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四點,醒了。最近的睡眠一直不好,上週回家時也是這樣。幾乎沒有一天比媽媽晚起,都是坐在那裡看著媽媽起床,跟媽媽說:「媽,我餓了。」有一天,我忍不住餓,自己拿了火腿走到廚房,準備煎自己的早餐。媽媽醒來問我:「要跟我去市場嗎?」我想都沒想就說好,然後跟著她去做那件我從小就不愛跟的事。
看這部《是我嗎?/媽》的早晨,我醒著,睡不著,因為太餓,但又還太早,更別說沒有媽媽在身邊可以說聲「我餓了」就有吃的。(感覺上怎麼像個死小孩XD)由於女影的安排,所以看這部紀錄片前,還有另外兩部紀錄片一起看。除了《魔魅峽谷》是不發音的動畫外,另一部胡台麗導演的《穿過後》,則是與過世婆婆的對話,也等於是1976年拍攝《穿過婆家村》的二部曲。這兩部都是與上一代對話的影片,帶出了世代之間,很不一樣的變化。
《是我嗎?/媽》,由導演陳婉真拍攝自己的媽媽四年。在這部片裡,看見母女間的差異及衝突,同時也看見相同及溫暖的部分。片中,陳媽媽比起一般的母親來 說,對新事物的接受度非常的高,她使用DV拍片、用數位相機拍照、用電腦剪輯、籍由Skype與遠在他方的女兒講電話,感覺上,這樣的母親與子女間的溝 通,應該不會有太多的代溝,但我們仍舊能看見那種一觸及發的衝突場面。
讓人不明瞭的已經不是這個母親怎麼會那麼難溝通,反倒是像導演的自述,反思自己與母親對話時,那個位置、那個角度,究竟是什麼?又為什麼一次一次的帶來衝 突?有沒有能有比較好的溝通方式?能不能夠不再針鋒相對?而這些問題,多半也都在每個家長與小孩之間。經過這樣長期的拍攝之後,導演似乎找到了她與媽媽的 相處方式,比較能夠接受自己與媽媽的樣子!
現場的映後座談中,有當母親的人發言,也有當孩子的觀眾發言,兩代之間,彷彿就在那個場地裡開始對話了起來。他們談著彼此的世代,對另一個世代的想像,那 有期待,有不滿,但擁有最多的,則是代與代之間的關心。有的人已經與自己的母親一同相伴來看這場電影;有的人似乎還在找、還在想怎麼去改善自己與孩子間的 互動。而我,突然很慶幸的想「還好,我已經很久沒跟媽媽吵架了!」(笑)
原本以為,看這部片時,應該會哭得半死,以為那片子裡的母親,會有那種我們想望的溫暖,去呵護那些我們以為被忽略且最在意的部分,在陳婉真的鏡頭下,媽媽 的樣子,樸實而自然,簡單而純真,善良且勇敢。看見的,便是那麼多那麼多真實的,存在身邊的陪伴。我們不再需要狗血似的劇情,只需要這樣簡單的,看見那 個,也在我們身邊的媽媽!
媽媽這幾天常打電話來。有些事,我還是沒有跟她說,像是看醫生啊、自己的軟弱啊!不過,我也沒有告訴她,其實我還滿喜歡她打電話來哇啦哇啦的胡講一通有的沒的,只要不囉嗦,什麼都好!
很可惜,這部片在女影只有一場。映後跟導演小聊了一下,似乎有機會可以在其他地方做巡迴,有看到的人,要記得去看喔:)
女性影展網站 (到10/21喔!)
《是我嗎/媽》My Mom’s Daughter
2007/導演:陳婉真
P.S
我說導演,妳比媽媽囉嗦耶!
我不喜歡這張被用來當劇照的照片!但只有這張。
Kite:
謝謝妳來看,
我小時候很討厭跟我媽上市場,
因為我媽小時候都把東西丟給我拿,
上回回家時,媽媽開始會幫忙拿東西,
我就突然覺得,咦~~跟媽媽上市場也很好玩。
媽媽倒是很清楚我喜歡吃什麼,
因為不住家裡,所以難得回家一趟,
去逛市場時,買的都是我喜歡吃的。
我從來不覺得媽媽像姊妹一樣,
有很多可能,是因為小時候帶來的很多狀況,
比起妳跟媽媽,或許我們比你們僵上一百萬倍。
不過我很開心,
我們現在跟媽媽都很好:)
年紀大的媽媽,都改變了很多,
我姊還說:媽鞋猴有差噎~~
我有一天,可能也會寫一篇,關於媽媽的故事。:)
我很喜歡跟媽媽一起上市場
雖然常在路上就開始拌嘴個沒完
但看著她挑挑揀揀比來比去
跟小販殺價常讓我覺得十分有趣
同時
我可以耍賴要求她專買我愛吃的菜
我可以央求她買那些我住在外地時總捨不得買的好水果
那一段時光
相較於姊妹
好像是專屬於我跟她的
在我記憶裡頭屬於非常底層又結實的存在
謝謝你來看我的片子
很高興看到你的文章
p.s.有時候 我的確比媽媽囉唆很多倍 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