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歲前用清理遺物的方式整理生活

父親過世後,我沒有整理到他的遺物。十歲後他離開母親離開家、二十歲我離開高雄、快滿三十歲父親徹底離開這個世界。他剛離開母親、離開家的時候,那個80年代末,家境小康但也不致於太過揮霍,家裡的陳列、擺設以及大人、孩子的衣著都不會太多,不如這個年代的快經濟、只換不修大量製造出快要淹沒世界的垃圾。但同時世界仍然有很多衣食不足的角落!

父親離家後,也沒什麼好清理的。他那「眾望所歸」的理事長匾額好幾塊被從牆上拆卸下來,只留著一尊達摩的畫像、一幅心經的經文至今仍然掛在牆上。天花板感覺比較不壓迫了,剩下父親留下來工具還能用的全都由我接手。母親則將家裡所有有父親的照片,依著電視劇裡演的,都剪去父親那一塊。

別人家母代父職,而我就是那個頂替的角色。一直到父親過世,我將所有父親還在家時拍的那些底片掃成光碟,才又真正回想起我兒時父親的模樣。

二十歲我離家的時候,家裡才剛因為我和姊姊不再付學費、母親也把負債的錢剛還完。我還穿著國中母親給我買的衣褲北上就業。為了就業、為了體面、為了給人一種「我不再是小孩子了」的樣子,我還是買了一些上班穿的衣服。離家時一箱衣服和一台電腦上台北,兩年半後竟寄回二十五箱的東西搬回高雄(2002年)。

2007年我第二次搬回高雄總共寄回將近50箱的東西(當然包括很多書),隔年父親過世。家裡早就沒有任何他的東西,我從父親的太太手上接過一個杯子,是一個我已經忘記我送過父親的父親節禮物。父親的太太說:「這個你要不要拿回去,你爸爸一直都用它喝水。」我接過手來。她又說:「只是蓋子好像弄丟了。」我在那杯子前怔住許久、許久!

父親其他的東西我只要了一張他當兵時的大頭照、民國七十五年的煙灰缸(父親不抽菸。公司贈)、一張叔叔年輕時的黑白照。去父親辦公室清理的時候,我拿走他在公司裡的安全帽、繡有他名字但還沒穿過的工作服,以及一雙也是全新的鋼頭工作鞋。

剩下的就是那些他們交給我所有父親生活照的光碟片,我在告別式上替父親的一生組合成海報。五十六年的人生,我僅僅占了十年多一點點!

父親過世後,我開始拍照,拍貓、拍母親、拍身邊週遭的事。我看著母親堆滿家裡所有的布、線、材料、零件、縫紉機、拷克機……我開始想著如果有一天她也走了,這些東西仍然是會交由我處理,我該怎麼清?我想若是她走得比我早,那個除去戶籍的工作,也一定是由我去辦,那到底,到底會是什麼樣的情景?我該要怎麼處理不在的人那些東西?

我從小就覺得只要活到四十歲就好。那時在想,四十歲早點生,孩子也差不多快要獨立了。四十歲是正好的年紀。應該是從有意識以後,我就一直想「死去」這件事。(是死去,不是去死。兩者不同。)直到父親的意外過世,我才開始明白「死去」不用思考,它可是說來就來的呢!

每隔一陣子,我就會更新我桌墊下的那張紙:什麼東西給誰、要通知誰、什麼東西可以怎麼處理,我的存摺、投資、保險、股票在哪些銀行?我的所有帳號密碼寫在哪個本子?我的工作全都存在我的dropbox裡,還沒完成的該要怎麼處理……我的通訊很簡單:line、gmail、facebook。電腦和手機打開就可以幫我處理未完成的工作交接。

直到這幾年,陸陸續續一再送走親友們,每每都想像著每一個人留下來的東西,到底會如何被處理?我才開始慢慢地思考那些最難處理的「物品」該怎麼辦?若是我先死去,怎麼樣我才能做到讓家人更容易地處理?在我死去以後仍然保有一點我對她們的體貼?

「死亡」這件事,原來就是一件無可預測的事。我想的是我怎麼活到那一天,我要用什麼樣的方式活到那一天?我死去的時候,能不能也像活著這樣,至少盡量不要成為別人的負擔?

避談「死去」絕對是人生中最可惜的一件事。意識到「生死」是自然而然的存在,比較不會感到不安、比較不會什麼都想要握在手上、比較敢說愛(或不愛)、比較不會留下什麼遺憾!

經歷一再的參加親戚的告別式,終究會明白,生活從來不會因為誰的死去而停止,時間會不斷推著活著的人往前走。留下來的幾乎只會剩下記憶,物品終將會慢慢地消失在往前的人生裡。

想要在四十歲前用一種清理遺物的方式整理生活,一直都是我這幾年的想法。沒有特意挑選什麼日子或是非得是這個年歲。就只是剛剛好要想一下人生下一步要怎麼走、剛剛好今年年滿四十歲!

圖為那只杯子!

P.S
其實就只是想精簡過生活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