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電影有幾個重點:「死亡」當然是其中之一,接著是「寬恕」,再來是「放下」,最後則是生命的前進!
本來沒打算要去看《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是因為本木雅弘這個演員,我才興起去看《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不打算看,不是因為不愛「禮儀師」,而是看過幾次日本電影,有些怯步,那種太過煽情的劇情,那些賺人熱淚的橋段,我老是哭不出來。總想不懂明明日劇好看的要命,怎麼日本電影會讓我不想碰。
說這部電影「很好哭」,還不如說是它的音樂帶起來的氣氛跟劇情合在一起,爆出更多的眼淚。之前在看《不能沒有你》時,戴立忍有說想把片中的音樂整個抽掉,希望畫面去帶整部電影的情緒。若將《送行者》的音樂抽掉,或許也有不一樣的情緒,但失去了大提琴和久石讓,我想《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整部電影會少掉某些溫度,顯得冰冷讓人想別過頭去,不敢(想)觸碰。
關於「死亡」,只是陪襯而已,「寬恕」也有許多人講,但我想從另一個方向講「寬恕」這件事。
人的一生中,要記得的悲傷難過有多少?恨一個人會恨到多深,多不可原諒?面對死亡,許多人終其一生的恨,方能得到了釋放,對死者的也好,別人對自己的也好,但你曾經釋放自己對自己的責備嗎?當你面對死亡的同時。
那日我問姊姊:「為什麼大悟後來決定去見父親的最後一面呢?」即使我有了自己的答案,我都想聽看看,這個跟我同時面對父親死亡的人她怎麼說。她說:「是想證實父親心裡到底有沒有自己吧!」於是,我心裡的答案,跑出呼應她。我一直覺得,自己是不被喜愛的孩子,我想,大悟在六歲時,面對疼愛自己的父親離開時,或多或少,也會在心裡問自己是不是自己做錯了什麼,於是那個年紀的自己就停在那裡,伴著自己每個年紀活著,直到聽見父親的死訊,才不得不打開心,找出那個孩子,來面對自己的責備。
是的,人或多或少,都希望並想像著某一些人對自己是在乎的,好像非得從對方的口中探聽一些什麼,才能明確的認知自己被在意著,被放在心上的,直到面對死亡,不得不,才要自己放下對對方的恨,讓自己好過一點。如果今天大悟後來沒有在父親手上發現他自小與父親約定的石頭,劇情會怎麼走呢?如果我和姊姊沒有從父親的老婆手裡拿過父親小心翼翼收著的我倆的出生證明、我送他而他一直用了十幾年的杯子、以及那些我們在他生命裡的蛛絲馬跡,我們會不會一直一直想著他心上沒有我們了呢?我們是否還有勇氣告訴自己我們是值得被愛的呢?
要恨一個人很簡單,要原諒一個人不容易,要放過自己更難。如同大悟的同事上村百合子(NK代辦處秘書),要原諒自己,再次走到自己的孩子面前,得經過多少的煎熬?如同一出場的第一個死者的家人,替男兒身的孩子畫上女兒妝時,不僅放下了對孩子的不諒解,同時也讓自己的決定,釋放了長久以來種種種種的不諒解!
這部電影,說到死亡,不免有太多戲劇化的轉折,每一個轉折處,都顯而易見,你或許都不用看到下一場就可以猜中接下來的故事要講什麼。那些很多的道理,在生活裡即使再多人說著,就算面對死亡,也還是有人恨著、怨著、咒罵著。誰也沒有辦法告訴誰,人生怎麼走才對,用什麼樣的態度往前才讓自己好過些。用死亡來寬恕別人、饒恕自己、放下那些這些,都只是一個歷程而已,能改變人生的,不會是死去的人,而是活著的自己。
我好像也沒有掉太多的眼淚,我回想著父親入棺前,我站在他的遺體前,被要求要扶著他冰冷的身體入棺,我想像著抱頭的弟弟是什麼心情?我說我會怕,怕的是死人,怕的是那冰冷,怕的,其實是,放他入棺,也就告訴自己得要接受他死亡的事實。
這部電影好看,絕對不在於他是用死亡去舖陳,更多的時候其實是看的過程中,引發的,你和自己,心裡的對話。
後補:
我對本木雅弘的印象很深,雖然只有看過他一部《水曜日的愛情》,也是第一次看見天海祐希。本木雅弘給人的感覺,跟大悟很像。在日劇中,他雖然是個搞外遇的男人,但那舉手投足之間,卻有一種中年男子拘謹的樣子,還帶點成穩的感覺。大悟這角色,亦是如此。
「禮儀師」這個職業,早先並不流行,在一般認知裡,舉凡跟死亡後續有關的,幾乎都不是什麼為人傾羨的工作。但是在死者的家屬眼裡,能夠妥善的處理好每個細節,以及打點好死者後事的人,都讓人心生感謝。(辦完父親的後事時,最大的感想就是,好的禮儀公司讓你上天堂,讓你沒有遺憾的送走親人)
《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DEPARTURES)
導演:瀧田洋二郎 編劇:小山薰堂 音樂:久石讓
演員:本木雅弘、廣末涼子、山崎努、吉行和子、余貴美子、笹野高史
P.S
圖片來源:《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官方部落格
高雄天熱,要出門。
相關資料回來後補。
看了您的文章後我終於對這部片子有FU了
:)
我倒是很期待您能去看看
《橫山家之味》
然後 我搬張小椅子 來看您的評論
應該會找時間看,但不知道有沒有時間寫。orz
手好些了沒?這段時間好好休息,別寫太多啊。
好些了,石膏拆了,在做復健,可以轉門鎖了:D
這篇是我看過寫這部電影最鞭闢入裡的感想了
謝謝你來:)
回應一下
也幫日本電影澄清
就像你說的
日劇品質很好,電影怎麼可能會不好(會有相關)
問題是在於(該罵的對象)
台灣引進日本片影的片商/代理商
太保守、沒眼光
以往引進的大概就是幾種類型:動物片、純愛片、鬼片(妳講的就是這種)
但這些都只是每年日本電影中的一部份而已
妳光看像是高雄電影節的日片
都已經用影展當作是市場的風向球了
賣到加場次、口碑好,他們還是不敢引進(怕沒市場怕虧錢)
(相較之下,日劇沒這問題,而且dvd要取得也方便)
其實台灣人看優質的日本電影
會比看其他國家的電影感受會更強更多
畢竟都是東方人、文化也有一點交雜
比起西方電影,更能體會那種曖昧、細膩、幽微的感情表現細節
==
4月初要上映的《橫山家之味》也值得去戲院看首輪
還有一個現象有趣,是台灣沒有的。
日劇的演員在電影看得到,台劇就沒。
高雄電影節那部《歡迎光臨隔離病房》我挺愛。
我說的電影如下:
狗啊、動物,淚光閃閃、明日的記憶、東京鐵塔:老媽和我,有時還有老爸.、日本沈沒(最近又一部災難片要上。)
這部分的電影還有一個很糟的部分就是文案。一個好文案讓好電影上天堂。不是每部電影都用「遺憾」,或是那些狗血文案就可以好看。(偏偏人很愛!)
倒是我覺得七夜怪談好看,後來的感染,或是一些這類的片都讓我頭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