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記錯的話,第一次看《下女的誘惑》是在台灣上映時進電影院看的。第一次在電影院看到女女性愛場面想站起來拍手叫好。不僅撩撥著內心的欲望,且令人緊盯著不放欲望流竄至全身每一吋,磨擦著那一根根豎起的汗毛:怎麼可以把女女的性愛拍得如此唯美?怎麼可以透過鏡頭表現出女性在臨界高潮時,那般即將抵達又只差一步的渴求!

到後來,忘記究竟是在感受心裡被撩撥起的欲望,抑或是墜入鏡頭裡下女與小姐那只差一步的噴發!而感覺著即將失去力氣的用力攀爬!

Read More →

我喜歡邱澤的聲線,非常喜歡。在看《誰先愛上他的》之前,我又把邱澤之前演的《滾石愛情故事/最後一次溫柔》邊聽、邊看的重溫了一次。關於邱澤,在他演偶像劇的那個年代,我是聽他唱歌的,直到後來才慢慢追他在電視劇裡的演出。

這是徐譽庭第一次挑樑當導演,又從電視跨界到電影。在這篇《我的爸爸是個同性戀,他死後把錢都留給了男朋友》訪問裡她提到最後這個版本,是剪了超過四十個版本之後留下來的最後結果。那些被她從垃圾堆撿回來的鏡頭,有很多都極有張力,但故事的結果,還是不如徐譽庭在電視劇本表現出來那樣,既說到點上了,但收著狗血不灑。 Read More →

11206839_433222453522181_9109608986261580254_o

本來想看《寄生獸》完結篇,心想如果這週不看《滿月酒》,下週下片了怎麼辦,決定還是先看這上週讓我看預告就哭出來的電影。一進場發現小廳已坐了一半左右的人,已經在放預告的影廳裡,灰暗著閃眼前的人,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等到開演,差不多坐了三分之二,看來似乎不用太擔心撐不過一週。

這大概是第一部讓我跳脫以往同志電影的角度去看同志電影的同志電影(繞口令XDD)。以往總是要一直看同志的壓抑、掙扎、與旁人之間的認同,這部電影多了比較多認同之後的劇情,著墨在成家、生孩子的部分。因為重點已經不放在認同,也更跳離傳統同志電影的劇情走法。 Read More →

normal_4a34a86ef2c5a

第一次看那麼赤裸裸的男身,雲翔把男身拍得很美,很自然,沒有一點猥褻或是賣肉的感覺,兩個男主角的表演,也沒有任何彆扭感,沒有卡在某一種禁忌中的感覺。有些人的表演,你就知道他是演,而這電影裡,除了幾個配角外,男身們的投入,你就以為是那樣了。

不論是拍同志還是演同志,最重要的得拋下既有對同志的觀念,像是對T的陽剛味、男體的搖擺扭動,一不注意就可能不成真,像是硬裝出來的。《永久居留》沒有這個問題,是個同志片,但你一點也不覺得它只局限在同志,應該擴大,擴及那些與生命有關、愛情有關、親情有關的那些。男男要不要上床,男男要不要相擁,男男要不要如此親密,這就不應該只限在男男之中。 Read More →

寫東西寫到腦子炸開。原本在行事曆上排好文章的順序,《面子》被我從行事曆上抽掉,但實在是腦汁快被榨乾了,還是拿出《面子》再看一次,然後想些什麼來寫。並非寫這部片很簡單,而是覺得應該要藉由它好好放鬆一下。

《面子》,第一次是在北上的回程在客運上看的。很幽默的一部片,也是女同志電影裡,比較輕鬆愉快的片子。記得多年前看《男孩別哭》(Boys Don't Cry)的時候,被那內容整個重擊,我向來就沒辦法看硬是要用晦暗的劇情套在這類比較邊緣族群的故事,那樣的壓迫太讓人喘不過氣。

我總是不明白,同志為啥一定要生在黑暗裡?究竟是社會不能接受,所以躲在邊緣,所以黑暗,還是因為它本身就黑暗,容易被邊緣化?不知道。總之,我喜歡陽光面的東西。至少,愛情是需要陽光滋潤的!

《面子》起碼就是這樣子有陽光味道的東西。不論是在同志這塊的故事,亦或是老少配的情節,都閃耀著光芒(嗯,真的是光芒)。當然,看起來是有那麼一點太過完美,在東方人的保守及拘謹的生活形態裡,怎能接受一個女人48歲與跟自己女兒一樣的年輕男人戀愛,又怎麼能輕易接受女女之間的戀情,但這部片沒能讓你來得及思考,它給你什麼,你就看就對了。

面子若是等同於命運、等同於妥協,那麼相愛的人是什麼呢?這部片在描寫著女性對於傳統的反撲,同時,也在反擊傳統的價值觀,更藉由西方人的幽默,將許多看起來違背傳統道德的事情給輕鬆的帶過。是說,相愛本來就是那麼簡單的事,幹嘛老是要讓這些事如此複雜搞得大家陰暗,讓許多事都無法見光呢?

愛就要愛得閃閃亮亮,要勇敢面對愛人,這才是愛情呀!!!!

還不能面對愛的人,趕快來看《面子》,讓你信心倍增哩~~

(嗯~白色巨塔把我腦子吸乾了!)

《面子》( Saving Face )
2004出品/博偉 ( 台灣 )
導演/編劇:伍思薇 ( Alice Wu )
演員:陳沖、楊雅慧、陳凌

《面子》官方網站

P.S
剩三天了。嗯,我盡量再榨腦汁哩~~

換日線的話:兩個女主角跟媽媽都很漂亮噎~~

《刺青》,我看了兩次。第一次,我覺得「還可以」,但遲遲說不出哪個部分是我覺得還可以的部分,一直想如果要寫點關於這部片的什麼,直到再看第二次,才比較清楚知道自己覺得「還可以」的點在哪裡,覺得不甚滿意的,又是哪裡。果然,再看一次,那些原來被隱著的問題,就一一浮出水面,清晰無比。

對於「話題」性的東西,我總是不太感興趣,特別是話題正熱的當下,總覺得怎麼切入都不對,好像只是一窩蜂的跟著話題走。所以,我總是等到話題性比較冷卻,才會去一探究竟。《刺青》,當我看它時,它已經不再是什麼火熱票房的電影,而是已經下檔,可能有人記得,有人忘記的故事。

第二次看這部電影,第一件發現的事是演員的對白。由於第二次我試著看沒有字幕的,才發現原來聽他們說話要這麼吃力。約莫有一半的精神是放在「聽」這件事 上。不能說他們說話咬字不清,但卻需要用比咬字不清更嚴苛的「情緒不夠」來形容那些對白。而讓我開始意識到這件事,正是刻意被安排成有個日本媽媽的「竹 子」(梁洛施 飾),她的對白。不能說她的聲音沒有情感,但總是少了些什麼。或者其實我可以擴大到「竹子」這個角色的整體,沒有被安排或是舖陳的情緒。

「每個刺青背後都有一個故事」這句話,在這個故事裡,顯然是被拿來做為一個故事的主軸。正如竹子每天回家都會跟弟弟口述的,或是在日誌上記載的,每一個刺 青,都有它的故事。竹子的呢?那爬在她左手臂上的「彼岸花」記載著大地震那一年,她家的故事以及她與她的情人的故事。所以?所以這個故事,它就突顯了這個 故事的主軸了嗎?

父親的逝去以及弟弟生的病,大概都還能夠代表這個刺青的意義,而情人,究竟要透過刺青來表達什麼?假設劇情是要告訴我們:「因為竹子跟情人在一起的那個晚 上,父親和弟弟遭受地震而遭受生命威脅,所以背負了好久好久的罪惡感,然後一再逃避,所以不再見情人。」但,是不是少了一點什麼?我想,是對於愛情那部分 的「深刻」。就好像,我怎麼也感受不到竹子對小緣的愛情一樣,在地震那一年。

楊丞琳演的「小綠」其本上,我覺得以故事內容看來,沒有什麼太大的問題,她自小認定她跟竹子是一段戀情,堅決的信任自己的記憶,想像那段讓她記憶深刻的愛 情。也正因為這樣的記憶深刻,徹底的讓竹子這個角色毀壞。竹子曾說,九歲的記憶不可靠。那麼當時是高中生的她,記憶可靠嗎?她怎麼會輕易的遺忘小綠這個 人,後來又為了什麼悲傷、痛苦?

我並不討厭這個故事,但是總是覺得少了什麼,有很多地方少了細節就變得牽強。一旦故事的進行,從開始忽略細節,一路走到故事結尾,便會一再出現那些牽強, 故事也就變得不精采了。就像小綠九歲的時候,在劇情上忽略了竹子對小綠的情緒,那麼在小綠十六歲的時候,竹子心裡的悸動、掙扎都很難被理解,我們也可以說 是因為觸碰愛情,所以有了掙扎,但那份掙扎,應該不會全然來自於那個沒有回家的夜晚!我想。(有許多時候,我們會以為這樣說故事必然有道理,當我們忽略它 的時候,它就會像一個大洞赤裸裸的呈現在那裡。)

至於讓我最喜歡的部分是什麼呢?那部分來自於竹子最後那通簡訊,要小綠去刺青店找她的簡訊。在這個部分,竹子終於有勇氣走向前,而沒有再度逃避,讓人覺得 欣喜,它突顯了愛情在這裡的重要性,也呈現了當她決定往前的瞬間,連結的是什麼樣的心情。至少,比她與年少的情人嘎然而止的愛情,這裡就多了一點舖陳。 (深刻的情感,不就是會為那份情感多做些什麼,多努力一點嗎?當然,你要說年輕不懂事,也是可以說得過去啦!)

說故事的人,畢竟不是我。導演應該自有一套邏輯,但電影是做給人看的,至少要多點更縝密的思考,讓細節更完整一些,也會更精采一點!

  刺青( Spider Lilies )
2007出品/原子映像
導演.編劇:周美玲
演員:梁洛施、楊丞琳、是元介、沈建弘

碎碎唸:我其實一點也不覺得,這部片子是「同志愛情」電影。因為有關於同志的這個部分,處理的很微小,最多也只是女女戀而已。但面對那樣的微小。我一點也不以為意,我覺得這樣挺好的。

P.S
我也不知道這篇會貼在第幾篇XD 。
現在努力累積文章。才不會寫不完。今天是七月三十日。

 

換日線的話:搞得我想去刺青,但我不行。因為自小皮膚不好。XD

果然,看國片是不可以抱太大的期待的,就好像我看《盛夏光年》前,是不抱任何希望的。結果還算可以接受,比預期的好一點,但也不是你要發誓它很好看的那類。

過年,反正沒啥事,就連短短回家兩天,也可以租個片子看。去到同學家開的出租店,發現沒啥好租的,便想起《盛夏光年》還沒看,那就租來看看吧!不料,《盛 夏光年》前一天剛被租走,只好等看看啥時客人還片囉!等到回家時,又接到同學的電話,再匆忙的到了出租店,取回《盛夏光年》,才在無人打擾的夜晚,好好看這部電影。

期望過高,真的不是對國片的態度,過多的期待,好像只會磨損自己對國片的熱情一樣。於是看《盛夏光年》的時候,就打定「它並不會是一部讓我喜歡的電影」來看,最後是沒有驚豔也沒有失望的結束了這個電影。

實在是同志電影在台灣過於泛濫,而其內容又過多是自古以來的電影情節一再重現,孤單、寂寞、黑暗、痛苦、壓抑……,別說是同志片,台灣電影一整個就是這種調調,讓人很受不了的想要問:「丫是怎樣,生活在這裡的人,最好都是那麼孤單、寂寞、黑暗、痛苦、壓抑……」

我其實並不在意「青春」、「同志」這兩個議題是如何被拍攝的,我比較在意的應該會是多面向的故事內容。你說男男女女戀的掙扎、男男女女戀的摸索與確定、異男異女戀的幸福與被拒後的痛苦……等等生為人會經過的情緒,是很生活化也很習以為常的,只是在這樣的情緒裡,要怎麼說一個故事,才能說進人的心坎?才能真的讓人深切的感受到劇中人的一切?

《盛夏光年》從原著看,就不是一個可以讓人很深刻感受的故事。(當然,有可能是我先看電影的關係。)情緒處理的太直接,太過「確定」。好像是依著什麼模式,改了名字、改了場景,就變成一個新的故事一樣。可這樣的故事並不會亮閃閃的讓人拍手叫好,因為有歷經過的人,總是知道,那些並不能那麼直接的被曝露,也不是那麼被確定的被進行。

這就好像,正行喜歡守恆是注定的,他注定要悲慘的聽到那個壓在他身上與他做完愛的人跟他說:「你永遠是我最好的朋友」。這是哪門子的故事進行手法?如同菜沒煮過就上桌的感覺,更可惡的是菜明明煮過,卻完全沒有感覺它被煮過,就被擺在桌上一樣。若要從這個角度看,守恆就是個王八蛋,可是他是嗎?在劇中,應該不是的,但是,是哪裡少了?少掉的那個部分,是沒有舖陳到的。

若是再換個角度看。慧嘉呢?這個角色的存在是為了什麼?讓正行正視自己的性向?讓守恆在正行不再出現的時候,不再孤獨?(笑,這時候真想罵一句那個電影的文案:什麼叫做『沒有人是孤獨的?』)感覺上,慧嘉這個角色倒楣了一點,變成攪和別人感情的人。但她有嗎?又好像沒有。就是這樣的,才會讓人感覺不到,這電影到底要演啥!

坦白說,這三個人都演得還挺不錯的,角色也夠真誠,只是這些真誠都少掉了一些什麼,所以顯得情緒及情感薄弱許多。而這樣的薄弱,就讓整個青春無敵的故事,變得一點都不青春,不無敵了,剩下的是,那樣慘白沒有主軸的畫面。而畫面就只剩下畫面了,連留下深刻的感動,一丁點都沒有。

這齣電影,沒有一開始想像的不堪,但在電影結束的時候,想知道「然後呢?」

然後,這樣的電影還要拍多久?然後,這樣的情節還要有多少?然後,除了這些孤單、寂寞、黑暗、痛苦、壓抑……我們還剩下什麼?然後,同志的苦澀,還要這樣粗鄙的留待我們青春記憶多久?然後,愛戀的一切,還要有多少的深淵要落下?

不知道。但我們的年齡會長大,我們的青春會過去,可是這些一再重複播放無可救藥的自憐,要到什麼時候才能停止?我不知道。

盛夏光年( Eternal Summer )
2006出品/前景娛樂
導演:陳正道 編劇:王紀堯、許正平
演員:張孝全、張睿家、楊淇

《盛夏光年》電影官方部落格
《盛夏光年》官方影音部落格

P.S
又有幾部同志片要上檔了。是怎樣,台灣沒有別的故事可以拍嗎?
台北啊!下大雨。各位啊!你們的年假剩四天,好好把握啊!

換日線的話:是說,花蓮真是美麗啊~~

在《斷背山》拿下大獎後,李安返台參加首映前,我將《斷背山》簡短的小說讀了一遍,坐進電影院裡,不管是同志的議題,或是李安得獎的光榮,都從「斷背山」的美景,開始延伸。

知道能有機會看首映,是在首映幾天前,當時《斷背山》的小說一直被我用緩慢的速度閱讀著,在確定可以看首映的那晚把《斷背山》原著看完。故事很短、很簡潔,從開始到結束,像是只是閱讀一個故事,知道一件事而已。關於同志、關於許多看似應該沈重的問題,都平緩的表現著。

李安的《斷背山》,跟他以往給我的印象一樣,四平八穩,沒什麼好挑剔的。故事從文字跳躍成畫面,跟著小說的步伐走,幾乎是在腦海中,以所閱讀過的文字,逐字逐句的在眼前上演。而這其中,也添增了許多文字裡沒有交代,再做擴張的部分。

對於電影《斷背山》所加進許多小說沒有的元素,將本來一直繞著兩個男主角「傑克」及「恩尼斯」的故事加分不少,尤其多添增兩個男主角「傑克特斯(Jake Gyllenhaal 飾)、「艾尼斯戴爾瑪(Heath Ledger 飾)」的家庭生活,讓原來壓仰的情感,更加突顯、暴烈。

除了多添增的元素之外,言辭的修飾、畫面的呈現,以及一些內在的情緒,都處理的極為細膩,最後一幕,當艾尼斯面對他與傑克合而為一的衣服,傑克本來套在艾尼斯襯衫外的衣服,被收藏在艾尼斯的衣服內。艾尼斯說:「傑克,我發誓──」。「斷背山」上的記憶,停在艾尼斯的眼裡。

這大概是我覺得最平穩的同志片,該有情慾、掙扎、壓抑、悲傷、喜樂,都存在了,沒有太多的狗血,也沒有太牽強的轉折,更沒有以往非得要加上幾筆、強調幾句的悲情,它讓我感覺平凡,卻很深刻!

斷背山
(Brokeback Mountain)
2005出品/福斯發行
導演:李安、Michael Hausman
編劇:E. Annie Proulx、Larry McMurtry、Diana Ossana
演員:Jake Gyllenhaal、Heath Ledger 、Randy Quaid
Scott Michael Campbell、Tom Carey

斷背山官方網站
中文的官方網站Flash根本就跑不出來。英文的做得很不錯。尤其是提供了這篇文章搭的這張我最喜歡的圖。溫暖且悲傷。

P.S
還好,趕在播放同時坐進電影院。電影很長,要去看的要有心理準備。內容跟小說差不多。(有好大好大一群可愛的羊咩咩!^____^)
買了一張很好聽的CD,改天寫。

換日線的話:傑克吃東西,艾尼斯脫光在後面洗澡的那一幕,真是精典!

其實,我一開始很討厭阿鳳,
從他身上的那一片刺青,到身上火紅的衣,
就是看不順眼。
還有他那狂傲的態度!

直到後來,
我有一度的認為,馬志翔真的愛上庹宗華,
那種感覺,從阿鳳的眼中滲出,
我才發現那雙眼神透露出的訊息。

『我喜歡他,他喜歡我』
當阿鳳說出這句話時,我是用很驚喜的表情看著他,
原來,他也會這樣說啊!
總是有那麼一點感覺,像是龍子自己一廂情願的心情,
而在阿鳳的雙眼中,還是承載著許多的喜歡,
就連站在龍子母親及副官前,他仍舊是那一股狂傲,
因為『我喜歡他,他喜歡我』。

當他的眼,落下淚的時候,
似乎也看見他的軟弱、他的害怕,
龍子的母親說:『離開他吧!』
那一雙手,握著阿鳳,像是一種請求,
不知道阿鳳是怎麼想的,
但是,我的腦中,卻閃過梁靜茹的新歌《為我好》,
還有那一段在MV裡的對白,
『到底是為你好,還是為我好啊?』
於是,龍子的那一句狂吼:『把我的心還給我!』也輕輕浮現耳邊。

龍子的愛,是一種灼熱的,會將人燒傷的,
那樣的不顧一切,那樣的挺起胸膛,
我深知那份愛給人的壓迫,
雖然表面上看起來,是那樣的追求幸福的愛情,
在內心深處的那份占有,卻是讓人無法喘息。

我想,最讓人難過的畫面,
應該不是龍子與阿鳳之間,
而是那一幕,母親握住阿鳳雙手時的懇切,
還有副官拿出錢塞給龍子的畫面。
愛情之於人類,是一種必須,
而親情之於人類,就是一種不能失去的存在!

『他喜歡我,我喜歡他』
有的時候,別人不懂,
但也有的時候,不說,別人更不會懂。

希望這世界的愛情,都不需要別人懂,
就只是一個眼神,將它放在心上,就夠!


導演:曹瑞原 編劇:陳世杰、王詞仰(原著:白先勇)
演員:范植偉、金勤、馬志翔、張孝全、楊祐寧、吳懷中、丁強、王玨、柯俊雄
柯淑勤、庹宗華、李昆、金士傑、沈孟生、夏靖庭、張捷、吳擎……

孽子官方網站

一部由【人間四月天】的男女主角,劉若英、黃磊擔綱演出,一段發生在三○年代的愛情故事,三男一女的纏綿悱惻,一個是留學歸國的音樂家(徐少東 黃磊飾),一個是戲班裡的主角(林沖 尹昭德飾),一個是迷戀林沖的富家子(黃子雷 戴立忍),一個是音樂家的未婚妻(英兒 劉若英飾),有著人間四月天的場景、扣人心弦的對白,還有出人意料的結果……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