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面兩集開始,墾丁的問題就已經慢慢浮現,到了11、12集,漢文的表哥阿冬,騎著水上摩托車撞上同樣在海上的遊客,引發了13、14集亮亮提出的BOT案。老實說,我雖聽過BOT這三個英文字,但卻不知它實質上,究竟是什麼。於是我用咕狗大神(google)找到wikipedia(維基)上所解釋的BOT。

何謂BOT?即BUILD(興建)、OPERATE(營運)、TRANSFER(移轉)三個單字的縮寫,意指將政府所規劃的工程交由民間投資興建並經營一段時間後,再由政府回收經營。台灣又以台灣高鐵為最重大的BOT案(資料參考維基百科)。從字面上,我們似乎能夠朋解BOT為何?可是回到戲劇裡,就讓人覺得「BOT」這個詞,被搪塞得有點草率。(好歹也解釋一下BOT是啥子鬼!)

即使亮亮面對著阿佐的質疑,說出她曾經對提出BOT案所做的努力與所耗費的心力,我們始終只能像阿佐一樣,憑藉著亮亮的話,去想像,她怎麼促成這個BOT案的形成到推動。可是一個水上摩托車的案子,關係到當地居民賴以為生的工具,以及其他必須去協調的細節,都不見劇情的舖陳,即使亮亮或是整個墾管處再怎麼用心,少了一個步驟,都會像後來抗議那樣引發爭議,只是劇中人物可以抗爭、抗議,但劇外的觀眾能不能問一句:「啊有那麼簡單嗎?」

總覺得後面的戲,有些趕。趕著把議題放進去、趕著把事件突顯、趕著角色與角色之間的發展,搞得不是截頭,就是截尾的,好幾個地方像少掉了什麼。就像阿冬撞完人後,好像沒事一樣;雨不停知道誰是天氣晴,所以兩個人就在一起;亮亮很簡單的提出了一個BOT,然後被認同被執行。一切理所當然的進行著,劇情的斷層產生了跳躍的感覺,只能自己串接上。

支線的部分,也有一頭霧水的感覺,像是雨不停前男友的戲份,還牽扯到另一個廣告商,著實的讓人不明白,為什麼硬要穿插這一段進來?(難道後面還有戲?)而雨不停的官司,是為了什麼存在?是為了讓天氣晴一表對雨不停的愛,讓他跟楚大哥借錢合解,好讓雨不停認為真的找到了真愛?

或許是劇情一再的從墾丁的問題與療癒這兩個主題上跳來跳去,加上我個人去拆解劇情的習慣,才會產生很強烈的跳躍,而這樣的跳躍,雖然讓人感覺有點頭暈目炫,但仍舊會很期待後面會怎麼發展、怎麼收尾哩!

加註:
就人體解剖圖來看,脾臟在人體的左邊,而不在阿佐被刺的右邊。我不是故意找碴,就剛好問了一下在醫院工作的老姊。


導演:鈕承澤、林清振 編劇:王小棣、溫郁芳、黃瓊慧、張可欣、柯雁心
演員:李康宜、彭于晏、阮經天、李紹祥、張鈞甯……

P.S
南方有陽光,但微冷。想曬太陽的,過年可以來玩!

換日線的話:最好是所有的事情都那麼順利!

墾丁的問題,從一開始的舖陳,到這兩集,終於藉著兩個外國遊客,開始將問題丟回給像亮亮這樣在墾管處工作的工作人員。在此之前,我並不知道大街也是墾丁國家公園的一部分,一直到氣憤的外國遊客氣憤的對亮亮糾舉大街在存於國家公園內時,我才能意識到,為何原來來欣賞美景及遊玩的外國人,可以如此氣憤。(當然,我覺得這個外國人的情緒來得有點怪!)

亮亮說:「是先有居民,才有國家公園。」所以也就能夠明白一些關於保育、環保,這些該被保護的問題,在墾丁無法落實去執行的困難。面對不熟悉當地風俗民情的遊客來說,「保育」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但是回歸當地居民的生活,墾丁的問題,似乎存在著比較大的「教育」問題。

誠如我在高雄與台北兩個城市居住,可以發現「意識」這件事情有多重要。由於台北是個發展快速、資訊發達的城市,那些環保意識及其他大大小小的關於土地、關於群體意識,都來得比南邊來得強烈。因為吸收的資訊多,相對的個人意識也較發達,由自身向外關注的事情也較為廣闊。

由於人口外移嚴重,南部留下的,幾乎不是老人就是小孩,更別說最南端的墾丁、恆春。當然,在觀光產業的帶動下,開始有北部的人南下,外流的人口回籠,為了振興南端,大家無所不用其及的創意,開始一連串的開墾,帶動了當地的發展,卻忽略環境保育的事情。在極度消費原有的資源下,從外國人的眼中看去,就如同劇中所述,怎麼會這樣胡搞一個國家公園呢?

再回到亮亮的角色來看。她沒有楚大哥那樣被神化的形象,但她的角色,卻實在的站在一個「教育」的位置。她懷抱著強大的理念,希望可以在保育及當地人情風俗下取得一個平衡。她理解所有存在於墾丁的問題,也理解問題需要時間改變,需要慢慢教育,才能讓墾丁變得更美、更好。

台灣的很多地方,都有這樣的問題。我們從台北看台灣,會知道群體意識高漲、環保意識抬頭,以及每個人都有其意識的在鞏固著自己的意念。但是當角度拉到台北以外的城市去看,就能夠發現,當資源不足、資訊不夠的狀態下,人們總是囫圇吞棗的吞著發爛的媒體給的訊息,以訛傳訛,一手傳過一手的消息。要傳遞正確的觀念,是難上加難了。

也正因如此,改變的速度變得緩慢,但還好的是,空間也相對的增大了。只是這樣的空間,需要政府的支持(例:戲中亮亮的科長,對抗的便是再上一層的公家體制),以及相對的資源,才能帶動整體的改變。

(這段讓我想起《赴宴》裡,原住民的山地開發案。)

雨不停跟天氣晴終於相遇了。雖然那個IP位址有點牽強,但相遇的方式,還算能讓人接受。但後來沒有想到雨不停還回頭過來找天氣晴,實在是不可思議。感覺上太過順利,看不出雨不停的離開後又回頭的情緒轉折,好像少了些什麼!

下一集,就要換亮亮跟阿南這對上場了。墾丁的問題,也持續的冒著泡,後來會有什麼樣的劇情?迫不及待的希望星期六快來。


導演:鈕承澤、林清振 編劇:王小棣、溫郁芳、黃瓊慧、張可欣、柯雁心
演員:李康宜、彭于晏、阮經天、李紹祥、張鈞甯……

(其實我覺得公視可以做一些墾丁的桌面!應該很漂亮才對!)

P.S
天氣微涼!腦袋痛了好幾天。
我姊說想要一個像漢文一樣跨性別的朋友。

換日線的話:最好是雨不停那麼輕易就回來找天氣晴啦!

豆導終於出現了。我姊說的沒錯,他根本就是神。墾丁之神,好像他一在就可以解決所有的事情一樣。Party辦得像園遊會一樣,辦得太大,理念很多,好像就 可以理所當然的照顧著一整個墾丁的很多事情。神化,果然楚大哥被神化了。是故意的?就好像在嘲諷一些事情,像是中輟生,像是人口外移,像是大街毒瘤!不知 道其用意何在,就像擺了一個角色,在告訴很多人,其實「墾丁也可以這樣」的感覺。

只是楚大哥再怎麼樣的被神化,他還是個男人,被雨不停誤認為天氣晴的男人。於是爛戲出現,那滿口雨不停信以為真他就是天氣晴的調調,兩人相遇,溫柔、眼 淚、房間、接吻、過夜。神化後的楚大哥,為什麼又要演一個狗血到不行的角色?只能說,如果沒有這個角色,這部戲就太偶像劇,但是加上了這個角色,就是讓人 在神化裡去思考那些被引出來的問題,只是他不那麼令人討喜。

我也沒有特別不喜歡楚大哥這個角色,但跟雨不停在Party那一段,實在覺得濫情了一點。不過倒是帶了楚大哥也有精神疾病的問題。雨不停的病是什麼,上一 集就開始舖陳了,鏡頭曾經帶到雨不停的沙發上有一本《躁鬱之心》,雨不停吃百憂解、自殺及受刺激後出現的反應,在這個點上,不知道要被塞進什麼議題?是陽 光、美景可以療癒憂鬱(躁鬱或是其他精神疾病)?還是其他?

這兩集看起來,是為了給楚大哥一個神樣般的出場,其他人的戲不強,不過仍在小地方放了一些東西,例如:英文解說員、對照亮亮說的大街毒瘤,外國遊客拍店家 背後的亂,都很有意思。看之後要怎麼把這些東西串在一起囉!以及楚大哥怎麼搞一個人造浪和六星級飯店,怎麼徹頭徹尾讓墾丁變成一個極其完美的聖地。

下一集,真的天氣晴要跟雨不停相認了。剛好在戲還剩一半的時候相認,接下來還有十集,會是療癒雨不停的劇情嗎?感覺上後面的劇情會越來越緊湊,越來越被塞得很滿很滿。(啊~~是每一次看小棣老師寫的戲,都要被塞得腦袋轉不過來嗎?)


導演:鈕承澤、林清振 編劇:王小棣、溫郁芳、黃瓊慧、張可欣、柯雁心
演員:李康宜、彭于晏、阮經天、李紹祥、張鈞甯……

P.S
高雄熱到穿無袖。(只有我啦!)
漢文真是個開心果。

換日線的話:最好是一個楚大哥就能呼風喚雨!

人因夢想而偉大,漢文和阿南因為衝浪店的出現而壯大了勇氣。看似很簡單的夢想和希望,本來應該遇上重重難關,沒有想到是那麼簡單的被實現,除了亮亮微微的 站在反對的立場之外,幾乎沒有反對的聲浪。當然,後來漢文爸爸出現的反彈,以及阿南隨時都會有抽身的可能,夢想是遇上了不少瓶頸,但看來卻覺得漢文的夢, 好簡單、好容易就實現了。漢文用寄居蟹不換殼的例子,比擬自己。於是他走出了原來的殼,換上了夢想這個殼子。不知道是因為為了要營造墾丁、大自然帶來的力 量還是怎樣,換上夢想的殼子,漢文的夢想在第一關,舉步不為艱的,往前邁去!

一直沒有提李紹祥演阿佐的這一角。其實看他和李康宜,總會看到《求婚事務所》裡黃小俊和李一珮的影子。李康宜,演的角一直是這個調性,其實沒有什麼太大不 同的樣子,而李紹祥在阿佐和黃小俊之間,雖然是有差異的,但是表演的方式,總會讓人想起黃小俊,想起黃小俊的羞澀、退却,連表情都一樣。可能是角色設定, 可能是任何原因,我習慣了李康宜演的角色,卻無法從阿佐身上跳離黃小俊。

除了阿佐外,這兩集最怪的,莫過於趙自強演的總編輯一角,從一個氣勢逼人的總編輯,變成一個溫暖安慰雨不停,甚至釋出好感的轉折頗讓人覺得突兀。雖然後面 補上了一個橋段,要說明為什麼總編輯做了這樣的轉折,可是感覺上,牽強的可以。若是能把後面這個橋段移到前面去,或許可以轉得漂亮一些。

在這兩集,亮亮跟阿佐講了「失落的一角」這個故事。這個故事,或許可以套在阿佐身上,也同時的,可以套在漢文找未來、阿南找自己、雨不停走出她的家來到墾 丁找她失去的那一角。每個人都在尋找,每個人都會碰到自己遺失的那一角,這應該也是這個故事跟這齣戲,最契合的部分。而墾丁,就是這些尋找過程中的一個夢 想地。

這齣戲,當然結合偶像劇的各項元素。但是我已經開始嗅到一點點偶像劇裡沒有的氣息。很簡單帶出沙灘垃圾被亂丟的問題,隔代教養衍生的休學、輟學問題。不知道故事後來會不會發展開來,但總是旁敲側擊的加了偶像劇不關心的元素進去。這應該也補足了偶像劇向來失去的那一角吧!

等了好久的雨不停,終於在一番絕望、墮落之後來到了墾丁,遇到了那個與她對話的天氣晴,他們什麼時候會擦出火花,會出現什麼樣的情節?還是拭目以待吧!


導演:鈕承澤、林清振 編劇:王小棣、溫郁芳、黃瓊慧、張可欣、柯雁心
演員:李康宜、彭于晏、阮經天、李紹祥、張鈞甯……

P.S
陽光快來。高雄也好冷啊~~

換日線的話:最好是總編輯對雨不停的感情有那麼深啦!

緩慢。是高雄這座城市現在給我的印象!更南端的墾丁,一樣有著慢到不行的步調,甚至加了一點慵懶。這片蔚藍的海天,有著神奇的魔力,不管是什麼樣的人去到那裡,就容易被大自然的景色給療癒。就像是郭紹南寫給媽媽的信,好像一切都平靜下來,好像不會再有什麼紛爭一般。

過去看阮經天演的戲不多,印象也不深厚,這一次的他,卻有著強烈且深沈的孤寂。即使身旁已經有漢文和亮亮,一個一派天真、一個熱心溫暖的人,還是無法掩去他內心裡那份想與世隔絕的孤單。阮經天著實的把這份感覺表現出來,還將那份孤寂感埋在他的心裡,彷若他就是郭紹南一樣。

而另一份孤寂感,就從雨不停身上散發。一個網路當紅的作家,私下的情感波折,讓她選擇結束生命,即便如此,就算血流如注,她還是殷殷期盼她打開門後,站在 門口的人會是這個讓她一直孤單寂寞的男人。視這段感情如命的她,將自己緊閉封鎖,而與男人承諾一段快樂的感情,讓自己深陷泥濘。

比起雨不停,郭紹南幸福的多,即使他保留了非常多的秘密,但他始終抱著敞開心胸的態度,讓他不像雨不停一樣,只能在泥濘中待援。原因不在他到了墾丁,而是 他離開了台北,展開了一段旅程,而這段旅程,讓他接近人群和大自然。這是雨不停缺少的,離開一個地方的勇氣,踏上旅程的決心!

支線的部分,非常精采。用雨不停和郭紹南這兩個角色做了很強的對比。情節在郭紹南去衝浪和雨不停自殺之間替換,充滿了比較的意味。一個是聽了漢文對衝浪的 喜愛後,迎向自然;一個則是發現情人有另一個情人,選擇死亡。兩造相比之下,迎向自然的雖然溺水了,但是發現了自然的美麗與自身的價值,感覺上就比自殺的 更勝一籌。

主線的漢文,當然還是最主要的主角。關於他細細思考的未來,以及他的當下,也是三、四集的主軸,以致讓阿南興起問漢文:「何不開間自己的店。」而舖陳了接 下來的劇情。看著彭于晏在墾丁,就想起他在東岸拍的《海豚愛上貓》,也就不免想起花東的美景。這兩集,雖然都集中在人物的故事發展,但還是巧妙的安排了亮 亮導覽南端美景的部分。

花東,還算得上是台灣的一塊淨土,還未過度的開發,台11線沿路還保有著自然而成的景色,不若墾丁大街的繁榮與熱鬧,當亮亮帶著學生去看美景,似乎在預告 小棣老師會用一些議題,來帶領我們往下走去?而角色的自覺以及角色之間的火花還會有什麼樣的衝撞,同樣也讓人為之期待又企盼。

現在我只能說,王小棣加鈕承澤,實在是充滿議題又不失愛情調味,而角色自覺的部分,又理性感性兼具,這樣的組合實在了不起!!


導演:鈕承澤、林清振 編劇:王小棣、溫郁芳、黃瓊慧、張可欣、柯雁心
演員:李康宜、彭于晏、阮經天、李紹祥……

P.S
一次兩集,看得滿過癮的。
高雄。天氣晴。還穿短袖!

換日線的話:最好是鈕承澤都不要出現啦!快出來~~

一直很喜歡豆導的戲,從《求婚事務所》這部「趨勢劇」之後,又盼到這一部《我在墾丁,天氣晴》的「療癒系」偶像劇。這部戲用了《求婚事務所》的班底李康宜 和李紹祥,感覺有那麼一點回到《求婚事務所》的影子裡。不過這次這李康宜搭配著陽光的彭于晏,整個將「天氣晴」的美妙都拓展開來,加上編劇以王小棣老師的 班底為主,又更增加了這部戲的支線及議題,頗令人期待。

以往,小棣老師的戲,總是會塞進很多議題,在短短的戲劇裡,顧到每一個可以充分利用拿來說故事的環節。這部偶像劇,也有那麼幾分味道,劇情緊湊不說,一開 始就加入了墾丁生態保護的議題,勢必在接下來也還會有不斷其他的小細節被表現出來。另外,拿墾丁的美景,搭配著「旅行的意義」,也充滿著「療癒」的味道, 讓人不得不的想起身往陽光的地方去!

一開始,以網路小說做為故事的開端,其實讓人心驚膽跳。網路小說和網路戀情,畢竟已經是幾年前的產物,在當今人人有部落格,人人都想在網路上一筆成名的情 況下,還有多少個人會迷戀在網路上連載的小說?滿令人好奇的。不過這部偶像劇一開始就挑戰這樣的題材,讓「雨不停(丁曉緯 張鈞甯飾)」這個網路作家,遇 上了化名「天氣晴(鍾漢文 彭于晏飾)」這個讀者,沒有一觸即發的戀情,有的是靠著李康宜飾演的方亮羽當鍾漢文的軍師,讓雨不停和天氣晴展開了網路上的對 話,這裡面有網路戀情開始的樣子,卻也有著更多,網路潛藏著的另一個樣冒,幽默、有趣。真是很大膽的挑戰。

支線的郭紹南(阮經天 飾)是雨不停的小說插畫家,因為債務,一個人南下至墾丁,說是去找人,也說是去放鬆,但當他碰到了方亮羽和鍾漢文這對有趣的人,會 對他這個充滿「恨」的人,有什麼改變?讓人拭目以待。至於雨不停這個網路小說家,究竟還會要多久,才會南下療癒她的情傷,才會遇到陽光般的美景,和那個在 網路上跟她對話的天氣晴相遇?

旅行的意義,本身就在於離開一個環境,去感覺另一個環境的不同,轉變生命的態度,改變目光的遠度,像墾丁這樣一個美麗的地方,可以讓人感覺到多少旅行的意 義,又或者療癒多少心裡的創傷?這不僅是一齣王小棣式充滿議題的戲劇,結合了這些演員和導演,我想,還會多出更多在情感上面的細膩。

《我在墾丁,天氣情》官方網站
公視的網站,向來四平八穩,但沒有介紹製作團隊,小敗筆!


導演:鈕承澤、林清振 編劇:王小棣、溫郁芳、黃瓊慧、張可欣、柯雁心
演員:李康宜、彭于晏、阮經天、李紹祥……

P.S
回家又有電視了。又變電視兒童了XD
墾丁真的很漂亮。

換日線的話:最好是追網路作家要看杜斯妥也夫斯基啦!

所以,我們懶得抗爭;
所以,我們不再發聲;
所以,走過之後,沒人再想該怎麼改變;
所以,當我們頭也不回的往前,沒有掉下離別的淚;
所以,我很慶幸,我離開那些醜陋的是非。

可是,我發現更醜陋的一切才正要開始,但我已經有了經驗和自主權,面對那些關於醜陋的一切。

斷斷續續看完《危險心靈》,詹老師化身為《GTO》裡的反町隆史,站在學生的前面,然後在七年後帶著彭老師回到台灣。我想著小傑說的:「一切就被遺忘了。」於是我開始將我的記憶從離開學校後慢慢拼湊,直到我現在受專業課程訓練的課堂,我突然明白,這一切,始終不會改變。

坦白說,當我看著詹老師抱著那個每個人離職都會拿的紙箱,用帽子蓋著臉走出校門,很想知道他在想什麼?是在想著原來最後自己也被犠牲了,還是?

這樣的狀態很有趣,誰也摸不著,下一個被這個社會惡搞的人會是誰。

校園的一切,真的離開校園就會被改變嗎?老師換成上司,同學換成同事,所有的事情重新輪迴,唯一能改變的只有一件事,就是人們變成大人之後,可以選擇自己的方式,去面對這些在《危險心靈》裡,人類的無知。

還記得小學的時候曾經想要在校園裡工作,剛開始這件事不被我放在心上的原因是還有另一個夢想出現。幾年前差那麼一點,我可以回到校園做一些關於我曾經想望的生活。我在上班的當天脫逃,因為我不斷回想著還在學校的時候,那些老師的嘴臉,不斷在彼此面前虛偽的裝熟絡,不斷在學生面前以為學生不知道的互相利用。我很害怕,有一天我成為那樣的人,於是,我脫離了。

我其實沒有一定想要回學校工作,也其實沒有一定要什麼樣的工作,或許純粹的覺得,至少校園裡的一切,可以喚著我保有一定的真。

看完《危險心靈》覺得很悲傷。因為「遺忘」。

每個人其實在學校裡,多多少少都有著那些被老師打壓的記憶,再可憐一點的,應該還有被同學排擠的過去。可是當人們在社會裡遇到同樣的情形,多數的人一樣會選擇對自己有利的,站在目前處於優勢狀態下的團體。某些曾經因為被排擠的心情,並不會在別人被排擠時出現一點憐憫,所以被排擠的人一樣可憐,不被排擠的人只能當作慶幸,排擠別人的人只能祈禱自己哪天不要被排擠。

國中生很可憐嗎?其實不然。最可憐的其實是已經長大成年(成人)我們。我們努力的想要跟著社會規範走,卻又想要掙脫,離開校園的我們,不斷不斷的在心裡掙扎該是要成為社會規範下應該成為的人,還是做我們自己?因為從小到大,沒有人告訴我們,其實每一個個體都很不一樣,其實我們都會成為不一樣的人,而且我們必須接受跟我們不一樣的人。

關掉電源鍵的那一刻,我思考著,即使《危險心靈》結束了,它究竟能改變什麼?抗掙過後,留下的會是什麼?很多很多年以後,這個社會還是充斥著那些我們在校園裡被迫面對的一切,我不知道,除了悲傷,我們還擁有什麼?


導演:易智言 編劇:易智言(及編劇小組) 原著:侯文詠
演員:黃河、關勇、李烈、高捷、蔡燦得、溫昇豪

公共電視《危險心靈》官方網站
易智言導演的《危險心靈》網站(強力推薦)

延伸閱讀:
《危險心靈》誰的心靈充滿危險?
閱讀──危險心靈‧侯文詠

P.S
去公視寫徵文,希望得到DVD:P
(這篇又重PO了,因為不見了!)

換日線的話:結局我還能接受啦!

從這裡開始,世界的轉換,不再是貧窮、富裕,
而是,樂觀與悲觀、寬廣及封閉的對比,
45℃天空下,你我的真誠,將一笑而見!

一開始,當我收到朋友寄來的EMAIL裡,說著小棣老師的新戲,其內容皆是非洲小孩黑不溜丟的照片,我以為這封信只是告知我,小棣老師正在拍攝這樣一個故事,關於非洲的,直到有人告訴我:「45℃天空下好看耶!」我才一驚,原來錯過了那麼多。我選在一個週末,一星內我唯一有力氣還能做其他事的假日,待在電視機前,看這一部繼《赴宴》之後,小棣老師的新作。

很喜歡這個故事,或許這與我喜歡一切與「陽光」有關的事物,包括天氣的、人事物的,只要是「向著陽光的」,對我來說,都是個極大且富有吸引力的議題。而就《赴宴》相比《45℃天空下》,添增了多一點溫度,不單單只是劇名停在「45℃」而已。

兩年前看《赴宴》時,覺得深奧難懂、覺得其內容跳躍、覺得其議題多且複雜,而今再看《45℃天空下》,知道內容一樣在說著許多件事、知道故事仍舊交錯、支線繁雜,不過卻可以安靜的,跟著故事的步伐向前走。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時間的磨練,心態的轉變,讓人輕盈了起來,漸而的,讓這個包裹許多重力的故事,也輕身而躍,貼在我的心上。

兩年前《赴宴》的「郭民峰」;一年前《求婚事務所》的「樹」,多多少少都讓我覺得藍正龍在「演戲」,演一個對這世界充滿敵意的人;演一個失去女友,難過悲傷的人,雖然這兩次,我對他的演出,都沒有說過他演得有什麼不好,直到這一次,我看著他,放下了他原來給人「酷酷」的感覺,臉上的稜線,少了那麼一點又一點,他帶著耐心對待孩子、對待自己所愛的人,那一刻,我才知道,原來藍正龍也可以是那樣溫柔的男生。可能,是這個角色賦予他的,應該溫柔、應該體貼、應該有耐心,但每每我看見他笑的時候,知道那是他賦予角色的,他希望《45℃天空下》的林宇誠是那樣一個溫柔的樣子。

最讓人驚豔的,莫過於戴上膠框眼鏡,B.A.D.裡的Danny黃柏文,是讓我最覺得驚訝的角色。一直覺得他很面熟,一直覺得他像誰,但就是一直想不起他是誰,直到我找到他就是B.A.D.裡的Danny,差點沒有跌破眼鏡。他所飾演的郭仰生,簡直就是直達角色的骨子裡去,將人們遇見軟弱表現出的內在,那樣清楚且不容懷疑的將那些不得已的貪婪、一定得要學會的反擊,全都散發出來。

看《45℃天空下》前,沒有看過林佑威演的戲,也不知道他演的是誰,就連原本主角「連加恩」的故事,也只限於知道但不清楚的程度,而卻在林佑威飾演的「連懷恩」,被他的神情、他的笑容、他堅定信仰的聲音,感染了,好像這個世界上,有像他這樣的人存在,人生就多一點希望、多一點作夢的力氣,以及向前的動力。

這個故事裡,還有許多角色,像是李佳穎飾演連懷恩的女友「林宇青」,帶著嬌氣卻擁有旺盛的不服輸的個性;楊玉欣飾演林宇誠女友「楊玉玲」,雖然罹患肌肉萎縮症,還是用她最美麗的聲音,陪伴著人群;蔡立群飾演林宇青同母異父的哥哥、林宇誠不同父母的弟弟,複雜的家庭關係裡,讓他使勁想要成為被重視的焦點;還有那些在山上被宇誠教導的原住民,以及戲裡位於台灣的角色,簡單的將人的面貌完整的呈現著。對照著非洲那塊土地,貧困不再是區分人的界線,隔開的,好像是對待生命的「真誠」而已,就如同這齣戲一樣,《45℃天空下》,帶給人的,就是一種真誠,對人,也對於這個世界!


導演/編劇:王小棣
演員:林佑威、藍正龍、黃柏文、李佳穎、楊玉欣、蔡立群

45℃天空下官方網站
還算豐富的網站,色調很舒服,資料更新慢了些就是。
稻田工作室
不存在的事(小棣老師的筆記)

P.S
很棒的一部電視劇,還剩不到一個星期就完囉!小棣老師一出手,果然是很不錯的作品。
本來我要結束我香港行,再寫一篇文章,不過今天看到台灣到香港去抗議WTO的人,被打得亂七八糟,就沒勁提筆,覺得被這樣對待實在太不人道了。過些日子再結束它吧!
台北非常的冷,我已經穿了兩星期的雪衣了。另,寄出的卡片,這幾天應該都會收到吧!

換日線的話:這種天冷的時候,看《45℃天空下》,還真是覺得冷啊!

打著「《孽子》原班人馬」的口號,《孤戀花》連續劇、電影從四月天一直蔓延到盛夏。想著兩年前《孽子》激起的討論風潮,想必《孤戀花》一上檔勢必也是會引起一番討論。

我得先承認,《孤戀花》我看得不多,但還是有些話要說。

上海場,是我放棄《孤戀花》最大的主因,不知道是被前幾年那波上海劇給慣壞了還是?讓我對《孤戀花》上海的部分,完全進入不了。總覺得上海是很大而且很久的城市,但《孤戀花》游走在想要攬全關於上海的一切、那個年代的一切,卻又帶不出大環境裡最細膩的感覺,說明確點,我認為《孤戀花》沒有《孽子》的氣勢,是上海的大造就而成的,想大,又大不了,最後變得上不上,下不下。

第一、二集,是我唯一看完的部分,但也因此退卻不前的原因,它的前行很緩慢,緩慢到即便抽掉一場,我都覺得無妨,以前兩集的舖陳,都像是為了要「交代」上海,而不是《孤戀花》的本身。我得先觀望它要帶出的時空背景和歷史事件,再進入故事,直至走入故事的同時,那些感覺,都被年代、時空、場景給削弱,不深刻了!

再者,人物的味道,缺一點又缺一點,後來缺乏的部分,怎麼也串不起來,他們所要傳遞的感覺。

最讓我稱許的,應是五寶的角色,那樣天真的笑容及優雅的歌聲,蓋過三郎帶給我的柔弱、雲芳帶給我的彆扭,照理說,應該好好讚揚一下李心潔,但好巧不巧的,最近剛好重溫了幾部李心潔的舊作,以及她給我的過往的印象,五寶的角色,似乎在表演上,也變得不那麼讓人驚豔了。李心潔向來的天真浪漫,在《20.30.40》裡是那個樣子、《愛你愛我》是這個樣子,《想飛》亦是如此,而《孤戀花》裡,我看見的,一直是李心潔,而不是五寶,她,缺少了那個時代的滄桑和那股必須被爆破的悲哀。

再從雲芳的角色。我都笑稱,她根本是擺明了跟大家說:「我是一個T」的那種姿態。我好奇的是,那個年代、那個背景,在上海,同性戀究竟是怎麼存在於那個時空的?以現今的狀態來說,那個對自己的性向認同都需要花很長的時間,而又,雲芳對五寶的好、娟娟的好,她本身是否有掙扎過、懷疑過、矛盾過、逃避過?或者她是那種很自覺性的,從小就明白自己「喜歡女人」這件事?

我看見雲芳全身散發出來「一肩扛」的氣味,卻感受不到她內心的幽微,究竟何故讓她從戲的開端跟男人套交情、跟女人走得親密?結果呈現一個男人的型態與女人的體態交錯的彆扭。到底是為什麼?為什麼在那保守封閉的年代裡,她有足以的自覺,面對自己本身對女人的欲望?

說上不上,下不下的原因,多半來自於我認為上海場花了很多時段交代那些背景、觀念、差異……卻見不到角色的內在。就好比我看著五寶坐在窗台邊跟雲芳說人生有何意義時,我並不覺得五寶這就想向下一躍(這裡有可能是因為華視剪成一個半小時的原因),即便是種種的因素,讓她覺得人生無望,我在事件發生的當時,嗅不到五寶想死的念頭、看不見那股絕望。並不是說她必須像瓊瑤劇裡那般激烈,或是像鄭文華筆下那些主角,是要有一定的手段。心潔式的方式演出,是一種純真少女的喃喃自語,我看不出來她想一死百了的樣子。同樣的,我也見不到三郎與五寶之間的火花,見不到雲芳渴望擁有五寶的內在,那一切的發生,似乎都這麼理所當然,理所當然的在那個動盪的年代裡,就必須有這些小情小愛的存在,理所當然的必須有三角關係的磨擦,理所當然的,女生要愛男生,男生會愛女生,而另一個理所當然存在的女生就那麼理所當然的要攪和一下。

間斷的看著,許多人拿《孤戀花》與《孽子》來比較。我想,那個力道是有差別的。就好比當我看見討論區說著雲芳說出:「我喜歡的是女人」,真的差點沒昏倒。我不知道那樣的安排之前,雲芳還經歷了什麼,但想必她應該要有在心裡問過自己幾百回的才對。畢竟「跟別人不一樣」這件事,要很有勇氣才能面對。《孤戀花》確實少了《孽子》當初那種流暢及隱在戲裡的曖昧,卻還多了一分理所當然。

至於三郎這個角色嘛!從一開始,我就認為他被太多事件絆住了。例如:他的身分(在日本唸書,從台灣到上海的音樂人)、他的家世、他表哥與表嫂和本身大環境的衝突、他自己與上海的認知差異……這些事件都削減他與五寶之間構築起來應該淒美的愛情,我能感受到他與五寶的愛意,是建構在種種的因素上,而愛情的成分究竟涵蓋多少?實在不清楚。

後期,台灣場的部分,因為前面漏掉太多,所以沒太看。但是印象很深刻的,是三郎和雲芳碰面拿骨灰的片段,可能是太多太主觀的印象,讓我無法體會雲芳心裡要補足五寶與三郎分開的缺憾,更無法明白三郎為什麼還有力氣去追究為什麼不讓五寶跟著他離開的原因。

我想,從白先勇的原著要拉長成那麼長的故事,那是很艱巨的工作,就如同《孽子》裡,一句阿鳳與龍子天雷勾動地火那般,要寫成戲劇一樣,是非常大的挑戰吧!

註:
二○○○年~二○○四年的間斷,許多故事都由民國初年發展至抗戰,場景也都設定在上海。其中不乏愛情喜劇、悲劇,以及那一連串的顛沛流離。


導演:曹瑞原 編劇:蕭颯、陳世杰 原著:白先勇
演員:袁詠儀、李心潔、蕭淑慎、庹宗華、高捷

孤戀花官方網站

P.S
本來這篇文章是應該貼去官網,但我其實只想寫寫感想而已。打筆仗的事沒多看好像也戰不起來,只能很粗淺的寫些想法。

換日線的話:雲芳講話好像秀蓮!

伴隨著台北冬末的雨聲,我終結了《孽子》劇本書的閱讀。原本應該在過年前收到的劇本,因為年假所以懇請發行的公視暫緩寄送,直到年假結束後一個星期五,我才滿心歡喜的捧著《孽子》劇本書,在我好久未曾趴著看書的床上,細細品嚐。天氣,彷彿似乎是伴著《孽子》劇本書的情境而走,先是冷冽再是溫暖放晴,就在閱讀到最後的時分,窗外的雨水夾雜我此刻混亂的心情,在雨聲中和劇裡的阿青緩緩向前……

一年前,在台北的書展裡,我巧遇了《孽子》的主角之二,小玉(金勤)、阿青(范植偉),時間一晃眼的,這部戲也在我生命裡,強烈卻又安穩的存活了一年!沒看過《孽子》的原著,相較其他會將『原著』及『改編』拿出來比較的觀眾而言,我自認多了些許的幸運!然而對於劇本與其在電視上播出來的差異,又是教人另一種深刻的安排!

《孽子》的配樂在耳邊悠然響起,我也隨之沈浸在《孽子》劇本書內,還有腦海一幕又一幕的畫面,文至感傷橋段,仍舊像看戲一樣,緩緩的落淚,而這些眼淚,卻又不像當時對著電視機的悲傷狂嚎,那是帶著一點溫度在心裡翻騰的感受!

序言。
『我希望,跟他們站在同等的位置』。

第一次在公視的孽子討論區上,看到這句話的時候,我在電腦前感覺著這幾個字。彷彿有個人用他的語言,在訴說著面對外界時,這群『孽子』的渴求。是一種尋求被平等對待的心,無須憐憫、無須鄙夷,只要站在同等的位置上,就能感覺彼此的心!我想,這就是《孽子》這部戲可以在一年後仍舊受到大家關注的原因。因為同站在一個位置,所傳達的,也就更加貼切主角及故事心境。

『凍凍果』。
看到《孽子》另一位隱身的編劇『王詞仰』寫的『序四 凍凍果』,不禁捧著劇本書,大笑了起來。除了編劇上的烏龍,更對其內容的真誠感受到無比的溫暖。

老實說,有那麼一個瞬間,我是痛恨這齣戲的。不過,也只有在那一瞬間而已!

那日,夜裡我竄進了一間昏暗的店裡,裡頭全是晃動的人群。有的交頭接耳、有的飲酒抽菸、更有的就是舞池裡擺動的身軀。我沒說話,只是靜默的坐在那裡,用我那雙有人以『敏銳』來形容的雙眼看著,試圖從這些人群身上探尋一些我在《孽子》裡感受的氣息。

沒幾分鐘,我開始覺得眼前這些昏暗以及震耳欲聾的音樂,會奪去我從《孽子》那裡換來的陽光味。於是,我一個人起身,走出那家店。跨上機車前,有一個人追上我,我停下了腳步,以帽沿蓋去慌忙,假裝鎮定與其對談,我突然發現,那片在我心裡的暖陽,不知不覺的已被蒙上一層灰暗,只是我不明白,是追上我的那個人留給我的,還是《孽子》這道光芒反射出來的灰?

我帶著那顆中了『孽子毒』的心,在人群中尋覓,不斷找尋一個答案,就在那一刻,我感覺到一種憎恨感。我討厭《孽子》!在那一個個的眼神裡,感覺到他們對這世界的排斥,那份排斥,來自於家庭、社會、人群。只是我不明白,這樣陰鬱、晦暗的世界裡,怎麼教人親近?就連想要走入都有著巨大的陰影盤旋不去!

《孽子‧劇本書》,當我看著編劇依著集數,對於其中的場次內容做文字上的說明時,有著莫名的衝動,想先翻閱二十集裡,編劇的話。只是,我沒這麼做,仍舊一字一句的讀著,嚐試讓自己再次經歷那些淚水、悲傷、喜悅……

我想,我還是愛《孽子》,如同我愛陽光灑落時那片閃耀的天空,這麼明亮溫暖,那樣真誠動人。不用像雨天裡,太陽躲進雲層裡;人群避到傘下去。我逃離了那個世界,情願一身《孽子》的毒,也不願在那一片揮之不去的暗層裡,任由它恣意的發霉長蛆,於是當我呼吸著陽光底下的氣味,那憎恨《孽子》的心情,已然消去。

↓以下,是我在2003/8/20於新聞台的留言板上留的言,略做修改。

我喜歡編劇給我的感覺。包括戲裡的和其留言對話時的感覺。也或許,戲裡有曹導的調配、有白老師的堅持或妥協,但是,我仍舊最喜歡編劇筆下的點點滴滴。白老師成組了孽子的軀體,曹導給予了孽子生命,而編劇,給了孽子『靈魂』!一種活躍的、不軟弱的光芒。

記得在看《逆女》和《男孩別哭》時,我是一邊看一邊罵的。《逆女》就我而言是原著《孽子》的另一個翻版,《孽子》講父子,《逆女》講母女,但同等的把同性戀這種現象硬塞入了『家庭』的緣故。而《男孩別哭》是我最不喜歡的同志系列!黑暗、墮落、吸毒、說謊、逃亡。也或者它有傳達其他的意念,光是看到那些陰暗的部分,真的只能搖頭!

再看『夜奔』、『藍宇』,沒有屬於家庭的那一塊,很自然的走,相遇、相戀(或者互相吸引),到最後分離。雖然所有的結果都逃不了離別,但是離別的結局總給人一點淒悲,特別是‧死別!我很喜歡《逆女》的呈現,但似乎比新版《孽子》少了一點靈氣!因為《逆女》依著原路走,平順穩固,挑不出什麼讓人評論的毛病,但結束的時候,太順其自然了,連死別的感傷,都沒有《夜奔》和《藍宇》來的悲愴!也許有淚,但卻沒有那種哭不出來的感覺。(哭不出來,往往隱著最深切的傷痛!)

反觀新版的孽子。(評論的人實在太多。我也無從再寫出比那些更精采的文字,我寫我的感覺!)

沒有預期的,我掉下去編劇給的氛圍裡。不想拿它跟原著比較些什麼,只是淡淡的感受那之中濃郁的感情。『親情、友情』一直是我最愛的主題!《孽子》有講到很多的『愛情』嗎?就我而言。沒有!我總是在那一刻落淚。沒有愛情的那一刻!至於愛情,我只在龍子對阿鳳狂吼的時候,哭了!

不假,看它二十集,我都哭!至於哪些部分,倒也記不太清楚了。真的沒有,我真的沒有看連續劇看成這樣,哭成這樣!會哭,其實不代表都是悲傷,但卻是滿滿的感動。它像是每分每秒都挑動你心裡最底層的部分,不管是悲傷、快樂;不論是相聚、分離;又或者是愛或不受,每刻都往你的心去,無法招架,觸動淚線,最後,模糊雙眼!

同志議題?

《孽子》看到最後,我們還在意是不是書寫同志嗎?不會的。最後羅平和阿青的『一、二、一、二』的步伐裡,我看見的,還是整個《孽子》呈現的情感。

堅強,不帶刺!
柔軟,不退縮!
挫折,但依舊昂起胸膛,向前走!

曾跟朋友討論,為何他不看《孽子》。他說:『不排斥,但也無法接受。』聊了許久,我才跟他說:『因為我們接收的「同性戀」永遠是負面的訊息!但我在《孽子》裡,卻看見了那一群孽子展開自己羽翼,向前飛行!』

我們也能飛吧 就算天空 只剩一道微落的光 
我們還能飛吧 就算殘敗身軀 有著刺心的痛不能平
我想 牽著你的手走 我要 跟你一起飛行
只是一句我愛你 對著你 也對著愛我的人群
我們可以飛吧 湛藍的天空 白雲相間我們的美麗
我們往前飛吧 勇敢的心 等待三個字 我 愛 你

後記:
看劇本書的當下,是我心情最混亂的狀態,糾纏的情緒始終圍繞著我。我躲到《孽子》的陽光下,暫且忘掉心裡的灰。感謝副導綺鷰,對劇本書催生的費心;感謝曹導認真及用心的呈現出《孽子》;感謝編劇『陳世杰‧王詞仰』用《孽子》帶來無比的溫暖;感謝曾經對《孽子》付出的人群;感謝在陰暗的角落,這些關心人與人之間原始情感的人群!

 2004 公共電視出版
  ISBN:9572918087(上)/9572918095(下)

P.S
劇本排直的,看不太習慣。
去年書展巧遇金勤和范植偉,今年書展遇見寫《人間四月天》的王蕙玲。閱讀,果真是件好事!
台北的雨,下了一整夜,不過溫度似乎沒什麼降低。
祝 雨中美好
^________^

換日線的話:劇本是戲劇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