶更清楚的突顯出來。
從戲劇來看,井上由美子潤飾了山崎豐子筆下的角色,可能是因為山崎豐子生長的年代以及故事的原始時代背景,讓小說裡的幾個要角,在性格上有著過分強調的部分,而顯得咄咄逼人。財前是,里見也是,大河內教授更是讓人感受著嚴厲的刻苛(甚至,有時感覺刻薄)。不僅如此,就連東教授之女及里見之妻,也都明顯比劇中的角色來的尖酸。
而在劇情的安排,抽掉不需要的角色及橋段,加強財前在對抗體制時的無奈,而非處心積慮的爭奪權位。財前並不壞,說他只是為了想要擺脫自小窮困的生活,或者說他只是不甘心東教授因為他的能力享有一切教授的權力,都不那麼正確。
正確來說,財前是最清楚「權力」的力量的人。他知道一旦坐上了那個位置,他就更能實踐他對於醫院的理想,他想像著跟里見同時工作,同時打造最好的醫院的樣子,光是這點,他就比起只爭權力的東教授來得讓人尊崇一些。
不能否認的是財前在對抗這整個體制時,被教育成一個必須要用盡手段,才能達到目的醫生。但就財前這個角色,要傳達的並非是體制扭曲了財前,更要強調的是體制是怎麼堅不可摧的存在、保守的觀念及舊有的惡習是如何的惡性循環著。最後,財前靠著各種方式及他的努力和能力如願的坐上了他要的位置,但他卻敗給了死神,這點看來有些諷刺,但已經是最好的結局。
對於佐佐木的官司,小說及戲劇裡的呈現是有出入的,而這樣的差異, 也造就了劇裡財前的另一個形象。小說裡,財前認坦承自己曾經有懷疑過佐佐木肺部的癌細胞轉移,但在劇中,財前則是十分堅決的認為,未曾有癌細胞轉移的狀 況。前者,會造就財前的矢口否認且捏造作假的形象;後者,若要追究責任,也只能說判斷錯誤,還不至於讓這個人的形象全毀。
若說,財前這個角色是個不知悔改的,小說是成立的,戲裡就不能套用。不清楚為什麼做了這樣的改變,但卻加重了財前的死亡之時,另人惋惜的心情。財前堅持是即時的處理問題,少了縝密的思考,做出了錯誤的判斷,造成了病人的死亡。
畢竟,醫生是人不是神,他主宰了所有人的性命,但卻不可能完全達到十全十美的地步,而這樣的安排,也應証了里見在法庭上說的:「法庭是讓醫學進步的地方。」如果財前沒有死,或許在他往後的診斷裡,他會更為細心的注意那些細節,不再只是為了奪取自己想要的地位。
《白色巨塔》在經過那麼多次的改編、那麼幾十年的時間過去,還是可以注意到年代的差異,替角色做些微的改變,以及在劇情上做些微調,都能讓人打從心裡稱讚著。即使它描述的故事是自古不變的社會形態,但能夠把它拍得如此精采,也不妄讓人再多花時間去思考其中帶給人的意義。
導演:西谷弘、河野圭太 編劇:井上由美子
演員:唐沢寿明、江口洋介、黒木瞳、矢田亜希子、水野真紀、上川隆也……
資料來源:
日本偶像劇場
CIA中情局 Doramania板 特別企劃─白色巨塔特輯
P.S
快來不及了~~~哇!!!!
山崎豐子的《白色巨塔》果然很有重量。以她的年紀、創作的年代來寫這部小說,遠比侯文詠的來的嚴肅且沈重,巨塔發生的故事也較為複雜,給讀者思考的問題,也更為深遠。除了巨塔內的派系鬥爭之外,還更深入的探究鬥爭背後權力意義,她用了象徵正義的里見脩二來對比爭奪權力的財前五郎,她將「好人」、「壞人」通通混雜在一起,讓人性更為糾結。
在這部小說裡,山崎豐子藉由權力來畫分這兩派人,一派是像財前這種為了權力爭得你死我活的,另一派則是像大河內教授及里見這類剛正不阿、安守本分的人。但山崎豐子不論怎麼描寫權力鬥爭的細節,她都替財前在「當醫生」這件事上,保留了一點熱情,不論怎麼爭奪權利,財前對於替病人完成手術這件事,總是執著且專注,這個程度,一點也不輸給里見,但財前知道唯有自己坐上最高權力的位置,他才有可能用自己的權力去做些什麼事,或改善什麼。
雖然這麼說,不能抹掉佐佐木被醫死的事實,同樣也不能保證財前坐到那個位置之後,是不是真的能夠扭轉醫院的行事方式。但我想,山崎豐子沒有要讓所有的讀者討厭財前這個角色,財前只是她用來突顯醫生行醫背後那些政治文化(這點在日劇裡很清楚),財前究竟是好人還是壞人?
甚至那段財前到德國參加國際會議時,讓他走入了集中營,讓他看見納粹大量屠殺猶太人的歷史,讓他思考人類擁有權力時,是怎麼實行那樣的暴行,在此同時,她也在提醒讀者(所有的權力擁有者),當權力加身時,是可以主宰別人的性命,希特勒是,醫生也同樣是。
我們當然可以去探討財前這樣一直想往上爬的原因,是因為自小貧困,自己跟著東教授那麼多年,被使喚來去,他想即早搞掉東教授,可以讓財前的名字與第一外科畫上等號。但是我們不能不想,假設東教授不要那麼害怕財前將他比下去,真心的把他當成一個可以傳承的人,這個財前,這個故事,會不會就比較有人性?(是說,它已經把「人性」寫得很透徹了!)
這個故事,已經比起那些讓你徹底在黑暗裡被掩埋的故事,來得有溫度一點。像是財前和里見惺惺相惜的部分,幾乎很難會有人願意在這樣人性陰暗的故事裡,加上這一筆。它顯得過於刻意及扭捏,但山崎豐子把它寫得很好,至少你不認為,這兩個人虛假,也同時能夠感受著這個故事並不只是要告訴你人性有多黑暗,而是有更多更多人的本質,以及至少還有一點點一點點對人性的期待。
最後讓財前死掉的安排,跟侯文詠一樣,結束在一個讓人思考的點上。只是,這一次思考的人不是那個當事者,而是讓財前變成這樣的整個醫院文化,包括了那些大大小小的教授們。財前,只是一顆棋子,用以提醒每一個人,權力可以用來改變任何的狀態,那也包括了,相隔幾十年一直都還存在的,那些文化。
※如果不是因為看完了這三大本厚厚的《白色巨塔》,我應該會一直抗拒看那麼厚的小說,更別說三大本了。《白色巨塔》改變了我的閱讀習慣,這一年看的書,幾乎可以抵掉我過去四、五年看書的數量。所以我說,我應該好好感謝《白色巨塔》!(《華麗一族》看完日劇就沒勁看書了。拿來看別的書好了!我實在不愛山崎豐子的囉嗦~~)
《白色巨塔(上)》2004.11 商周出版 ISBN:9861242899
《白色巨塔(中)》2004.12 商周出版 ISBN:9861242902
《白色巨塔(下)》2005.02 商周出版 ISBN:9861242910
P.S
日劇和書有一些不同。接著再寫。
九九年,侯文詠寫了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白色巨塔》,姊姊買了這本書,她剛正邁出校園,加入白色巨塔。當時沒有耐心看完這種厚厚一本書的我,連正眼也沒瞧它一眼,一直到我看完了日劇的《白色巨塔》,再看了一集台灣電視版的《白色巨塔》,終於拿起了侯文詠的書,一個字一個字的啃了起來。(順序:日劇→台劇一集→侯文詠→山崎豐子)
《白色巨塔》寫的是醫院的事情,卻直指人心的黑暗,這很是侯文詠的風格,無法停頓,你就是想要看那些「好人」、「壞人」究竟最後的下場會是什麼?於是故事,就這樣子結束。我對醫院文化一點想要知道的念頭都沒有,但因為有家人待在醫院工作,你很難不聽到任何一丁點關於醫院的事情,只是,那些內容還是沒有《白色巨塔》那麼戲劇性。
人性真的很有趣,當你以為很多事情,經過時間就會被改變,直到你到某幾年後再看同樣的事情,發現沒有改變時,才知道原來有很多事情,是這樣無止盡的重複輪迴著。不論日本或台灣的《白色巨塔》皆是如此。不論是幾年前的侯文詠或是幾十年前的山崎豐子,他們筆下的故事,在現今仍舊不斷的發生著。就好像,看《白色巨塔》時的抬棺抗議、丟灑冥紙,以及收受紅包、媒體爆料,都像是昨天才發生在眼前的事。而巨塔裡的鬥爭,也像一場又一場安可的劇情不斷的上演。
侯文詠親歷過那個巨塔裡的故事,比起山崎豐子的鉅細靡遺多了幾分流暢,但也同等的理所當然了一些,有時候我都會在想,如果把巨塔改成另一個場景,這些故事是不是還是能夠運行?我想,那是成立的,而又,這樣成立的條件背後,侯文詠要說的,究竟是巨塔裡的故事,亦或只是「人性」?
有些人會去區分巨塔裡的「好人」與「壞人」,又或者加以描述在這些爭鬥裡,我們是怎麼看到人們最猙獰的樣子,而最後加上的死亡,意味警告的來告知生命終結時,還會讓我們停下來去想這一連串的事件究竟是為了什麼要如此處心積慮,又是為了什麼要爭得頭破血流?侯文詠沒有告訴你為什麼?他用了最傳統的方式,結束了這個故事,留下唯一一個承受者蘇怡華的哭泣。
如果我們在侯文詠的《白色巨塔》裡,想破頭也不明白這些鬥爭的原因為何,或許在翻開山崎豐子的《白色巨塔》裡,我們能夠一探究竟。如果說,蘇怡華的巨塔,讓他身陷泥濘,讓他只能變得脾氣暴躁,讓人了解這些鬥爭的過程及結果,那麼財前五郎(日劇《白色巨塔》主角)的巨塔,則是完整的陳述了鬥爭下,每一個角度的人性。
1999.03 皇冠文化/ISBN:9573316188
P.S
這本書居然有侯文詠的簽名噎!!!
中文越來越差了,常有打不出字的時候,要惡補一下!
還有兩個白色巨塔要寫。
「全球暖化」這個議題,在這幾年被大肆的被討論著。正巧,最近看的書,不單單跟戰爭有關,像是《六十億人的幸福互助會》,以及我現在手邊還在讀的《可不可以一年都不買》都討論到消費過度的浪費,形成的資源浪費這類跟環保有關的議題。
這部紀錄片的主角高爾,在各地演說著地球暖化的嚴重,看過這部紀錄片的人,或者更早先的電影《明天過後》,多數的人對於整個地球即將面對的危機,都能知道這個日漸嚴重的問題,會如何影響著地球的未來,但並非知道了就懂得應該怎麼去做,或者說「面對」這個問題。
對於「面對」這樣嚴肅的問題,我相信人們是願意的,只是該怎麼做?該要在生活上做些什麼改變,是必須被教育的。這個世界正在比過往快速的運行著,同等的也在快速的消耗著地球的資源。如果我們停不下腳步,是不是得仰賴那些快速運行的傳播工具,去影響我們的生活模式,去指引我們該如何在緩慢的改善生活習慣,進而或多或少減少我們消耗資源的速度?而這正是這部紀錄片缺少的部分!
我的身邊有很多很多真的身體力行做環保的人,但多數的人是你怎麼影響他都沒有用,因為長久以來的生活模式,學校及家庭或者社會教育幾乎沒有真正的告知這個議題的嚴重性。,即使有,也會快速的被淹沒,多數的人都被定形,改變也非一朝一夕,就更別說流行文化如何快速消耗和大量消費這一切的資源。
改善全球暖化的問題,以下節錄至《不願面對的真相》中文官方部落格:
使用高效率能源、再生能源以及節約能源等全新政策都是解決全球暖化的方法。許多科技早就已經存在,可以用來解決全球暖化的問題。可以立即採取的行動包括全世界都同意製造二氧化碳排放量低的汽車,省電的電器用品以及節約能源。
人也可以減低他們排放的溫室氣體量,達到立即的成效。
各大廠商已經開始設法減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同時達到省錢的目的,但是開發新技術仍有很大的潛力。
研發並提供全新的乾淨能源技術,例如風力發電、太陽能發電、油電混合引擎以及另類燃料,都將能改善全球暖化的現象。
除了全球暖化這個危機之外,人類還要面對更多的環境資源流失的問題,如果我們都能夠從小地方做起,開始減少生活上不必要的資源浪費,開始起身去做,開始認真面對自己有必要改善的生活習慣,或許我們可以讓地球存在的更久吧!
《不願面對的真相》中文官方部落格
《不願面對的真相》中文官方網站
《不願面對的真相》英文官方部落格
《不願面對的真相》英文官方網站
不願面對的真相( An Inconvenient Truth )
2006出品/UIP ( 台灣 )
導演:戴維斯古根漢
P.S
要去把腳踏車修理好!買二手好還是去修車好呢?
台北的天氣居然有點像要入秋了噎~~
看這片看到電視燒掉XD
(圖片不是書封,是書裡夾的文宣)參加樂多這一輪的活動,看了一些跟「戰爭」有關,或者是關於人類「自由意志」有關的東西。突然感受到戰爭的可怕,以及失去自由的可怕。每當我想起面對戰爭時,需要面對的恐懼,以及被監禁時,需要面對整個生命只剩時間流逝的空洞,整個人就會陷入莫名其妙的黑暗裡。
在這本《你最重要的東西是什麼?》書裡,我們看到長期戰亂的柬埔寨小朋友,畫下他們最重要的東西。讓我印象最深刻的,還是「終止戰爭」這件事。
我幾乎在生日,在拜拜,在新年新希望時,都會許下一個願望,叫「世界和平」。 但我從來不曾認真思考過「世界和平」這個願望,對許多地方的人來說,是如此的遙不可及,我以為,我許下願望後,世界真的就能如我想像的,過著幸福美滿的日子。
我曾經也畫下自己認為很重要的東西,雖然沒能寫出什麼太偉大的東西,但是我可以很認真的去思考自己認為最重要的東西是什麼,同時也在一起參與這個活動的人的畫裡,看到別人重要的東西!
我們總認為在這些小朋友身上,才能看見比較純真的一面,看到他們認真去想自己最重要的東西是什麼,也讓他們去思考怎麼去尊重別人以及接納別人覺得重要的東西。但是跟著幾個年紀差不多的大人畫這張畫,發現大家覺得重要的東西,也都很簡單,很單純。
我想,或許是我們都習於用忙碌來停止我們去想這類相關的問題,總是因為沒有空,所以以為忙碌就可以照顧到那 些我們認為最重要的人、事、物。我從同伴身上看見,只要大家停下來想,就可以想起自己認為最重要的東西是什麼,也可以因為花了時間去想,而提醒著自己還有最重要的東西需要被珍惜,同時也珍惜別人認為重要的東西!
當然,戰爭並不會因為我們這麼做而停止,但真心的希望,有那麼一天,所有的人都不要受到戰爭帶來的恐懼,所有的人不會再因戰爭失去最重要的東西。
《你最重要的東西是什麼?》
2007.4 天下雜誌出版/ISBN:9789866948701
作者:山本敏晴
譯者:米雅
P.S
戰爭是最不重要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