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故事若是把專業的醫學/心理學名詞放到情節發展裡,又說不到位時,就容易形成一種:故事說得挺好的,卻讓這個專業名詞在故事裡成了沒有必要的存在,或者讓人輕易有著賣弄專業知識卻又便宜行事的以一蔽之所有沒有被交代的細節。

《她和她的她》的前幾集讓我一直無法進入。

首先是那本用作解釋林晨㬢英文名的小說《黎明:短篇故事集/Seher》一開始就刻意得要命,特別是這本小說在台灣的出版日期是2020/03/30,以劇中的時間點算,林晨㬢上大學的時候應該是2002左右,但這本書卻出現在李晧明與她大學時期的圖書館裡,時間序上的不對,就使得在個獵人頭公司的林晨㬢比起「回到過去」的林晨㬢更像是虛構的。

Read More →

四十歲以前看電視劇,每次到了「親情」的情節,只要有父親而且是個溫暖的父親,我總是會哭成淚人兒,像在替童年望著父親背影的那個我,哭乾當時沒有掉下的眼淚。《俗女養成記》裡陳竹昇飾演的父親,應該是許多人內心渴望的、希望的那種父親的模樣!也許不需要像山一樣替自己遮風避雨,但也要在任何時候在自己身邊說一句:「爸爸在這裡!」就能在心裡替自己的軟弱加上一點勇氣!

可能是在某一個時間點上,我跨過了「父愛」這個關卡,所以沒有在這部電視劇裡那些父親與女兒的劇情裡掉過眼淚,總是想著這對父女的互動真是可愛,我想如果父親還在,我應該也是這樣跟他打鬧的。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