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編劇應該都中了韓國戲劇的毒,寫校園故事都偏要先來一段闇黑的霸凌,好像不這樣就不是「學校會發生的事」。《第九節課》這個以長會長拆想放設法要阻止孩子與老師之間的師生戀,並以母親的保護之名行控制孩子行為及操弄權力控制校方的故事,就很夠劇情發展了,不知道第一集幹嘛非要先形塑張一翔這個角色的壞?大概想不出其他法子讓陳孟筠可以有扭轉對張一翔的印象,好讓他們有機會譜出戀曲。

學生的壞有很多種,有些專挑老師對付,有些則愛欺負弱小,真的為了要槓上母親的控制,不一定需要前十分鐘那些霸凌同學的舖陳,然後突然能扭轉為「他是一個暖心的男孩兒」而讓劇情有了直接被拗過去的轉折(其實整部劇都一直呈現這種轉折。)

Read More →

每回看台灣以「科技為題」做未來世界的想像,通常都很生硬的,只把現有階段能碰觸到的科技應用在未來世界裡,常常造成「原本要說的故事還不差,但硬要安插進『未來』就顯得失焦且多半讓那些沒有想像的科技技術都像多餘一般的存在著!」

前有迷你劇集2049為前例,能說的「未來」大概就是那些:通過數據演算個人的行為模式用以預知、控制將要發生的事,甚至是透過科技去消除或重組記憶⋯⋯企圖用想像的未來去思考「如果這種事發生了」,但泱泱晶片大國的這些故事情節,多半都真的只想「預知未來世界的樣貌」,而沒有認真的透過「人性」去思考,說的那些故事邏輯到底合不合理,或者場景的轉換是否達到了「全面」的未來?

Read More →

從七月(2022年)看完韓劇《陽光先生》後,我興起了蒐集韓星李炳憲作品的念頭,於是從八月初至今大概看完48部韓國電影、五六部的韓劇(不含一直重看的《鬼怪》及《陽光先生》)以及約莫十多部韓國以外的電影。

這48部作品中,以李炳憲、李政宰、金高銀、金泰梨、宋康昊、卞約漢⋯⋯及他們合作的導演、演員的作品不斷地連結起作為觀看的挑選。不論是近年的作品,或是三位比較年紀較長的李炳憲、李政宰及宋康昊早二十年前、上個世紀的電影,從角色的變化、劇本的多元,以及他們各自隨年齡變化在作品上的挑選與角色扮演,都教人看得過癮。

金鐘57的入圍名單出爐的那天,長劇集的部分沒有意外的幾乎都是我看過的,而過去這一年也的確能被提起的作品,不論討論熱度或是製作上的水準,就只會是這幾部,要說「台劇爆發」也許可以換句話說:

除了這幾部劇外,其他的戲劇是無法放在同樣的水平上做評比,否則就不會出現幾部劇都入圍十幾個奬項的角逐名單。

Read More →

Covid-19這場疫情過了兩年半,大量的改變電視(影集)、電影的觀影模式。算算疫情前我每年能累積進電影院的次數至少維持在一週一部或一個月四部左右,但疫情的關係,除了「不能去電影院」以外,更多時候是因為受疫情影響拍片進度或上片計劃而沒有太多可供選擇可以進電影院觀賞,常常像是在過從前的日子,不斷在看哪一部片的經典復刻。

關於經典重映,串流平台這幾年倒是陸續把一些十年、二十年起跳的電影放上線,確實也讓人偶有無事時點來看看,不同的年紀看相同的電影,總還是有不同的心情,十幾歲看到的驚喜,四十多歲再看,還能有悸動的,多半都是很好的電影。

Read More →

要說最後這一部的重點,大概就是將羅雨儂這個角色徹底推到一個心靈層次的層面,從蘇慶儀最後的回擊出她對羅雨儂最大不滿,不僅道出為什麼她要對羅雨儂做出那樣背叛的理由,也完成了這部戲幾乎神格化了羅雨儂這類人像神般的存在,說好聽一點是「普渡眾生」的保護著身邊的人,但在某些時候,又特別明顯地表現著:透過保護別人這件事,完成了自我內在的渴望,而忽略了人並不能像站在一種被仰望的高度。

關於這個心理層面的描寫,羅雨儂這個角色寫得挺好,而且越到戲的末端,越能看出劇本多麼想要將羅雨儂推往那個「看起來無害」但實質上就是她那樣的「聖人」姿態引發了連鎖反應。但要說羅兩儂這個人不好嗎?那倒也不至於,或者說某一種編劇懷揣著要呈現人性的企圖,過分明顯了,結果變成最後不得不讓羅雨儂扎扎實實的待在那個「像是神」一樣的位置。

Read More →

用了一個晚上的時間看完這部劇集的第二部,讓劇本及角色一個一個帶著去找出那個被殺害及殺害的動機,「誰是加害者」是這八集的主軸,從青春的羅雨儂開始說起,兇手就是第一個要被想起的就是羅雨儂了:她搶了妳的江瀚,讓妳痛不欲生,所以妳憤而起了殺害她的意念。

是什麼樣的恨,讓大部分人相信被奪走手上的愛人時,真的會引起歹念而殺之?那心裡燃起的究竟是心有不甘愛人被奪走,還是一時忍不住心裡的痛楚所以想來個痛快?恨有多大,愛就有多深,到底是說給旁人聽的還是只想表明自己?

Read More →

初聽見林心如在籌備新的影集時就頗為期待。台劇過往常會有宣傳規模做得很大,結果和內容卻都不如預期,但近一兩年內的劇集內容漸漸破除了這個魔咒,行銷、宣傳跟上了數位時代的腳步,擅長運用與網路群眾的互動來加以行銷,內容也多有能與觀眾對話造成風潮,加上不再完全仰賴傳統媒體的收視群,反而讓線上收視延續了劇集的話題討論熱度。

《華燈初上》以倒敘的方式抽絲剝繭開始推理。我一度以為我選錯了劇集,原來它是個找被害者和加害者的故事。Netflix好像特別愛台劇這種時間序跳來跳去的殺人故事,還好這部劇集的時間順序安排的比《罪夢者》好,加上演員陣容堅強,好像也無從挑剔起。

Read More →

*看台劇好像成為一種流行,內心感到特別感動,加上近期的台劇多有水準之上的作品,期待台劇能真飛出一片天!

以二十多年後的世界為背景,2049年的科技究竟會把世界帶往哪裡?人與人對話、溝通的方式又會是怎麼樣的?關於訊息的接收是否真的能做到像是電影《關鍵報告》中,隨手就可以滑開個投影的視窗,透過雙手在空氣裡比劃,就能操作那些光影?

Read More →

四十歲以前看電視劇,每次到了「親情」的情節,只要有父親而且是個溫暖的父親,我總是會哭成淚人兒,像在替童年望著父親背影的那個我,哭乾當時沒有掉下的眼淚。《俗女養成記》裡陳竹昇飾演的父親,應該是許多人內心渴望的、希望的那種父親的模樣!也許不需要像山一樣替自己遮風避雨,但也要在任何時候在自己身邊說一句:「爸爸在這裡!」就能在心裡替自己的軟弱加上一點勇氣!

可能是在某一個時間點上,我跨過了「父愛」這個關卡,所以沒有在這部電視劇裡那些父親與女兒的劇情裡掉過眼淚,總是想著這對父女的互動真是可愛,我想如果父親還在,我應該也是這樣跟他打鬧的。

Read More →

《俗女養成記》第二季,應該是我看過的台劇續篇最好看的一部劇集了。在金鐘頒獎典禮上聽到不少電視劇都會拍第二季及上映電影,不禁讓人回想起那些「續集就爛尾」的電視劇和「票房不如預期」的電影,不知道究竟是出資方打鐵趁熱,還是觀眾敲碗喊燒拱出來的,還是真的在創作者心裡真的有了更好的故事雛形?

這兩天重溫了《我們與惡的距離》與《麻醉風暴2》依然被《我們與惡的距離》那精準的台詞、節帶進了故事情節裡,彷彿真的是在現實生活裡,遇見、聽見、看見劇裡那些難以消化的情緒;而《麻醉風暴2》仍然像初次看的時候一樣,沒有看《麻醉風暴1》時,讓人有一股作氣想看完,平穩卻沒有驚喜也沒有真的有過《麻醉風暴1》的震撼,頂多被蕭政勳寫給惟愉的信感動到,其他的大概就如我在這篇文裡寫的〈沒有意外、沒有驚喜的《麻醉風暴2》〉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