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線上看劇,總是把國語或台語發音的電視劇當廣播劇聽,偶爾會拿出那些年少曾經將自己完全投射進劇情、想「被懂得」般的尋找的電視劇來看。

走進偶像劇的戀情,幻想著人生能不能有個誰將那般難以下嚥的劇情改寫,而那些叫好不叫座精心製作與現實太相近的劇情,則是不斷地將自己拉近那個名為人生的黑色漩渦裡,有時讓人感覺心像是被懂得似的擁抱著,有時教人直視現實連逃跑都沒有力氣,有時在下一場戲又給人另一個希望轉折,在快溺死的人生深海中,就著海面上的微光伸出了手,大吸了幾口氣⋯⋯

《逆女》原著出版的時候,我還在女校看著那些下課倚在教室走廊上探索彼此身體的同學、學姊、學妹們,有的大膽地親吻,有的隱密小心地從裙底探進;那些大方親吻的,引來下課的人群圍觀、起鬨,女孩們的打鬧、手帕交的情誼,在上課鐘響後,師長驅趕回教室,一切似乎順其自然:告白、被告白、相互擁抱,青春的荷爾蒙被點燃誰也澆不熄。

Read More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走到最後一集,幾乎是替這個系列作個總結的方式,在說〈必須過動〉這個故事。而「父親」這個角色,也在這個故事裡徹底消失,養兒育女成為女人天經地義的責任,有點指控些什麼的意味,都從母姓了啊!!!(呵呵!這我會再寫一篇後記補述。) Read More →

11206839_433222453522181_9109608986261580254_o

本來想看《寄生獸》完結篇,心想如果這週不看《滿月酒》,下週下片了怎麼辦,決定還是先看這上週讓我看預告就哭出來的電影。一進場發現小廳已坐了一半左右的人,已經在放預告的影廳裡,灰暗著閃眼前的人,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等到開演,差不多坐了三分之二,看來似乎不用太擔心撐不過一週。

這大概是第一部讓我跳脫以往同志電影的角度去看同志電影的同志電影(繞口令XDD)。以往總是要一直看同志的壓抑、掙扎、與旁人之間的認同,這部電影多了比較多認同之後的劇情,著墨在成家、生孩子的部分。因為重點已經不放在認同,也更跳離傳統同志電影的劇情走法。 Read More →

20130907

我對陳以文的印象,除了《寶島漫波》以外,大概也是《運轉手之戀》。一直覺得《運轉手之戀》是部很妙的電影,特別是蔡燦得炸掉家裡和屈中恆講車禍、撿屍塊那幾段。20歲出頭時看這部電影,巴不得還可以看到電影裡屍塊血淋淋那樣。其他時期的陳以文,我對他卻一點印象也沒有。

《戀戀海灣》的預告我大概在院線看了四次,四次我都沒有想看這部電影。特別是阿育大哭那段,讓人誤以為這又是一部很悲慘、小情小愛的故事。加上又有一個主slogan,超擔心會跟某單車電影的slogan那樣無意義。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