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要打開這部電視劇都會讓我有點掙扎,因為每一次打開都像在挑戰自己的耐心,必須忍受劇情中所有消防救護人員的遭遇,制度面上的不合理、群眾的不理性、媒體的情緒勒索,以及面對最親近的家人種種不諒解,我想這劇本很明確地想要把這些處境傳遞給觀眾,好讓普羅大眾都可以透過這樣的職人劇,更清楚明白制度中面對關(官)說時的無法強硬,和那些之於人性無法反擊的吞忍。

真要說,最後的結局根本是天方夜譚的神話,真的有人願意為自己關說後造成的悲劇如此坦然的面對嗎?這應該是一種嘲諷式的劇情。在制度面和人性面上,幾百年才會遇到一個有良知的議員,願意為自己官官相護所釀造的悲劇擔起應付的責任;當然,也不免讓人想著:「安檢隨便關說唬弄過去,難道從來沒有想過會發生事情嗎?」如果關說的議員真的有良知,一開始就不會縱容那些和刁難什麼了吧。

Read More →

以「職人」為題的劇集能拍得好、寫得好的不容易,許多流於刻板印象的形塑或是經常用將主角打造如神(男神、女神)一般的樣貌,常讓該職業的職人們待在電視機前面大叫:「最好出版社的編輯們都男的帥女的美,最好還每個人都這麼氣宇非凡」「去醫院看看主治有沒有這麼年輕這麼帥!」,最經常性的是因為考量戲劇性的節奏,常有不切實際和不合邏輯的劇情安排。

不知道消防和救護人員們在電視機前看《火神的眼淚》時會是什麼樣的心情?但我是帶著「幹,那是什麼工作傲客也太多!」的心情,以及強忍著想罵三字經衝動看完前面四集的。如果以前四集的節奏將台灣消防救護人員所遇到任何的不合理、專業分工不確實、現有法規無法完全保障在面對緊急狀態所做出處置⋯⋯再往後面的幾集延伸下去,不知道是不是一件好事?

Read More →

公共電視是台灣許多公共議題探討、談論的公共媒體。每週一到週四從《有話好說》這個節目獲得的訊息遠比一直看輪播的新聞台,或者網路轉分享不知道到底是不是正確的訊息,來得有益許多,雖不一定能知天下事,但也還算可以知道比較重要需要關心的事。

這次《有話好說》做了一週四集關於「思覺失調」的專題,是我相當關注的議題,也是我認為現代人應該再進一步了解的精神疾病。所以決定寫一篇文張貼出來。

Read More →

「聽」公共電視的《有話好說》應該是我幾年來的習慣,週一到週四的晚上快十點,我就會打開《有話好說》的youtube頻道,聽一下節目裡討論當天或當時重要的國家大事、社會新聞,或者有時討論著沒有人關心的公共議題,如空汙、環境保護、長照公托公宅等相關政策,若是國際上有什麼重大的事件,也會被拉出來做一集至數集的節目,如:美國大選、香港反送中……等議題。

《有話好說》討論的多半是台灣一般新聞頻道不會花太多時間著墨的議題,比較能夠深入探討問題,以及不會像政論節目一樣,充滿了比較針對性的爭吵。(我也很喜歡「聽」政論節目,不論政治立場為何,我常當綜藝節目聽。其實就是讓環境裡有聲音XD)

Read More →

等著最後兩集的一週裡,我將一到八集趁著不用電腦的時候,邊做其他事邊重新看過一回。再將台灣社會裡大眾比較熟知與王赦角色相仿,律師黃致豪在TED上的演說及公視《有話好說》的專訪也重溫一次,像這樣「有罪辯護」最終的意義是什麼?最後真的能得到的解答又會是什麼?

讀劇本最後兩集是讓人頗擔心最後的呈現會不會太多愛、太溫暖,甚至害怕過於矯情。還好播出時的情緒收跟放都拿捏得宜,以及部分場次被更動,算是將結尾收得完美,不至於讓人覺得這樣的人世,怎麼可能有那麼輕易的和解、放下、原諒,以及充滿希望。

Read More →

從無差別事件的李曉明之死,將故事拉回精障者的困境及媒體自律的支線上。突然明白劇本裡思悅這個角色的存在意義。從第一集開始,大部分要思考的事是:「加害者真的需要人權嗎?」、「加害者家屬和被害者家屬心理」、「媒體不自律及大眾不思考」……相關問題,像思悅這個被認為「怎麼可能有那麼好的房東」究竟為何存在?

讓故事回到思覺失調的思聰、被判無期徒刑但一心求死的陳昌、被霸凌而持刀模仿李曉明的國中生與最後帶他走上結束生命一途的憂鬱症母親,以及被要求做婚前健檢思悅,甚或是後來持刀殺害機車行老闆的更生人,都在說明整個社會對於精神疾病和犯錯極低的容忍度。思悅則飾演全劇裡最重要的一角,她以極高的包容在照顧思聰和被社會遺棄的大芝!

Read More →

00
大概在2001年前後,那時還沒有facebook,也沒有smart phone,或是youtube,上網還是必須用電腦,不能當低頭族,只能上bbs或是各大討論區跟人聊天、說話,最多就只有MSN、ICQ這種聊天工具,連打個簡訊都要按鍵按到死,才能打完一則70個字的訊息。

那時大家討論戲劇,一集一篇常見的。常常像這種一週一集的電視劇,一週都在討論前一週那集,若是遇到連續劇,就是週末會有大量的討論文章,重播看了又看,筆戰打了又打,最後成為網友、有時還約出去吃飯。

而今,網紅當道,開個直播就能討論了,卻少了文字的書寫,有點可惜。能做到五集播完立馬寫,實在要了老命XDDDDDD。今天多寫一篇,所以早上把泳給游了,隔日不用早起。哪像二十出頭那會,熬他個幾日夜也不要緊,筆戰打了就是! Read More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走到最後一集,幾乎是替這個系列作個總結的方式,在說〈必須過動〉這個故事。而「父親」這個角色,也在這個故事裡徹底消失,養兒育女成為女人天經地義的責任,有點指控些什麼的意味,都從母姓了啊!!!(呵呵!這我會再寫一篇後記補述。) Read More →

若說《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的前幾單元,〈媽媽的遙控器〉說的是母親的控制,〈貓的孩子〉是外在眼光的控制,〈茉莉的最後一天〉則是茉莉對控制的脫逃,而〈孔雀〉便是說一個關於「體制內」控制的故事。

這一單元是我最早看的單元(特映),那時還有點不太能消化加入大量科幻的元素,特別那與孔雀交換(交談)的細節,而這一個故事裡,也是全書中最能看出家庭階級,以及目前四個故事中,夾著大量錢味的故事。關於「家庭階級」在電視劇的部分處理得相當好,不至於會有一種「全都是有錢人家的故事」的感覺。 Read More →

不由得第一句話就是必須讚歎尹馨的演技,整個故事幾乎都由她一個人演出,把故事一段段的拼起來,像她拼湊茉莉自殺的真相,也像茉莉一次次的痛苦一般殘忍地剝開,更像是每一個孤軍奮戰的母親獨白。表露確確實實地的孤獨感,更是那些沒有經濟收入來源的母親,內心身處最深層的不安。

已經不事生產的自己,除了把家庭、孩子照顧得宜外,還能有什麼理由可以鬆懈?還能有什麼「自己」可追求。甚或在男性的角度、外在的眼光中,都會有一套謬論認為「妳已經在家中閒閒沒事做了,為什麼連孩子都帶不好?」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