讚賞公民的「讚」與「賞」,替自己和別人拍手!

所有的對話都是思考的開始,所有的思考都是創作的可能!

@DrThankYouC〈LikeCoin、非營利事業組織及社會議題的結合〉的留言提到:

Like Coin的意義如遊戲的獎勵,打怪升級獲經驗值獲元寶,最後有神裝備。

重點是過程,過程的鼓勵,過程的每一份支持,與及過程中建立的關係,也是 Proof of X。我的遊戲中,設定是縱使失敗也可以獲獎勵,但只有十分一。 意思是,嘗試也是一種值得鼓勵的事情。真人Show不一定成功,但是卻是真實。Like Coin不一定是來支持作品,Like Button可以是過程中的所有事情的掌聲。

這段話著實說出我在接案路上,最顯著的感受。

這世界流傳幾種故事,是常會被拿出來作為範本加以鼓勵的:一是大成大就的那種,二是浪子回頭,三是谷底翻身的,四是冒險犯難的,五是挑戰極限的……

甚少人會對那些平凡如我們自身的人生經歷給出什麼喝采!或者是多數人經常也都習慣於「不需要掌聲」也吝於給其他人喝采了!

在我過往的人生經驗裡,或是在東方社會的群體中,「給予鼓勵」這件事常常都是收在心裡不願表達的事,或是「要有一定的條件」才能給予:考第一名、考100分、做好了一件事、說對了一句話……很少人會因為「你完成了一件事」,而願意給你掌聲鼓勵!

事實上,大多數人都是平凡的依著自己應該完成的生活進度,將生活盡可能擺放在「正軌上」,光是能夠好好地、不出亂的過好生活,就不是一件太輕而易舉的事。

就好像電影《楚門的世界/The Truman Show》,全天候直播楚門的人生為什麼能受到觀眾的青睞和支持?原因無他,主要還是來自於「那是大眾的寫照」,人們在另一段平凡無奇的人生裡,看到自己對生活的付出而產生的共鳴!於是全程緊盯,跟著楚門的悲或喜,為自己的生活加油打氣!

那麼這個讚賞公民的「賞」呢?一樣,在東方文化裡「賞」似乎都有一種「目的性」,像買賣、像交易。而這裡的「賞」仍然可以視為是一種鼓勵,不一定是對方真的給予你實際、有形體的東西,所做出的「交換」。

我有很長一段時間在獨立書店工作,養成我只要走進任何一家獨立書店,就會帶走一項東西。任何一個品項,不是書都可以(盡量是書!)那是我唯一能夠給的實質回饋,而我想要表達的是一家書店對於書的堅持、照顧、推廣,及其傳遞的理念給予的支持。

有次出版友人X,出了一本明眼人看就知道不會有市場的書,但我卻非常喜歡該名作者,也很開心竟然有人願意大膽嘗試做出這本書,我便給X寫了一封email,表達我的開心。沒想X竟像鬆了一口氣,像是得到鼓舞一般。而我也從她的反應裡感受到:

即便像她一樣在Facebook上有大量的朋友和粉絲按讚,這樣真切地表達「嘿!妳做了一本我喜歡的作者的書」,對她來說也是非常需要的鼓勵。

即使這本書也許不會暢銷,不會替出版社帶來太好的收益,但對於她的勇於嘗試,我也給了正面的擁抱。

這也使我更加確定,要時時給予平凡、不起眼,但很努力的人,更真摯的讚賞。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