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冽。張愛玲給我的感覺!《她從海上來》的書封,很明白的用張愛玲的姿態表述了她給人的感覺,正如編劇王蕙玲在座談會上說的:『如果我們的體溫是36.5度,那張愛玲給人的溫度,大概是低個一兩度,是34度左右吧!』閱讀王蕙玲的文字,是舒服的,即便有那麼多那麼多的編劇去評斷王蕙玲的劇本是小說式的寫法,但從她的字裡行間裡,那份對故事的真誠、揣摩人物的感覺,是能引人入勝的,那是一刻也不想停留的,往下走去的心情。這也正是張愛玲後來給我的感受!

『見了他,她變得很低很低,低到塵埃裡,但她心裡是歡喜的,從塵埃裡開出花來!』對於她和胡蘭成,表面上帶給人的是一種距離、是一份互重的相伴,但心裡的歡喜,卻能從塵埃裡開出花來。不論是愛情,或是其他的部分,她總是隱著的,是一份熱切且澎湃的熱,是冷冽的張愛玲表面無法感覺的,而你必須轉身由張愛玲心裡那細小的縫隙鑽進她的心窩裡,你才能感覺她的溫度,不是34度,而是隨時可以向上攀升的暖流!

關於愛情,張愛玲、胡蘭成這一段,確實讓《她從海上來》這個故事,多加了一些較為迷人(或者痛恨)的部分。我是迷戀那段愛情的!那是相知而相惜的心情,所謂情欲、性愛,似乎都少了那麼一些,就連牽手,都覺得多餘。但是心裡那份『知』卻是彌足珍貴!也或許胡蘭成的『多情』(或者濫情)會造成太多的傷痛;也或許張愛玲的專注,會引來愛情裡的破碎,但在兩造相會的同時,我情願深吸那股相知的氣息!

至於親情,不管是與母親、父親、張子靜、姑姑,都足以造成張愛玲這一生(身)的傳奇。特別是母親與姑姑這兩個強勢的女性,更是深深的為張愛玲注入一層對外的堅決;而父親和張子靜的存在,反而成為母親與姑姑的對比。

我喜歡《她從海上來》這個劇本(應該說這個『故事』)。站在完全不熟悉的位置上來閱讀,有某些時候,是無法了解的,所謂無法了解,是一種模糊的感覺,一種因為沒有參與所以無法了解的狀態;反之,如果是一個死忠的張迷,便有『不滿足』甚至『不滿意』的狀態。不過,就我而言,看待這個劇本的時候,就是一個迷人的故事,至於內容是否太簡略或是太不足,不是那麼重要。

編劇王蕙玲說想寫一個沒有戲的戲,導演丁亞民說要拍一個沒有感覺的戲。當我閱讀著它的時候,就像窺視一個傳奇人物的生活、愛情,還有她的生命。故事開始之初,帶著探尋的好奇,每看一點,就像發現一個新的秘密,每到一個段落,便發現自己心裡又多了一些感覺,閤上書頁的剎那,那份飽足就像安穩的躺在棺木裡微笑的神情。

《她從海上來》,張愛玲的故事、張愛玲的電視劇,我沒有看電視劇,甚至連張愛玲這個人的文字,一字也沒閱讀過。我想,不管你了不了解這個故事的主角,知不知道那些經過,我們有其幸運跟著她,在冷眼旁觀的位置上,遨遊這場溫熱的人生!

當丁亞民問:有哭的人舉手。

我垂著雙手,笑著!我不想哭。因為,我慶幸自己閱讀了這個故事。安靜的在冷冽中,讓那攀升的溫度,暖暖我心……

2004.01.05 天下文化出版/ISBN:9864172409

P.S
入春了!真的入春了。有一股衝動想把衣服全都收起來了!拿出短袖的衣服,迎接正面而來的陽光!(《末代武士》好看!)
^__________________^

換日線的話:劇本,是迷人的。我一直這麼認為著!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

Post Navig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