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因為難以直視心底的傷痛,所以在揭開示人的時候,需要加上一點渴望發生的修飾,還是因為事過境遷終於可以拋下曾經的失去,所以用一種泰然自若卻不完整的表達,說這樣一場一輩子錯過的遺憾?如果有下一次會是在年老以後,還是下輩子?

像《刻在你心底的名字》這種故事在早年應該屢見不鮮,在同志圈裡能被談論起都是很久以後的事。即使至今台灣同婚已經合法化,要能大方公開自己的性向,仍然不是件太容易的事,就算有一部分的人是願意對不同性傾向的人展開友善的雙臂,依然很多人需要躲在自己感到安全的位置。

Read More →

從電玩遊戲改編成電影的《返校》看似想要替白色恐佈時期寫下些什麼故事,卻因為過分執著在建立國家機器帶來的恐懼,而過分簡化那個年代、那個時期強加在人性裡無法言說的壓抑、迫害,就顯得空洞,且沒有主體了!

威權時代留下來的痕跡,從228之後到白色恐怖,直至今日仍然在我們的生活四週,因為時代的變化、轉型正義的推動,讓這樣的痕跡少去了一些,在90~00後的世代進入那樣的電玩世界,以及公民意識的抬頭和社會運動的推動,加上世界局勢的變動,使得這樣一段歷史得已被看見、被關注;久未有的台灣電影熱,終於在這幾年的沈寂中,又能見到排隊的人潮,像是成為一種新運動:你《返校》了嗎?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