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台東伍樓國際背包客棧-27

雖然離年底還有半個月的時間,用這趟旅行的最後一天,跟這一年道別,我想是最好的方式。

有時候喜歡孤單的一個人,不是因為喜歡特立獨行,而是因為太多及時反應,常會讓我失去應對的節奏,想要跟上別人或者想要別人跟上,總是耗費大量的腦細胞。這一年開始學著不要因為這樣的焦慮,把自己關在自己的小世界裡。跟人的互動多一點,好讓自己習慣,朋友們對自己的關心和照顧。 Read More →

IMG_0588

在台灣自由行,有一個比較大的問題,是遇到人就得social,幾天下來也就覺得疲累,從旅行的意義、從哪來、來到此地做什麼、去了哪個地方……遇見外國人得拚命擠英文、遇到朋友還得長時間的對話,腦袋轉速緩不下來,就容易想離開。

Day 4 的下午,已產生想回家的念頭,試著回頭找六月去日本,究竟是第幾天想回台灣呢?Facebook上完全沒有記錄。也許是倒數第二天吧!因為長時間的行走,雙腳已呈現站不住的狀態,在最後一天坐在都電荒川線上睡了一下午。

相較於在台灣大量的說話,一個人的日本,語言不通反而有一種輕鬆感。 Read More →

IMG_0515

這次的台東行沒有排行程,一開始其實只是要來找從高雄回到台東生活的朋友。一不小心把小摺換成公路車,想著既然要到台東,那應該騎看看東海岸啊!行程從十一月拖到十二月,從月初拖到現在才成行。

花東來過幾回,迷戀的東海岸成為行程裡唯一的必須,其餘的什麼店啊、美食啊、美景啊,都不是那麼絕對必要。那麼,見朋友呢?當然必須啊!我才不像你們說好幾百年要來找我,卻從來沒來呢!(記恨!) Read More →

20151211

母親說孩子的我,經常一個人玩,一個人把杯碗盤沿著樓梯一層一層的排列著,不吵不鬧,就這麼一個人排著,排完收起,再排著。

算不清第幾次來台東,也不記得騎過台9、台11究竟幾次,是跟M一起比較多回,還是跟S呢?那一次從豐濱騎到台東是何時?終究還是隨著時間的經過而記不得了。

六月去的東京,一個人的旅行,是為了試驗語言不通的狀態下,在日本究竟會不會害怕、慌亂?一個人的日本,有沒有辦法依照自己的節奏,也玩得盡興。 Read More →

20151210

應該是十年前。我和S騎著摩托車,從花蓮到台東,經過山、海時,那莫名襲來的恐慌感,讓我想徹底逃離盛夏藍天白雲的美景。無法說出來的恐慌,是關乎生死的焦躁。感覺山崩、海嘯好像隨時會發生,自己將要被吞噬在那樣的慌亂中。

大概是九月我買了單車後,跟在台東的朋友說:「欵,那不如把車運到台東去騎好了。」久久未成行。這是集體瞎忙的現代人,沒有誰有太多的行動力,在勞碌的工作之餘,起身到另一座城找遠在他方的友人,總是一拖再拖,看誰真的受不了自己的生活,是逃離或決定拋棄,才來到對方眼前。 Read More →

12120104_1757881387779214_9026398039887522228_o

10/8以後南部場次很少了,請大家好好把握!!

終於把特映少看的開場前五分鐘補回來。

第二次看《太陽的孩子》,還是有很深的感動,也有新的觸動,以及,更確信,即使只是一部沒有太好的電影語言的人生劇展,它都是一部很好的作品。

鄭有傑過去的電影,總讓我覺得很呢喃,像你在看他腦中碎唸片段,拼起一個故事那樣。《太陽的孩子》卻很立體,該說的說、該停止的停止,該只是腦中的呢喃,就沒有出現在電影裡,更沒有那種台灣電影時常出現的,為了說A,而提到B,然後,一去就回不來。

大部分台灣的社會議題,被抓到電影當主題,都很容易偏歪,或者沒有把它當重點的放到旁枝去,甚至成品出來,你發現什麼議題都提了,卻不知道它們被提出來是為什麼。 Read More →

11893933_1744065439160809_2991360847177201746_o

我大概是從一開始看這電影,就忍著情緒的。跑錯電影院錯過開場,再看已是進入劇情的部分了。

就那麼恰巧。今天瀏覽著過去寫過的文章〈為什麼你要回來高雄?〉想想,好像也可以寫留下來的理由。

不說台灣東部資源很少、人少、都剩老人和小孩這件事,台灣大部分的地方,除了台北外,很多地方的孩子,一樣都會面對要不要留在家鄉的決定。

留下來是為了什麼?離開又是為了什麼?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